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春风化雨,静待花开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实践

春风化雨,静待花开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实践

作 者:赖小连 (广东省惠东县大岭小学,广东 惠东 516300)

 摘   要:在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指导下,德育教育就成为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各学科教师必须深化掌握德育渗透的方式与途径,在教学内容、方法、活动等环节中进行有效渗透,实现对学生思想品格、价值观、政治观的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精神层次,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即以小学语文课程为研究方向,通过细化分析语文课程的德育价值,进而提出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实现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和策略,让语文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做到相互融合渗透,达到润物无痕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教育伊始,德育为先。品格是规范知识的模型,是保护科学的绳索,只有树立健康正确的道德水准,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用于正途。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实施语言知识的普及教学,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的正确导向。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让学生在人文思想、传统文化、经典文学等内容的浸润与熏陶感染之下,潜移默化,做到育人育心,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最后,完成新课改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帮助学生会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语文课程的德育价值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具有更加突出的功能性与渗透性。首先,语文课程内容包括大量的文学作品,在教材编选时,所有课文都进行了严格筛选,其中大多数文本内容不仅展现了语言与文学的本身魅力,同时也拥有其附加价值,即对学生的道德、意志、品格、价值观等有着正确的导向功能。比如在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其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重要故事的讲述、关键品格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从而能够拥有正确认知世界、判断事物属性的基本能力。其次,语文课程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传统美德恰恰是我国文化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中伴随着“孔融让梨”“小羊跪乳”“乌鸦反哺”等故事进行呈现,可以透过文化内涵落实德育渗透,让学生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语文课程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要培育阅读的习惯,而书籍不仅是文化知识的关键来源,更是德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透过大量书籍的阅读与理解,也可以对学生的品格、素养进行不断锤炼,从而达到德育的效果与目的。
二、语文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一)在课文中挖掘德育内容
语文课程中的德育渗透应当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展开,一方面要以课文的主题的方向确定德育的基本思路,以此保证德育渗透为语文课程的正常教学而服务,避免出现“买椟还珠”的问题,这是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和前提。另一方面,德育渗透内容的选择要具备趣味性或导向性,能够与课文进行巧妙融合,进而为学生提供别致的学习体验,或者带来与众不同的学习感受,由此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同时落实德育功能。因此教师必须在课程设计环节进行优化和完善,既要发挥教材本身的价值,又要挖掘出可靠的德育信息,进而通过巧妙加工与设计,达到应有的教学和渗透目标。
例如《少年中国说(节选)》这一课,是梁启超先生在1900年所作的文章,通过飞扬的文采深刻表达了其忧国忧民之心,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对中国的期望,希望中国少年能够担任其重振中国的责任,进而在一代代少年、青年的努力与引导下,让中国脱离陈旧、腐败、没落、挨打的状态和局面。由此来看,这篇文章本身就充满了德育内容,既是让学生直接对话一百二十余年前的文人志士,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与艰难困境,又是让学生领悟这百余年来新中国的建设成就,由此形成的鲜明对比,进而彰显出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价值,以此让学生重新肩负起中国少年的职责,并能够以报效祖国为最大的理想,落实爱国主义的深层教育意图。因此在实际教学时,笔者不需要过多的设计,组织学生分别开展关于曾经的“少年中国”与当今的“中国少年”对比讨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领悟自身的责任。
(二)在情境中凸显德育导向
情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形式,通过形象化、特征化、趣味化的处理,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社会现象、真实案例、虚拟空间等进行有效融合,由此既凸显兴趣建设功能,又落实教学辅助效果,让学生拥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或个性化的认知,促进教育效果的发散与升华。因此在德育渗透环节中,教师同样需要发挥情境的载体功能,以此引导学生建立道德共鸣与品格意志。
例如《落花生》一课,作者用花生表示了一种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图虚名的精神和品格,在教学设计中,为了更好地渗透该中心思想,可以建立对应的情境进行引导。例如在教学时先用一段动画呈现情境内容:两个人要出门远行,一个人带了很多桃子、石榴、苹果等漂亮水果,另一个人则带了一背篓花生。刚开始,带水果的人嘲讽带花生的人,吃着香甜的水果沾沾自喜,但是很快水果就腐烂了,他不得已结束了自己的行程;但是带花生的人却不同,他不仅可以吃花生,还在油坊榨油,用一部分油换了其他食物,顺利到达了目的地。在学生观看情境动画后,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内容,并在阅读后组建小组展开讨论,设置了“你要做花生还是做水果”的辩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自行总结花生的优点和品格,进而以此作为自己做人的要求和原则,达到了德育教育的深层目标。
(三)在活动中发挥德育功能
在现代教育中,活动是实现生本原则的关键途径,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过程建立深度体验,由此既可以让学生产生不同层面的理解,又能在实践中获得操作技能,进而达到综合素养协调发展的效果。而在该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发挥活动的载体作用,通过创设德育主题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同时获得思想层面的成长和升华。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一课时,本课通过讲述蔺相如和廉颇两位大臣之间的故事,进而让学生意识到文臣武将对一个国家有着同等的作用,并且通过廉颇登门道歉的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主动认错也是一种重要的品格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时,笔者就组织了角色扮演的表演活动,首先,要求学生将本课中的几段故事进行剧本改编,由不同小组的学生分别开展,通过小组讨论将课文转化为剧本台词,并在合理的角色分配之下进行排练。其次,在学生排演完毕后,则要进行正式汇演,几个小组依次上台完成演出,同时其他同学作为观众进行欣赏和评价,对他们的演出过程、改编效果、角色塑造等提出意见,促进其完善效果。此外,笔者还会组织演出赏析分享会,一方面让扮演角色的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演出体会,并结合具体表演的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并分享自己从中得到的感受与体验;另一方面由观众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后感,说出透过该故事所得到的启发,进而落实该活动的德育功能。
(四)在评价中完善德育路径
除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外,教师还必须把握评价这一关键环节。对于语文课程而言,教师必须在评价体系中融入德育指标,对学生在整体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德育评价,比如在预习过程中的认知态度、在小组协作中的交际效果、在课堂学习中的人文表现、在课外学习中的道德品格等,通过量化标准将各项德育表现转化为教学评分,由此不仅可以通过学生评价彰显其实际的德行表现,让教师对学生的素质拥有直观认知;而且还能让学生进一步关注自身的道德成长,并认识到自己言谈举止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完善和解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渗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和价值,春风化雨,循循善诱,将德育内容进行转化和呈现,实现渗透教育的目标,让学生能分辨是非,懂得真善美。我坚信,只要乐观坚强,勇于面对挫折,生命之花终究会完美地绽放。
 
参考文献
[1]陈亚军.寓德育、审美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J].吉林教育,2021(Z4):37-38.
[2]梁成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路径[J].新课程,2021(32):227.
[3]张一国.小学语文课堂落实“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及重要性[J].小学生(下旬刊),2021(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