![]()
|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作 者:罗红艳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北洼乡中学,河北 灵寿 050500)
大
中
小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以及分析当前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营造课堂思辨氛围;引入认知冲突等方式提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期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思维是一个人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基础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下初中教学的重点。初中语文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更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
二、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初中是迈向高中以及高等教育的重要过渡阶段,在该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正在逐步形成,此时期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此外站在升学的角度上说,初中语文是学生中考的重要科目,但大多数学生语文成绩并不是其优势学科,这是因为相较于小学语文的结构和内容来说,初中语文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内化于心并用适当的文字表达出来。语文试卷中的古诗文鉴赏、文章阅读、作文等题目,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全面发展的实现。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创新有助于人们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勇于提出质疑,表达自己的见解,变得更加自信。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其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据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其学习效率越高。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方法,不注意调动学生进行发散性地主动思考,就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不活跃乃至僵硬。而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需要学生积极发散思维,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对待事物可以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加强对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在日常教学中忽视对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因其具有记忆知识多,主观性强但考试答案唯一的特点,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具体表现在学习课本文章和古诗文鉴赏中教师直接将标准答案告知学生,而没有事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这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思想下,教师认为语文作为一门文字性学科,学生只要能够将所学诗词文章牢牢记住,掌握解题技巧,顺利通过考试即可。课堂上缺少互动,减少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主动思考和思维的发散,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自身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教育部门不断推进教学课程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开始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放入了教育规划中。但是就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的培养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部分教师自身综合能力不足,无法从细节和具体内容上开拓学生思维,仍然延续以往传统的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单一,语文知识的内化率不高,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过程较慢,在面对班级成绩考核和学生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师往往容易放弃进行教学改革。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不正确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虽然意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教学改革,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经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并不具备科学性和正确性。具体表现在(1)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而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上活跃的学生更活跃,沉默的学生更沉默,加剧了班级学生的两极分化。在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教师忽略这一点而简单地用同样的问题和方式引导学生,不利于全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引导和训练。教师切忌急功近利,在确保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在日常的学习和交流中刻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针对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现存问题的策略
(一)转变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和实施者,是决定教学效果的直接联系人,只有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下不断探索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而实现此目的的首要要求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进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明确教学目标,制订相应的思维培养计划。语文教师要明确初中阶段学生应具备哪些思维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长期的思维能力培养方案,并根据实施效果不断改进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在保障学生能够学习到丰富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结合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营造课堂思辨氛围
为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积极营造思辨氛围,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主要方式为提问式思考和讨论式思考,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意结合课文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要提前进行教学设计,总结课堂上所学知识的重难点、中心思想以及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思考。
初中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实施者,需要明确认识到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创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带给学生全新的课堂体验;在教学时要重视课文的拓展;结合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营造课堂思辨氛围;为学生创建问题环境、在认知冲突中不断创新思维;用充足的耐心和责任心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