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策略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策略

作 者:沈小青 (萧山区闻堰小学,浙江 杭州 310000)

 摘   要:在双减背景之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方式灵活且丰富起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就是培养小学生对物体的感觉。量感的形成和发展,能够降低小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相关知识的难度,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量感,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量感越好,学生的解题速度越快。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是数学教育创新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双减;数学;量感;可视化;生活
前言
量感,是通过视觉与触觉对不同物体的大小、速度、规模、程度的一种感觉。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有关于大小、长短、多少、形状、粗细、轻重、快慢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取与理解,都与量感相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设计更为丰富的量感培养活动,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一、利用生活资源,帮助学生感受“量”
首先,利用生活资源,明确量的表象。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在培养量感之时,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生活认知范围内与量相关的内容,促进学生建立关于量的表象认知。教师要融入到小学生群体之中,了解学生能够观察到的、有关于量的事物。这些熟悉的事物,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小学生自然而然地生成量感。
像在引导小学生认知毫米、厘米、分米相关知识之时,教师可以借助小学生笔袋中直尺,让学生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但这样的学习过程过于普通,在小学生眼中,直尺是数学学习用具,用直尺认知长度单位过于平常。在观察过直尺过后,教师可以伸出自己的手,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指甲盖,让学生先猜测指甲盖的宽度,再告知学生大家的指甲盖宽度大约为一厘米。再拿出一枚硬币,告知学生中国的硬币厚度大约为一毫米。借助生活资源,促进小学生对量有表象认知,再根据这些表象认知去判断其它物品的量,有助于学生量感的逐渐形成。在诸如此类的量感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自主比较和估测。未来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点理解、应用都需要学生的比较能力和估测能力支撑。教师要通过课堂中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学生关于量的估测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生活中成为积极主动的估测者,自然而然提升量感。
其次,利用生活资源,积累关于量的感受。在数学课堂中对小学生的量感进行培养,教师要重视生活资源的辅助教学作用。可以利用到数学教学中的生活中的“量”可谓是数不胜数,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不同的“量”。
像在引导小学生认知米与厘米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了解小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知。在课堂导入环节,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物品长度或者宽度为一厘米吗?”这样的问题,了解小学生量感水平。有的小学生说“平时吃的口香糖宽度为一厘米”、“我用的橡皮宽度为一厘米”、“家里的插电板按钮一厘米宽”。在与学生互动之后,教师拿出一个常见的练习本,给学生展示练习本的侧面,告诉学生这个练习本有一厘米那么厚。在认知一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同样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米长或者一米宽的事物,多观察,将观察获得的素材放到学习之中,与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巩固量感。
二、利用可视化活动,培养学生数学量感
量感培养任务,是长期的教学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小学生一起观察、体验,思考不同的量,在可视化资源和活动的支持下对比、推理,才能让个人量感越来越强。教师作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要在整理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关注小学生对可视化学习活动的需求,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首先,要开展数学实验,促进可视化教学落实。所谓数学实验,就是提高数学学习内容形象性的操作性活动、观察性活动。在数学实验中,每一个量的产生都有依据,学生对量的理解也有载体。像在针对厘米组织教学之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用小塑料棒组织数学实验活动。让小学生准备十根塑料棒,通过视觉估测小塑料棒的长度,根据自己的量感表象积累做出判断。有的小学生会用之前积累的手指宽度去对比和估计,通过在小塑料棒旁边堆手指的方式,获得堆五次手指大概与塑料棒长度一样的结果,估计小塑料棒的长度在五到六厘米之间。有的小学生会用自己的铅笔盒去测量,铅笔盒大概为两厘米厚,以此为标准去估计小塑料棒的长度,能够让估测更加准确。在小学生做完个性化的数学实验后,要求小学生用直尺量出小塑料棒准确的长度,加深长度印象,在未来能够将小塑料棒作为估测依据,有利于其量感的长期发展。
其次,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量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实际阅历。从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多元化的数学活动,促进小学生在丰富的数学体验中收获量感提升的基础力量。像在引导学生认知面积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设计一平方厘米的方格纸,让学生动手裁剪,获得20个面积为一平方厘米的纸片。鼓励学生一个一个叠加上去,对1-20平方厘米面积大小有清晰认知。四个一平方厘米的纸片,可以拼成边长为两厘米,面积为四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十六个一平方厘米的纸片,可以拼成边长为四厘米,面积为十六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在图形面积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学生对平方厘米的认知也逐渐形成,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关注一平方分米这样的面积单位,从同样的动手操作活动中,获得更多数学学科认知。
三、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估测能力
首先,利用网络资源,创新学生学习方式。在过去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一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更关注课本内容的直接传授,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科知识。小学生年龄小,教师越是主动,学生的依赖心理就越强,很难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量感教学活动,促进量感可视化。量感可视化教学活动,具有更强大的直观性,也能让学生的量感学习方式新鲜起来。像在讲解“角的度量”知识时,为了培养小学生在角的度数上的估测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不同度数的角,让学生在三维动画中,从10度角看起,看20度角、30度角等,逐渐升级,直到180度角,根据学生的年级,可以延伸至360度角。教师可以给学生反复播放动画,让学生在多次观察中对不同角度的角形成固定的认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利用自己的量感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结合题目信息快速想象对应的形态。
其次,利用网络资源,丰富量感教学资源。有效的教学资源,能够调动小学生的量感学习积极性。在量感教学中,小学生并不需要他们在锻炼自己的量感,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引导,无形的渗透,帮助小学生提高量感能力。在厚积薄发之时,小学生便能发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具备的能力,产生强大的学科学习信心。像在讲解“克和千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寻找教学资源。只关注课本,会让教学有局限,更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受限。在网络平台上,教学资源可以快速共享、传达,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快速集中。教师可以寻找一切小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作为克与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的量感培养素材。教师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克与一千克同种物品的图片,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也激发其动手感受的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克棉花和一千克棉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给学生展示一克铁与一千克铁,对比同等重量的棉花和铁,让学生认知不同物质之间的差异。除了多媒体课件中引入的外部资源,教师还要在课堂中开展动手感受活动,给学生准备一克,十克,五十克等不同重要的物品,让学生去感受一些,去猜测一些,锻炼学生的量感。像在反复感受一克与五十克之后,给学生一件三十克的物品,让学生用去称量,猜测其重量。课堂中的感受练习越丰富,学生关于重量猜测的经验越丰富,其量感越强。将网络技术与日常课堂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充实课堂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普遍提高,更能让量感培养的过程越来越顺利。
结语
综上所述,量感不足,对量的把握不准确,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量感发展需求,并利用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方法,引导小学生锻炼量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量感练习兴趣,促进学生准确把握量,有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顺利化,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人翁。
参考文献
[1]蓝淑芊,周芷欣,黄妙,等. 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的可视化策略探究[J]. 小学教学参考,2023(2):27-29,33. 
[2]蔡燕妮.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J]. 西部素质教育,2023,9(3):117-120. 
[3]王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之我见[J]. 小学教学参考,2022(35):85-87. 
[4]雷家慧. 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探讨[J]. 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9):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