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作 者:何 晶
(本溪市委党校,辽宁 本溪 117008)
大
中
小
摘 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包括社会心态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健全、社会心态预警和危机干预,以及公共政策的心理评估等在内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宣传引导机制、构建社会心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共同体、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干预机制等方面入手,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社会治理 ;社会心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这就把社会心态培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做出通过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社会心态培育的战略决策。积极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稳定的前提,是社会治理及其创新得以有效进行的社会心理基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就是社会成员的心理需求,在个体、组织、社会,文化等层面,通过公共政策和社会服务等手段,提供心理服务、引导社会心态,加强心理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更是社会治理体系,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一、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宣传引导机制
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的宣传和引导,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当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实需要,是实现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要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平安健康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各级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大多数群众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不多,对心理疾病认识也不足,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的宣传教育,将社会心理服务的宣传引导与媒体的传播充分结合起来,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大力普及心理建康知识,扩大宣传范围,加强宣传力度,逐步提高社会成员对心理服务的认识和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接受,保进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在宏观层面上政府应引导新闻传媒行业坚持正确舆论方向,完善政府发布、解释和引导机制,准确把握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稳定人民群众的心理预期,增强社会成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引导,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营造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构建社会心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共同体
满足社会成员对积极社会心理和社会心态的期望,需要政府、专业组织,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政府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承担主体责任,应研究制定体现心理健康服务技术劳务价值的相关政策措施,调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积极性;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等多种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培育发展一批以心理服务为重点的社会组织,为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同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探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举措。注重加强公职人员心理学知识、技能培训和学习,促使其胜任常态化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提升社会成员对公共服务的心理满意度。加大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有关社会心理服务的学术研究,协助政府提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质量,拓展社会资源,鼓励社工和公益组织等进入社区、村庄、企业学校等开展专业社会心理服务。将社会心理服务渗透到各个群体,及时化解社会成员可能出现的群体性、负面性的社会心理问题,增强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感和凝聚力,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充分发挥社会心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重要作用。
三、多渠道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心理援助公益服务
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社会机构,设立心理健康服务热线,利用网络、微信等多种手段,多渠道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心理援助公益服务。重点发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团队,依托精神心理治疗方面的专家资源和社会力量,成立跨部门、跨行业的专家委员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和指导,提升心理咨询机构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严格执证上岗。引导和支持心理咨询人员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通过心理自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程序等,向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对群众进行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关系调适等方面服务。同时对有心理服务需求的社会成员进行个案服务,并将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列为重点干预对象,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面对困难挫折、得失和荣辱,把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使其达到积极的精神状态,拥有创造和谐、幸福生活的能力。创立特殊人群关爱机制,对社区矫正人员、失独家庭、上访人员、留守群体等,定期组织或上门服务进行心理关爱活动。政府还要拓宽民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多路径社会成员利益表达机制,加强与社会成员对话交流,及时了解社会成员心理诉求,预防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和群体危机事件,疏导不良社会心理状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直接关乎社会和谐,决定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只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才能有效提高个体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组织健康发展效能、培育积极社会心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后疫情时代将会整合资源发挥其完整功效,深度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浩.新时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其路径[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2,5(1).
[2]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与思路[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5).
[3]张淑敏,吕小康.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政策语境与行动逻辑[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