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支持幼儿学习的教学策略实践与探索
作 者:柳约新
(泉州市温陵实验幼儿园,福建 泉州 362000)
大
中
小
《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幼儿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幼儿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教育策略,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解放幼儿的手脚、头脑,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自主表达,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支持策略来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下结合我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所获取的经验与实践,谈谈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若干教学策略。 一、激趣,当幼儿情境学习中的“抛锚者”。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具有整体性、情境性、问题性等典型特点。他们常常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合理创设情境,恰当设置疑问有利于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倡导支持幼儿情境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激趣,当是一个幼儿学习的“抛锚者”。这种抛锚者的角色是指教师为幼儿设计、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或模拟真实的问题情境,在基于情境、材料和他人的互动中使幼儿产生学习的需要,感受和体验事物间的关系。作为“抛锚者”,教师既是幼儿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也是幼儿学习话题的挑起者和情境思考的引发者,把幼儿的学习抛锚在一个真实的背景问题中,提供幼儿关于日常问题的故事或情境,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故事或情境之中,有助于幼儿以自然而轻松的学习状态与他人产生认知冲突和社会互动,从而建构起由日常生活经验维度提升到科学概念维度的知识和概念。如:中班社会性活动《整理物品》,教师首先带孩子们走进了一间活动室,眼前桌上大大小小不同的物品杂乱无章,随意摆放,孩子们在这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意识到了物品随意摆放会占位置而且不美观,孩子们有了整理物品的意愿和冲动,这就是老师利用环境激趣的效果。于是他们看见了活动室旁的储物箱,马上就意识到要把物品整理放进储物箱里。这时教师及时抛出问题:“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把桌上所有的物品整理清楚?”这一问题马上引发孩子的积极回应:“用储物箱来整理,”“把它们一个个摆放好”……一个个问题和方法从孩子的脑中迸出,“如果用储物箱整理,有什么好办法把它们全装下,并盖上盖子”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动手尝试,这是一个抛锚者所起到的激趣作用。
二、引趣,当幼儿自主学习中的“引航者”。
当幼儿对活动有了探索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后,老师的支持策略应该是“引趣”,引导幼儿保持活动的兴趣,学会学习的方法,这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位“引航者”,为幼儿指引自主学习的方向,并通过观察与倾听中不断解读孩子,敏锐的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迅速地作出价值判断,准确地做出回应,抛给孩子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在已有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寻求间接经验。同时教师还要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鼓励并支持他们:继续抛给孩子另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并和孩子一起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使孩子在与教师抛接球的相互过程中迸出智慧的火花。如:上述案例中,当孩子们把所有的物品都装入箱中后,问题出现了:储物箱不能装下所有的东西,有的虽都放进去却盖不上盖子,有的孩子为了把东西全装进去把东西压扁了,有些孩子在屡次尝试失败后,情绪开始有些低落,这时老师并没有责怪孩子,而是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孩子:“你们真能干,这么多东西都装进去了,不能盖上盖子没关系,我们一起想想办法”于是,老师便组织孩子进行分享和讨论,请成功的孩子谈谈自己的经验,并讨论未成功的原因,幼儿的兴趣马上又一次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想出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箱子太小了,要整理的东西太多了,有的说东西应该排放整齐,而有的说应该互相合作……孩子通过交流与分享获得了初步的经验。于是教师借助一个短片,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短片中老师整理抽屉的方法发现原来物品可以采用分类摆放整齐;大套小、合理安排空间、分工合作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当孩子们再一次尝试装箱时,他们就得心应手多了,当他们获得成功后欢呼雀跃。在老师的支持和引航下,孩子们获得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同时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导趣,当幼儿愉快学习中的“提携者”。
当孩子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老师的策略是“导趣”,让孩子的兴趣继续保持,并把所学的经验、技能迁移到生活中,老师所充当的是儿童学习和活动的提携者。这种提携要求教师能够对已经发生学习情境通过建议、提示或梳理、提升经验,以加速和推动孩子的学习进程。如:上述案例中,孩子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后,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梳理和总结成功的原因,并引导孩子在原有的直接经验中进行有效迁移,带着这次所获取的经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今天我们所学的本领还可以用来做什么事?”孩子马上意识到整理书包、整理橱子、衣服、书籍等都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此时,教师的暗示和提携无疑能为儿童的问题解决提供有益的认知背景,能促进儿童的有效迁移,并推进儿童的概念建构。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有效教学的一些认识和经验,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追求,我认为有效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自由、支持、鼓励、宽容、理解的学习环境,当好以上三种角色,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及时捕捉教育契机,以娴熟的专业技能与孩子进行有效互动;最后就是要有不断探索和不断反思的能力。相信只要我们关注幼儿,关注教学活动中各方面、各个环节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一定能收获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