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中职生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略

浅谈中职生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略

作 者:李姮瑛 蒲向阳 王海潮 (四川省南充卫生学校 637001)

[摘   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相互依存,共同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走向。中职生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本文从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出发,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作一论述。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其本质内涵表现为:生命黄金期,生理成熟期,心理断乳期,社会化关键期。西方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青春发育期开始直至完成大学学业这一发展阶段,即11、12岁至21、22岁。中职生正处于这一关键时期,因此,关注中职生的健康成长是我们中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心理健康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的完整和协调,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身体健康,认知良好,情感成熟适度,人格健全统一,人际关系和谐,外显行为稳定,心理发展符合年龄特征等7项指标。北京师范大学发展研究所沈建中博士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构建与培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家庭幸福,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紧迫问题,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已经加强职业教育的投入,国家希望各级各类职校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为顺应时代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运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方式及手段培养心理健康的中职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1情绪障碍
是中职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沈建中博士的课题结果表明,在初中阶段存在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为14.2%,高中阶段存在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为14.8%。初中生和高中生存在问题较多的均是自我控制和情绪障碍。
1.2学习压力
中职生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由于他们底子薄,且较多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也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加之我校医学护理学专业课比较枯燥乏味,以及未来的就业问题等因素,因此,学生们存在一定的学习压力。
1.3人际交往的压力
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心理需要。 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处在青少年期的中职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他们心理发展的速度跟不上生理的发展。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加上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
1.4自信心不足
中学(初高中阶段)成绩差、不遵守学校纪律,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三差生”的学生是中职生的主要来源。进入职业学校很可能仅仅是家长的选择,或者没有考上高中,大学的无奈之举。学生们处于懵懂的状态,对专业,对前途,对未来可能一无所知,对自身也没有自信。
2.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1中职生所处的成长时期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2教育工作者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2.3家长缺乏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2.4社会环境因素
2.4.1互联网
网络的普及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信息联结起来,它的出现增加了人们掌握信息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同时也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将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然而,对于中职生来说,它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帮助青少年开阔视野,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颓废、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这无疑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4.2智能手机的普及,虽然在加强中职生与家长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也方便了学生上网聊天,以及消极网络文化的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不文明的内容已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致使青少年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淡化。
2.4.3社会公德意识的缺乏,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及观念习以为常,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青少年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发生。
2.4.4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 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网吧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的是社会上的一些私营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思想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更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3.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3.1学校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的工作重点
3.2学校积极探索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导,多渠道同时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3.2.1我校开通了心理咨询室,就“压力释放,人际交往,新生适应,情感问题,危机干预,亲子关系,人格障碍”等内容为广大学生提供咨询的平台。我们的口号是“呵护健康,快乐成长,一切从心开始”。我校还定期举办各种讲座,传递给学生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道德观,我们希望不仅成为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们的“益友”!
3.2.2明晰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最近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将心理教育工作,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心理教育目前尚未被广大的教育者所重视,去研究,去应用,可能忽视了政治思想问题外还存在有的心理问题,故而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常把心理问题作为思想政治问题去处理,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把事情弄糟。所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推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完善课程体系、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3.2.3从实际出发,解决师资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有的虽然有心理教师,但因为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业务水平不太理想。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引进专业人员,配备到学校;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德育骨干教师队伍。相关业务部门要组织各级培训,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
4.具体实施的几点体会
4.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4.1.1构建心理教育网络
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学校、家庭、班团,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 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 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 在德育活动中、 在课外活动中、在技能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4.1.2班主任的培养
我校实施的是封闭式管理 ,班主任显得尤其重要。 班主任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人,班主任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要让他们熟悉教育规律,懂得教育技能,有熟练的学生工作经验,而且需要对他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业指导,使之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我校因教学任务繁重,师质队伍缺乏,外聘了很大一部分班主任是没有教师资质甚至没有基本学历的人员,他们大多数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 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 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4.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4.2.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4.2.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
4.2.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4.2.4尊重孩子,不走溺爱和苛刻两个极端。
4.2.5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
4.2.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
4.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学校环境, 塑造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 一个人格健全的 “自我” 。
5.小结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同时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包括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 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 ,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 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中初级职业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综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道路艰难曲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和持续不断的追求,更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希望工程。
参考文献
[1]陈庆华.青少年心理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3.
[2]莫小春.关于“青少年”年龄界定问题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2):38-39.
[3]陈庆华.青少年心理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192.200-202.
[4]袁新文.中小学心理健康必修的一课[W].光明日报,200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