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花结果
作 者:颜美红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城关中心小学,浙江 台州 317600)
大
中
小
摘 要:根据国务院提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那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主题教育如何去体现与实施呢?本文从时间、内容、要素维度出发系统梳理教材内容,从引导、总结、共享维度出发递进获取劳动经验,从学校、家庭、社会维度出发立体强化劳动行为,粗浅地思考如何才能让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花结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劳动教育 多维
帮助青少年树立道德意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而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法治教育课程学习中,是立德树人最好的实践方法。如何才能让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花结果呢?笔者就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有关劳动主题教育进行了思考,提出以下浅见。
一、“时间-内容-要素”,系统梳理教材内容
《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或直接、或间接的设计了很多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从家务劳动、学校生活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多方面鼓励学生多方参与,多向实践,从而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1.从时间上: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到五年级下册均有涉及劳动教育内容;
2.从内容上:教材涵盖了班级值日、家务劳动、自己整理、服务社会等,涵盖了从个人生活起居,到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等不同领域;
3.从要素上:希望能通过教材编排的教学内容,达到拥有班级劳动责任意识,认识到有价值和意义的劳动能给人爱和温暖等等。
二、“引导-总结-共享”,递进获取劳动经验
孩子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引导总结调动并分享孩子们的经历,从而递进突破经历限制,使这些经历成为孩子们的经验。
(一)引导:寻找有效经历,引导发现有效经验
四下《这些事我来做》中,课本安排了一个“喂羊”的体验,学生侃侃而谈,说从课文中了解到小羊爱吃草、喜欢群居生活等,若是能继续延伸,将这种体验迁移为“养小宠物”的经历,学生就会依据自身经历而交流了。
在学生的交流中,他们的生活中几乎没有“喂羊”的体验,将主题转为养其他小宠物的经历,学生有了切身的劳动体验,就会将一些细节表述清楚,这就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有效经验”。
(二)总结:培育有效经历,总结形成有效经验
四上《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中,交流如何少给父母添麻烦,很多学生都说起自己整理书包,不要让家长一天到晚给自己拿落下的东西。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自己主动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这也是一种劳动,如果能够坚持着这样做,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劳动好习惯,少让父母操心了。
在活动中,学生的意识中,对于“整理书包”停留于只是为了少让父母操心,教师通过疏导:我们是通过养成一个好的劳动小习惯,才让父母少操心的。那么学生就会明白,原来每天这样的举手之劳也是劳动,自己完全可以做到,将经历转化为坚持。
(三)共享:分享有效经验,共享输出有效经验
五上《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中,在设计的课余生活中,有“跳蚤市场”,也有“志愿者活动”,老师让参与的同学在交流劳动的感受时,也说一说是如何参加这样的活动的,很多同学想参加没有渠道和经验,一交流,豁然开朗。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获得了获取劳动经验的渠道,打开了他们走人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经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共享。
三、“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强化劳动行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五个维度立体展开,在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需要差异化对待和设计,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立体安排,让学生能够强化劳动行为。
(一)学校——“我是班级CEO”
四上《我们的班规我们定》,让学生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由他们自己做主,做出合理的、适应他们实际的班级规定,同时,将劳动融入其中,将班级里的劳动内容细化,按照不同的“价格”由学生自己或者团队认领,同时明确奖罚。
以往的班级劳动,尤其是卫生劳动都是分配到人,通过班级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劳动岗位,按劳分配,按劳给酬,就能让劳动变成一种主动行为。
(二)家庭——“我是家庭的小主人”
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让孩子参与其中,爸爸妈妈、孩子组成一个家委会,家委会每个成员通过商量、表决,明确奖罚的情况下,确定每个人的家务劳动内容,为了体现仪式感,家庭成员们还需签订责任书,并将责任书展示于家庭醒目处。
让孩子也成为家庭的小主人,既能够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也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体谅父母每日的付出和辛劳,培养感恩之心,用感恩的心更好地帮父母分担劳动。
(三)社会——“我也是社会的一份子”
学生最终作为社会人的角色开启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这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教材中也设计了很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公益劳动中将知识和实践相融合。
劳动教育是塑造学生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从而实现知行合一,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蔚然成风”。多维浇筑劳动教育,形成有效劳动习惯,道德与法治课将成为“劳动教育”的有力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劳动小记.《课外语文》2013年第11期.王春妹
[2]小学劳动课教学初探.比力克孜·阿不都热木,2007中华创新教育论坛
[3]对当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缺失的“冷”思考.《教学与管理(中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5期.白雪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