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运算能力,科学也要培养
作 者:王灵卫
(新河镇中学,浙江 温岭 317502)
大
中
小
摘 要:初中科学计算中,针对学生“能理解,但老是算错”这种普遍现象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关键词:科学计算;运算能力;策略
《初中科学新课程》要求:对科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则从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通和连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探究活动等途径进行。其中数学领域中的运算能力是我们进行科学计算的基础之一。而运算能力是指运用有关运算的知识进行运算、推理求得运算结果的能力。相比较数学,科学更注重学生的基本运算原则,能运用运算规则简化运算过程,减轻运算负担。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衡量一位学生的科学水平,更多地还是借助于笔试成绩。毫无疑问,学生碰到的计算难题要依赖其数学运算能力。而初中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原理我理解,公式我会写,但算到最后还是错误。 大家对这类现象好像习以为常,就连科学老师也有些轻描淡写:没事,等数学能力上来了,就可以解决。 但真的如此吗?笔者以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片段为例,谈谈初中科学关于运算能力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及时传授运算新知识
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面对复杂的科学计算,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浙教版七上第一章第四节《科学测量》中,讲到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单位换算,如1m3=1000000cm3,用科学计数法更为简单明了。 但人教版数学关于科学计数法的内容要到第一章第五节才堪堪涉及,至于像1cm3=10-6m3则在八上才讲授。 如果我们报着“以后再说”的心态,势必对学生的计算造成较大困扰。 故笔者认为可结合科学实际,作浅入式教学,让学生先掌握其基本技巧。
教学上,使用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三者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先从10=101,100=102,1000=103,
10000=104寻找规律:10的几次方就等于1后面有几个0, 再认识到1300000=1.3×106,最后进行单位换算,1m3=1000dm3 ,1dm3=1000cm3,1m3=1000×1000=106cm3,通过适量的练习,学生能熟练进行单位换算即可。
此外,七上第四章的密度内容涉及到正比例关系,仅凭着小学教材的知识点: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成正比例的量,是远远不够的,而数学教学进度上关于正比例知识要安排在八下。 初一科学老师在上课时也要再从图像上深入正比例知识,使学生从图像上更深层次理解,这对于学生的解题、运算大有益处。
二、审题严谨
科学题目的文字量较多,一道计算题文字动辄一两百字,对于一些粗心大意、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一遍读下来晕头转向,马上拿笔解答不免漏洞百出,连连失分。如2020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调测试题中第25题,讲到“空心柱放气孔的横截面积为12.5毫米2,限压阀的质量为75克”, 第26题讲到“已知路锥的质量为400克,圆台的体积300厘米3, 圆柱体的横截面积为40厘米2”,而学生在计算时如果忘记把常用单位转化为国际单位, 哪怕思路正确还是失分,可见审题严谨也是一种能力,审题严谨是做题准确的前提。
努力提高审题的准确性是学生必须要做的,也是能做到的。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读题不能只匆匆浏览一遍,要读通词意,不漏下句子,对于个别字要仔细揣摩;引导学生在关键词、重点字上或画圈或加点或划线作记号。 如上述题目,如果注意到不是国际单位时标记一下,提醒自己待会要换算,那么就可以减少失误。
三、草稿不草,规范演算
科学的解题格式要求先写公式,再代入数据,最后写出答案,三个步骤简洁明了,至于运算过程需要写在草稿上。 认知反应思考型的学生在草稿上小心谨慎,运算步骤井然有序,而冲动型的学生可能就直接口算,哪怕打草稿也像画符一样,写到最后,乘号变加号,除号变减号,这样的正确率可想而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打草稿习惯,做到计算有顺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心里有数; 遇到复杂的计算不要漏下步骤,不要思维太过跳跃,想着两步变一步导致失分; 列式是看式子左右、分子分母中复杂的数字能否约分,减轻计算负担。
如浮力计算中这样一道题:小金要制作一台浮力秤。将一段密度为0.5×103kg/m3、粗细均匀的木料,先进行。
四、培养估算能力,养成及时检验的习惯
科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科学问题也来源于生活。做选择题时,可以根据生活经历估算答案范围,这样可以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选项,提高解题正确率。 在计算题中计算出结果时,也可根据估算,大致判断所得结果是否可靠。 如上述八上试卷第21题,最后求大气压强的值是多少,学生知道生活中标准气压约为1.01×105Pa,如果计算结果明显与其有出入,就要反思计算是否错误,重新运算一遍以提高正确率。
五、重视失败经历,吸取经验
作为教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功,也关注学生成功经验的获取。 但当学生失误后,教师也要重视其失败的原因,找出原因,是原理理解错误还是运算过程出问题,对症下药。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易解答错误的题目,先挖下“陷阱”,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诊断,吸取失败经验,才能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
在做选择题和填空题练习时,教师鼓励学生把运算过程写在一旁, 如果有错误,学生可以从最初的运算过程中检查是什么原因,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帮助学生。
六、关注个体差异,分层指导
在科学学习中,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解题方法也会越多、越灵活。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能力,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照顾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注重基础的巩固,运算一步一步来,以求对为目标; 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还要培养其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解题时用更简单、更快捷的运算方法。
如在电路计算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导体连接在某电源两端,测得其两端电压为5V,现增大其两端的电压为10V,测得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增大了0.5A,求导体电阻为多少欧?
一般学生会根据电阻前后保持不变,列出二元一次方程:5V/I=10V/(0.5A+I),从而求出I=0.5A,再求R=10。 但如果以电阻不变,变化的电流也和变化的电压成正比,运用等比的思路解答:R=(U2-U1)/(I2-I1)=5V/(1A-0.5A)=10?,计算步骤更简洁,用时更短。
教学实践表明,运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件长期的任务。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可一蹴而就,要坚持,不能放弃,从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华梅.也谈初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2]郑荣坤.解题教学中落实数学运算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3]周海英.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4]胡建平.巧用等比公式速算初中科学计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