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与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作 者:张宝娟
(天津天狮学院,天津 武清 301700)
大
中
小
摘 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核心素养提升是新时期新课程标准下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教育行业未来的大势所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将二者融合进行协同育人更是当前高校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探究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
引言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通过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等形式,并结合党建教育知识来实现学生整体素质提升,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而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增强学生参与党建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党员队伍,提高其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在二者协同育人环节,仍然存在诸多影响因素,阻碍协同育人工作有效开展,因此,完善并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一)指导思想协同统一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都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党建工作中,通过组织学生党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和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深刻领会和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增强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同时,通过举办讲座、组织社会实践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两者的协同统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具体来说,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可以结合思政教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交流活动,如组织党员集体学习、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交流、读书活动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增强思想政治觉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二)开展方法协同交叉
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方法大同小异,同时也多种多样。例如,可以在学生党组织中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委员或者辅导员等岗位,以加强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同时,可以在学生党员中选拔骨干成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党员的组织认同感和责任感。也可以借助学生党建工作的契机,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例如,在学生党组织中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开展小组讨论和座谈会等,加深学生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借助学生党员的组织力量,发起更多的以公益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修养。
(三)发展困境协同一致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也在不断增加。然而,这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在实践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首先,一些高校存在着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散、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两者之间缺乏协同互动的机制。其次,由于学生群体的多样性,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够多样化、针对性不够强。最后,一些高校在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规划,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和有效的实施路径。为了协同解决这些发展困境,高校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例如加强资源整合,通过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研究等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同时,高校还应该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采取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引入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完善发展策略和路径,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一)聚焦协同育人主体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组织工作,旨在引导学生群体在大学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两者的协同育人关系密不可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同育人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育对象的特点。高校学生是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在党建工作方面,应通过搭建学生党组织平台、丰富学生党建活动内容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共产主义思想、党的历史和理论,加强对党的认同和信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从而增强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两者的协同育人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二)完善协同育人环节
首先,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制度,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高校学生党组织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工作规划和任务书,确保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序推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时事热点,注重启迪思想、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理性判断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全面、深入的提升。第三,加强党员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其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党员干部和思政教师是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协同育人的主体力量,他们要不断学习新理论,不断提高政治思维和工作能力,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和方式,更好地引领和服务学生。第四,加强社会化育人,拓宽协同育人渠道。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仅停留在校内,应积极开展社会化育人工作,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文化体育活动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意识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并在不断实践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不断总结和成长。
(三)创新协同育人媒介
在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媒介对于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协同育人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媒介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需要创新媒介形式和手段,使其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首先,可以采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建立高效、及时的信息传播渠道。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QQ群、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相关信息,增强信息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和便捷性。其次,可以开发教育类App,让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这样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交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在线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另外,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体验学习,例如建立党建教育的虚拟场景等。最后,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进入了新阶段。为了更好地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育人,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首先,建立以学科为核心的育人模式。通过科学、全面的学科设置,营造育人创新环境,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其次,建立以社团为支撑的育人模式。通过加强对社团建设和运作的引导和管理,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推动社团文化和学校文化的融合发展。最后,建立以在线教育为特色的育人模式。在线教育是新时代的教育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创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空间,提高教育效果。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微课堂、网络教学平台等形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校园和社会。
结束语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教育也正在经历改革和创新的不断调整,其中对学生党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协同育人是目前教育行业的首要任务。在推进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中,坚持立德树人基本理念,将党建工作的引领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并不断创新教育手段,推进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广军.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建构[J].品位·经典,2022(14):60-62.
[2]张文玉.构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J].机械职业教育,2022(06):22-26.
[3]张勇,郭亚玲,李琳.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1):93-95.
作者简介
张宝娟,出生年月:1989年1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北省保定市,职称:政工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单位:天津天狮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