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德育管理,激励先行——小学班主任德育中的激励对策研究

德育管理,激励先行——小学班主任德育中的激励对策研究

作 者:温惠平 (广东省惠东县平山第一小学,广东 惠东 516300)

 摘   要:要想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就必须转变思想,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进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小学班主任要充分运用激励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教育;策略
小学班主任是一项涉及面很广、任务很重的工作,在学校教育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要将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加强对思想品德的指导,使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无形中的正面影响,在愉快的学习经历中,实现了德育发展目标与综合学习目标,从而实现了对同学们进行思想品德和激励教育的根本发展。
一、给学生树立榜样进行激励
小学生最爱与周围的同学攀比,攀比。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这一特点,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选取道德楷模来做示范,能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使同学们被楷模的精神与品质所感染,并将楷模的优秀品质与自己的思维相融合,逐渐变成自身的内在力量,进而引领自身的品德成长。楷模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楷模可以向身边的同伴传递正能量,让他们在生活中时刻受到警示,时刻激励自己。这种默默无闻的榜样,对于润德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力量。教师无需再三叮嘱,无需再做任何灌输,因为榜样就是最佳素材。身为一名班主任,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的学生做一个表率,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要用自己的师德、言行一致的作风、爱生如子的情怀、学富五车的才华来打动他们,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变成一个有道德的人。例如,在平时的生活中,班主任看到地面上有垃圾,就会主动去拾起。对其他教师要有礼貌,对学生要温和,上课不迟到。这些都是班主任的工作做好了,它的德育教育才会更有说服力。以自身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直观的体现。除此之外,班主任要擅长从身边的学生入手,以自己所熟知的人、事为例,让它更有说服力,更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例如,班主任可以按照德育工作的要求,每周在班上进行一次“劳动之星”,“文明之星”,“勤奋之星”的评选,把这些“三好”的同学培养成“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文明文明,有礼貌,纪律严明的好同学”。而且,被选中的那些人,还能起到示范的作用。还有就是那些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力的人,像洪战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就是一个背负着父亲去读书的人。最美的黄凤孝星,徐本禹,走入大山,进行了一次教育。他们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了奉献和感激,并在他们的心里默默地种下了一朵希望的花朵,使他们长成了一棵可以支撑德育的参天大树。以此为例,让同学们认识到“冬温夏清”是一种好的品德;他们以自己的楷模为榜样,把自己身上的优点和优点,作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灯塔。楷模就像一盏明灯,一面旗帜,一幅教育蓝图,可以激励学员杨帆扬帆,去征战星空。
二、通过班级管理实施公正公平激励
公平公正的教学态度,是激发教师积极性的根本,也是使学生尊重教师的关键。在激励教育的实施中,要切实保障激励教育的公平性、公平性,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进行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激励教育模式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德育课程变得更加充实,让学生在全方位的学习体验中,达到对道德学习的发展。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我治理”的方式,达到了“自我治理”“自我治理”“自我激励”“自我治理”等目标。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工作主要由教师负责,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然而,在这样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目标。如果班主任能够将管理权移交给同学,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进行班级管理,那么不仅可以突出同学们的主体性,还可以提升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有效地创造出一个好的课堂氛围,进而提升班级的管理水平。其次,老师也可以为同学们制定合作管理方案,使同学们互相管理,达到激发同学们学习积极性的目标。例如,班主任可以给同学们设定一个共同的成长目标,把班级的经营做得更细致,而各个小组的经营方向又各有不同。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进行“合作”的“共同管理”,实现了对学生的德育。这种管理方式的推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管理能力,并让他们在执行的过程中,能够对自身管理的重要性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养成一个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而实现了道德教育和激励模式的基本发展目的。在此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对有良好管理才能的同学要予以嘉奖,同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才能;成绩平平的同学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此外,在这种相互合作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还应该指导学生们互相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并做到取长补短,从而在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管理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合理奖惩强化激励作用
激励教育是当前比较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能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从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看,很多教师将动机因素纳入到教学设计中,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通过科学的方式,将动机因素的科学含义完全体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分析了小学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的角色,并制定了一套合理的奖罚计划,让学生逐渐地拥有了正确的是非观,最终达到了道德学习的发展目的。例如,在小学校的班级管理中,按照卫生环节的引导方案,由班主任用奖惩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已经构建好的卫生管理体系中,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采用恰当的奖赏方式,对他们进行激励,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其他的学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另外,还要有一个完善的处罚体系,以及一个科学的奖惩体系。针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应采用适当的处罚手段,既提高了学生的对与错的认识,又强化了他们的记忆力,避免了同类的再次发生。然而,无论是奖惩系统,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全面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要掌握好奖惩的尺度,避免过度的奖惩导致学生的骄傲,也不要过度过度地处罚损害了他们的尊严。
四、在实践中培养德育意识
要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去,所以,在德育教育中,实践也应当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作为班主任,要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道德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当老师在讲授关爱环境的知识时,在讲授理论的同时,也要让同学们到操场上,路边去把垃圾清理掉;在讲授爱护公物的同时,也要让同学们去图书馆做好借阅器材的保养工作。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到爱护环境,爱护公共财物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积极地采取正确的行动。这说明,在道德教育中,实践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和知识教育相互补充,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实行激励策略,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应该对道德教育的价值有足够的了解,合理地运用激励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热情都调动起来,让它能够更好地起到教育的效果。唯有这样,德育的质量和成效才能得到保障,才能真正促进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贾汝玺.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实施激励教育的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31):163-164.
[2]王成桂.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实施幸福教育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