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与园本课程开发的关系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与园本课程开发的关系

作 者:郭冬梅 陈荣荣 (湖南师范大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园本课程开发以幼儿教师为最主要参与者,以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是教师专业化和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途径。通过园本课程开发,搭建一个让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良好平台,进而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园本课程开发。

 在我国学前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园本课程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园本课程开发不仅是实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需要,更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英国课程专家斯滕豪斯曾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编制。”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成为制约园本课程开发质量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园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过程。
一、园本课程与园本课程开发
1. 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并非是一种模式、框架或者文字东西,它追求的是一种理念——价值性和自我创造。园本的“本”有两层含义:一是“生态之本”,即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幼儿园自己的生态优势;二是“人之本”,即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幼儿教师群体作为课程建设核心力量的价值,鼓励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独特的价值。
2. 园本课程开发
园本课程开发是幼儿教师的一种行动研究。它是以园所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园所内的一切资源和条件为基础,以园所内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的一种课程研究模式。园本课程开发并不等同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在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是主体性参与,而最终的决策应当由所有参与教育经验综合的人共同决定。
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1)专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作为教师必读的三类书:自己所教学科的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跟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书.这也就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备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只有具备系统化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体系中将知识活化,彰显个人魅力,调动幼儿兴趣。
(2)专业技能
教师要具备与幼儿交往的能力;与同事合作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其中教育研究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达到专业化的标志,而教师自主性的反思探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3)专业道德素养
教师被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幼儿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身教重于言传,幼儿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瑰宝,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用清澈透明的心去直面天使般的幼儿。
三、园本课程开发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动
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已成共识,而园本课程开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园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1. 园课程开发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为幼儿教师的自我实现搭建平台。
自我超越是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认为个体满足了生命基本需求后,就会寻找自我实现的途径。园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幼儿教师主动承担起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在建设性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我创造性。在社区、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下,教师的个人价值得以体现。
(2)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在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幼儿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要学会在没有“本本”的情况下,创造性的开展幼儿指导工作。一方面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来完成工作,另一方面,教师不再是幼儿的主导者,代言者,而是幼儿兴趣的发现者,问题的协助者。第三方面,园本课程的开发还需要家长、社区、课程专家等多方面的配合。教师要主动取得家长、社区对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幼儿教师要大胆地从园内走向园外,在与园外相关人员的沟通交流中提升专业素质。
(3)提升幼儿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自我反思就是指幼儿教师在一日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多角度、批判性地考察。自我反思的过程也就是幼儿教师自我评价的过程。这样的反思和评价使幼儿教师从“理所当然”的习惯和假设中解放出来,帮助幼儿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重新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因此,幼儿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是开展园本课程的关键。
2. 教师专业发展对园本课程开发的制约作用
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中,其自身知识的储备度、对课程的研发能力、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等都在不断的丰富和提高。反之,则会制约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缺乏动力
幼儿教师每天工作繁忙,因此一些幼儿教师不愿意参与园本课程开发。此外,幼儿教师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技能与风格,而园本课程开发要求变革既定的模式,改变和提升师生关系、同事关系,这一改变的过程必然需要幼儿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无疑会给幼儿教师增加额外负担,在这种顾虑下,他们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热情自然不高。
(2)幼儿教师已有的课程观念陈旧,课程意识淡薄
受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幼儿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陷于陈旧的课程思维中,没有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少幼儿教师对于园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园本课程开发的运行机制和条件等知之甚少。然而园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角色多元转变:从跟随课程到参与课程,从适应教学到完善自我。因此,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调适才能适应课程开发的需要。
(3)幼儿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精神
幼儿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不仅有利于建设开放、和谐的幼儿园文化,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然而,受教师文化传统的局限,教师往往只注重追求个人的成功,这种“专业个人主义”特征导致了幼儿教师在进行园本课程开发时,缺乏合作的愿望,不愿意将自己的实践经验、科研成果与他人分享,并最终导致园本课程开发成为教师的“个人作品”,成为教师本位的、狭隘的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张元.幼儿教师专业化特征及实现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3,(1).
[2]黄玮.园本课程建设能让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许卓雅教授访谈录[J].山东教育,2003,(1、2):36.
[3]陈时见,严仲连.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