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与行
作 者:黄乙峰
(广东省惠东县稔山第二中学,广东 惠东 516300)
大
中
小
摘 要:《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与其它有所区别的科目,不能止于在书面检测,更应该注重对它的知与行进行考。中学生在学习本学科的过程中,不是书面卷学好就能代表他在行为上能做好。所以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教学时应该多从实际出发、从行为考核出发,让学生真正学习本科目的知识后能运用于生活当中,能适应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 关键词:育人;知行合一;广博;授业传道;提高;跟踪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学科被搬到讲台并成为学生考试检测的科目己经有好些时间了。在这些时间里,大多数人都把这一学科与其它学科同等对待。殊不知,这一学科除了有一个与其它科目可以以试卷检测的共性外,还有一个特性:对《道德与法治》学得好与坏还更应考虑到学生是否将本学科所学知识用在纸上还是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忽略了运用、割裂了《道德与法治》的知与行,哪怕“知”学得再好,但不懂“行”,那只能说是纸上谈兵甚至可说是浪费教育资源和师生的光阴。学生在认知方面,理论上掌握了知识点,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当中呢?答案是不一定的。教书育人是对教育含义的阐释,它重视教书、传授学生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但它的重点应该在于育人。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它不同于其它科目,它更应体现在重视育人这一方面。因此衡量学生有没有学好《道德与法治》应该看到的是学生学了之后是否用在了生活上,也就是是否做到了知行合一。但是,长期一来,我们在教育教学上己陷入了查知考知而忽略考查“行”,或是以“知”盖“行”的误区当中。中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应当重回知与行的考核才能更好与当今教育发展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期、思想行为动荡期、人生观的形成期。这些都有赖于学生通过各种行为习惯在生活点滴中去培育、涵养。也只有通过外在的监督、才能让学生较快形成好的习惯、正确的人生观。为此,对于让中学生回归到知与行相应结合的学习状态和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作个尝试:
一、在“知”的方面运用好各种理念和教育方式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方法方式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方式也层出不穷。总的来说,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中,老师必须不断涉猎经典、博览群书,学习各种知识以充实自我,不断学习并改进先进教学理念和思维及教学方法。备好每节课,每节课又要备好学生,并将各种传统与先进教学方法相结全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才干,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起到“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这样学生定能把知识要点学懂、学透,只要教师能认真、细心备好课并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调动起来,学生自然会学好课文知识。
二、教师要不断充实自我文化素质,提高道德修养,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学习榜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一名教师不只是授业,他更重要的是做到传道与解惑。好的老师对学生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一生的。往往老师在传道的过程中不是对学生的三言两语的说教就完成的,而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断熏陶和耳濡目染下形成的。离开了这些,学生只能是只学技艺而未能学到“道”。所以说,老师在教育人的过程中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学习更广博的知识以为学生授业解惑,同时更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良好的品行影响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亲近、信任老师时,老师的品行就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教师更要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以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好的品质滋润成长中的学生,才配得上“为人师表”的称号。
三、利用好有限的每一节课,创设情境培养知行
学生刚接触《道德与法治》的理论性内容,基本都在课堂上。而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就必须将其用于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身临情境、自我体悟、自我感受。因此,教师大可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创设对应的情境或是“情境”再现、小故事、小品等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当中人物的言行、“当事的学生”说出感受以及解决对应问题的最好办法。以此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并将知与行落实到生活实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理论认识之余又产生感性体悟,这可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知与行的结合。
四、设立个人成长档案,跟踪学生的知与行
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往往是现象认知、感性认识。哪怕在某节课中对某一知识点学得再好也属于表层认知,经不起时间的洗礼。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的点滴,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洗礼。但是,人往往是天生有惰性的,他需要他人在旁边不时地进行警示、提醒,然后才能慢慢培养出自律的品质。当然,这种档案的量化必须是可操作的、可行性的。同时,必须能长期执行下去。针对性地为每位学生设立成长档案,以外力助推学生将学到的《道德与法治》里面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从而尽可能创造多的机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体会、感悟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定期让学生看看他自己的成长档案,以了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是做得好的,什么是比较欠缺的。这样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知道自己以后努力纠正所在,同时也能让他感受到真真切切地成长、进步;体会到期中的快乐。
五、最后设立一个定期评价奖励制度,以调动学生学以致用的激情
中学生自尊心是很强的,往往在意他人对他的评价。如果获得他人和老师的肯定、自尊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更加亢奋、积极上进,争取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而这种做法也可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了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一评价手段。主要侧重于评价学生取得的进步,以此让学生自尊心理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将在《道德与法治》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并养成一种行为习惯。
教无定法,以上只是对于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道德与法治》的几点做法。只要教师用心,真正帮助学生学了本门学科的知识,并于生活中大加运用,那么,教师上的课才是一节真正的成功课;才是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才是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才无愧于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