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简述延安精神在高等院校的传承

简述延安精神在高等院校的传承

作 者:陈 述 (德宏师专思政部级,云南 芒市 678400)

[摘   要]延安精神的内涵博大精深,其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标志。要让广大高等院校的师生系统地了解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让延安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关键词]延安精神;内涵;途径。

一、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延安时期形成的,并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发展丰富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坚强精神支柱。江泽民同志指出,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延安精神的内涵
延安精神的内涵博大精深,其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标志。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和出发点
延安精神在延安整风运动过程中形成,它是延安作风和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毛泽东思想的主体化。延安整风运动实质上是一次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不管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批判主观主义都是为了打破旧的僵化的思维模式,重新建构一种中国当代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和归宿
延安时期,毛泽东一贯倡导、坚持和实践的是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始终把符合人民利益作为制定党的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作为主人,把自己当作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和实现人民民主,实现了价值取向的根本转换,完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根本内容
毛泽东说:“自力更生的主要内容就是民主政治。”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自力更生就是自己当家作主,所以自力更生也就包括民主精神。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体现在大生产运动这一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实践中,要求自己相信自己,自己依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走自己的路。
(四)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价值取向和根本宗旨
延安时期,这种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被真正提高到了为劳动人民的解放与幸福,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忘我的高度。集体主义价值观成为延安精神的精神支柱。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贫富分化的加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同时也是延安精神的根本宗旨。新时期需要我们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原则,为人民服务,维护国家社会的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各项权利。
三、高校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主要途径
(一)始终不渝的将延安精神贯彻到高校党政领导工作中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发扬革命精神问题讲过这样一段话:“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 ,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弘扬延安精神,最重要的是靠持之以恒的提倡和教育。邓小平同志提到的“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为提倡和教育指明了最主要的工作方法。“大声疾呼”,就是要造成舆论,广泛宣传。“以身作则,”就是要知行统一,付诸实践,不能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尤其是在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高校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高校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加强党性修养 ,坚持不懈地同腐败现象作斗争。延安精神与以权谋私 、挥霍浪费、贪污腐败,是两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对立。弘扬延安精神必须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这就要求共产党员要充分认识学 习的重要性,只有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自觉保持和弘扬延安精神,才有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思想武器。
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还需要通过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自觉自律来实现。领导垂范和群众自律,就要在学校大力开展包括弘扬延安精神在内的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了帮助学生党员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党委应该组织建立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长效机制,保障活动经费的落实,这是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没有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坚定不移的将延安精神贯穿于高校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
在高校弘扬延安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无旁贷。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要站在民族和国家的角度,通过学习、弘扬和传承延安精神,引导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学习。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动之以情、以境激情、寓理于情、以真取信”。 所谓“动之以情”,就是“教育者先受教育”,把自己对先辈们的真挚感情渗透到讲课中,进而打动别人,与受教育者产生情感共鸣;所谓“以境激情”,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在现场教学中,精心选设以境激情的氛围,生动鲜活的案例,使学员触景生情,受到感染;所谓“寓理于情”,就是在教学中,不做居高临下的说教,而以“情”激发受教育者对“理”的领悟。把人生观的“理”蕴涵在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事迹中,通过情感的传输,铭刻在他们的心上;所谓“以真取信”,就是实事求是,讲信史,不编造、不“戏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使受教育者于历史的真实中,感到党的伟大和老一辈革命家当年的精神风貌,实实在在地受到延安精神教育。
(三)切切实实的把延安精神落实到学生工作实际中
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最终要落实在我们高校培养的对象学生身上。学生工作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贯彻者,落实者。他们把延安精神贯穿于对学生品德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学生工作者对学生长期的缓慢的悄无声息的滋润过程,影响过程,培育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诸多方面渗透延安精神的教育。
(四)身体力行的将延安精神从校园传播到全社会
造就浓厚健康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来弘扬延安精神,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让延安精神从象牙塔走出,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深入到社会方方面面。要让广大干部群众系统地了解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延安精神产生和形成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以及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让延安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气势恢宏的革命历程造就了延安精神,为新中国的诞生指明了方向和进程。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更加需要凝聚改革共识,传承延安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弘扬和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代代相传,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信心满怀,克难奋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368.
[2]王汉章,李明贵.延安精神与“三个代表”[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2.
[3]郭德宏.永恒的延安精神[M]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01-01
[4]王秀娟.高校传承延安精神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09期.
[5]夏阳.论延安精神在当代高校的传承[J].《学理论》,2012年13期.

作者简介:陈述(1973—)湖北黄冈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教师,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党建、科学社会主义、滇缅印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