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语文阅读教学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感悟

作 者:黎花花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彭公中学 731600)

[摘   要]培养学生语文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及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学龄阅读特点;阅读引导。

“语文阅读教学难,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更难,农村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难上加难。”这是我执教5年以来的切身体会。我们农村七年级学生阅历浅,阅读面狭窄,加之小学读书习惯没有养成,使得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肤浅、片面,感悟能力极差,阅读教学时很难将他们引进文学作品,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则难上加难……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应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农村七年级学生一方面受生理年龄限制,另一方面受心理年龄限制(农村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育年龄较城市七年级学生迟缓)。他们不但缺乏相应的生活阅历,而且缺乏相应的阅读经验。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我们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实际需求,从而寻找一个最佳突破口,帮助学生顺利走进文学作品。
近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从课堂中,从学生那里不断摸索、揣摩,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提高我们农村七年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狠抓学生掌握字词的能力。从开学第一天起,每人必须准备一本新华字典。每读一篇文章,若有不认识的字(词)及时查字(词)典,从一开始就养成勤查字、词典的好习惯。其次,力求认读的质量,即,平时就要求他们正音、辨形、解义(记准字音,记准字形,记准字、词义)。
(二)、在日常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做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
第一,通过反复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一篇课文必须从摸清作者的思路入手,作者的思路弄清楚了,整篇文章就容易理解了。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要从思路入手,让学生明确作者运用了哪些主要材料,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认识,从而对作者的思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二,通过反复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课文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无论它以抒发情感为主,还是侧重观点的阐述或知识的说明,都渗透着情感因素,具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力量。学生初读课文如果受到一定的感染,激发起一定的情感体验,就可以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从而为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通过反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如果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那么就可以说是从整体上把握住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初识文章的结构只是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而对于各部分的细微之处以及部分之间的各种关系可留到深入阅读分析课文时再掌握。
第四,由对课文初步的整体认识深入到对词、句、段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必然过程。在此过程中,仍然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切忌把词、句、段分割开,孤立地进行学习,忽视与全篇的联系。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得到确切的解释,否则,既难以让学生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段落划分的根据和意义也只有在全篇中才能看出,而且分段的目的就是要理解文章整体;所以分段学习不仅是要学生认识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认识各部分间的关系。只有考察清楚段落间的内在关系,才能真正把握住文章脉络和作者思路,进而认识课文整体。如果只是为了分段而分段,就降低了段落教学的价值。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求得对部分的具体理解,又获得对整体的全面把握。待从部分回到整体时,学生的认识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全文得到深刻的透彻的理解。
二、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及技巧
阅读方法及技巧的掌握关系到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方法主要包括朗读法和默读法。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阅读范围、阅读程度、阅读环境,有不同阅读方法要求。其中朗读的方法可以在早读、课堂教学和朗读表演过程中采用范读、集体齐声朗读、个体朗读等训练方式进行训练。而默读的方法则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和阅读练习中,依靠学生自己在长期的自觉阅读中逐渐掌握 。阅读技巧主要包括信息提炼法和猜测法。即,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首先认真审题,从所给问题中提炼帮助理解文本的有用信息。(因为问题设计基本都是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其次,在带着问题及所 提炼的信息阅读文本,这样就降低了阅读的难度。至于猜测法,则适用于有难度的选择题。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及技巧,那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便会如虎添翼,阅读效率便会有较大的提高,阅读质量便会产生质的飞跃,学生就成了真正的阅读主人。
三、充分利用学龄阅读特点
七年级学生年龄还小,阅读面狭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但他们天真淳朴,热情好奇,求知欲望强烈,他们总喜欢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学作品相联系,从而判断理解作品。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教授魏巍《我的老师》这一课时,对文章内容并没有做过多的介绍,只是让 学生自己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大意,因为这篇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内容较为浅显,因此可让学生自己多诵读几遍,自己阅读直接感知人物、情节。朗读环节一结束,我就提出一个问题:“‘我’的老师是谁,她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学生反应强烈,纷纷举手,几乎是齐声答道:“蔡芸芝,一位爱学生的老师。”“学生对她的态度怎样?”一位学生立刻回答道:“学生也爱她。”当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各抒己见,阅读教学任务轻松完成。由此可知我们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疑提问,开展阅读教学。
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他们的思考、发言积极,无所顾忌。他们敢于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直接的表达出来,而并不担心别人的反应,这一点非常可贵。因此,即使学生所说离题万里我们都要鼓励他们,积极引导,千万不可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有效利用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学会与文本沟通,拉近学生与作者的生活距离,满足学生的各种提问,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描述生动形象,故事美丽奇幻,语言优美凝练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交流、体验,从而才能满足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求知的欲望。
四、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
农村许多学生,除了课本以外,几乎不再接触什么书。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由于农村学生认为自己跳出农门的机会就是升学,将来考一个好大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课外阅读,加上不少老师师、家长担心课外阅读会冲击课内学习,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了很大削弱。课外阅读本来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掌握课本上的课文和有关知识,但仅有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培养读书习惯的需要,因为它的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也就带有局限性;而课外阅读则可以把学生带入广阔的天地中,接触内容广泛题材多样的文章。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因此,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正确引导,使他们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这反映了阅读的教育意义所在。由此看来,必须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在我们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初级阶段加强语文阅读教学,以此提高我们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