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英语读写教学中逆向教学设计的探索

小学英语读写教学中逆向教学设计的探索

作 者:万 馨 (台州市学院路小学,浙江 台州 318000)

 摘   要:逆向教学设计是根据课时或整单元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预设合理的评价方案检测学生是否达成目标,再设计对应课时或单元教学活动的一种备课理念。它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提高阅读效率,丰富写作素材,规范文本格式,提升核心素养。本文将以人教PEP版《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Unit 3 My weekend plan中Read & write版块的教学为例,探讨小学英语读写课的逆向教学设计及实践。

关键词:读写教学;逆向教学设计;小学英语
读是语言输人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写是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读写教学将两者有机结合,是学习语言和发展思维的重要抓手。但当前的小学英语读写教学存在过分关注语言功能性,学生写作知识迁移困难,活动安排偏离教学目标,课堂生成缺乏过程性评价的问题。因此,本文笔者从逆向教学设计理念出发,本文以PEP《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Unit 3 My weekend plan中Read & write版块的教学为例,探讨在小学英语读写课中如何通过逆向教学设计来优化教学活动、转变教学模式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真正实现高效读写课堂。
一、逆向教学设计的理论概述
逆向教学设计(Backward Design)是Grant Wiggins和Jay McTighe曾在《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一书中提出的理念,认为课时或整单元的设计应从预期的教学目标和预设的评价方案出发,从想要的教学成果逆向设计教学过程(如图1)。教师应先确定课时或整单元需要达成的目标,再思考用什么办法检测学生是否达成目标,最后根据预设的评价方案来设计课时或单元的教学活动。
 
效率源于兴趣,兴趣源于生活。逆向教学设计中的WHERETO要素(如表1)注重引起和保持学生兴趣(Hook),注重从学生自身出发量身设计活动(Tailored),注重更明确、更合理、更有深度地设置学习任务(Where)并组织完成(Organized),这些考量都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表达和写作的积极性。效率源于能力,能力源于积累。想要学生达成更精准、更丰富地语言输出,需要教师在前期和中期及时巧妙地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语言储备、句子组织技能和篇章布局策略(Equip)。
二、逆向教学设计在读写教学中的实践
(一)逆向倒推——教学目标精准化
定位精准、贴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可以引领评价和教学。Read & write版块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由“读”入“写”,从语言输入过渡到语言输出,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以此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高屋建瓴,从期望的课堂生成逆向倒推教学目标:学生在本节课中应该理解什么内容、思考什么问题、输出什么信息、习得什么策略。本课例围绕“holidays”这一话题,以日记形式畅想中秋节的庆祝计划,要求学生能捕捉和提取吴一凡一家中秋节的安排,并梳理该主题的日记格式;能口头描述自己家庭成员在节日里的活动安排,还可从节日由来、习俗活动、传统美食等维度补充介绍此节日;能仿写节日日记,使用《习作评分表》(如表2)进行评价并二次修改习作。
(二)取舍再构——教学内容合理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特别是要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改调。教学内容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要摈弃“一页即一课”的传统观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地理解、大胆地取舍、合理地再构。如本文课例最后的Tips for pronunciation环节,内容与阅读材料相关性不大,且单词重弱读的发音技巧并非读写课着重训练的目标,笔者就将这块内容融入前面词汇课的教学,将读写课的焦点集中于“阅读”而非“朗读”。此外,课例还增加了关于“holidays”的起源、习俗、食物等内容的讨论,询问学生知道的节日或印象深刻的过节经历。通过回忆真实的生活经验,引起并保持学生对话题的兴趣,并为后续的讨论和写作环节做知识储备。再如PEP 5 Unit 1 What’s he like? 的读写课练习为Design a robot of your own. Draw and write about him/her. 学生会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绘画上,而没有时间完成书写句子和交流评价,可以将题目要求改为只说或写句子,然后描述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来画一画,提升练习效率和精准度。
(三)WHERETO助力——活动安排进阶化
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应用WHERETO要素进行检查,明确每个步骤的设计意图和难易程度,删减形式雷同或目的不明的活动,综合考虑思维的逻辑性和练习的难易性,使教学活动呈现梯度。如本文课例阅读环节的初稿设计是要求学生在初读时划出将来时态的句型,练习“be going to”和“will”句型的互相转换,再填写P29的表格练习。这样的设计,会导致学生在初读全文时将关注点都放在找句子和转换句子,而忽略了赏析文章本身的美,且将来时态的句型转换比找出并抄写句子难度大,难易倒置打乱课堂节奏。因此,笔者将该环节调整为引导学生阅读日记并圈出生词,借助上下文和图片理解生词,回答:When is Mid-Autumn Festival? 划出关键句或词组,完成P29的表格练习:What is Wu Yifan’s family going to do on Mid-Autumn Festival? 接着复习将来时态的要点,并用表格中所填句子练习“be going to”和“will”句型的互相转换。最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语篇,复习日记格式,整理文本结构。
 
三、逆向教学设计中的自查与反思
(一)背景储备助力阅读效率
学生在阅读前对文化背景、情感背景的储备,会影响其对阅读材料的兴趣和理解。教师需要通过引发话题、创设情境等方式,打通中西文化壁垒,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回顾学生自身经历,为阅读及后续的写作打下基础。如本课例中询问What holidays do you know?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holiday? What will you do on that day? What will you eat on that day? 引导学生聊聊过节经历、节日由来、习俗活动、传统美食等。如PEP 6 Unit 1 My day的读写课中,先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梗概,能让一些还不了解或没有完整读过该书的学生理解阅读材料中对Robinson和Friday的荒岛生活记叙。再如PEP 8 Unit 2 Last weekend的读写课中,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不愉快的酒店住宿体验,能让他们更有代入感地阅读吴一凡一家的投诉信。
(二)提问设计激发表达欲望
巧妙的提问有助于推动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如本文课例在学生阅读范文前先设置问题:When is Mid-Autumn Festival? 能让学生更好地关注到“tomorrow”一词并由此关注到全文的时态。在讨论环节,先问“What holidays do you know?”比“What’s your favourite holiday?”容易回答;读完范文后再问后者,学生在语言上已有一定储备,且与自身生活的相关度上有所上升,则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更高;再追问:What are your family going to do for that day? 让学生为全家人安排活动,激发学生想象,为写作做铺垫。
(三)交流反馈提升写作品质
传统读写课的教学模式一般引导学生以阅读材料为范文,仿写习作,其优点在于文章格式规范、结构合理、句式正确,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学生一味死板仿照,缺少句型的变化,缺乏思维和情感,很多学生在没有范文时无法独立成文。因此,促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在阅读后习得句子组织技能,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交流自身体验,组织学生在写作后评价习作优劣,都能有助提升写作品质。在本课例中可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畅想家庭成员在节日里的活动安排:What’s your favourite holiday? What are your family going to do for that day? 教师和小组成员对学生的口述进行提醒、纠正、补充和赞赏,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输出的重点词组用作写作素材并范写一篇日记,示范如何使用连接词和从句组织长句子。
(四)多元评价点睛课堂生成
是否完成练习和写作,不再是读写课唯一的评价标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活经历的感悟、在讨论环节的参与、对他人作品的评价、对自己作品的思考,都是一种习得。与常规备课步骤不同的是,逆向教学设计将预设评价方案放在了设计教学活动之前,以此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在逆向设计中,教师要注意评价主体多样化,结合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多种渠道综合评价;评价内容立体化,对学生在阅读前的思考、阅读中的感悟、阅读后的习得、写作中的表现、写作后的探讨进行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师除了对练习及作文进行口头点评、书面批改之外,还可以利用过程性评价量表等对学生课堂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进行评价。本文课例中,学生使用《习作评分表》进行自我评价或组内互评,对习作进行修改。再展示个别学生习作,师生共同给予分析评价,讲解易错的语法点,指出优缺点及完善方案,学生课后再结合评价完成习作2稿,还可增加插图、小诗等创意图文。
综上,逆向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评价方案的预设,它不仅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无论是整个单元的评价方案设计,还是单个课时的评价方案设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评价素养。逆向教学设计改变的不只是教学设计的顺序,而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的整体意识,旨在让教师重新思考教学目标、评价方案和活动设计之间的内在统一,让学生学习目标清晰化,让教学活动指向明确化,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Grant Wiggins,Jay McTighe.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第2版.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56-60.
[2]胡亚男,詹蓓.基于理解的高中英语单元逆向教学设计[J].教育观察,2020,9(35):30-32.
[3]范文慧.逆向教学设计推进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深度学习[J].教学与管理,2021,(6):68-70.
[4]杨素霞.复习板块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探索[J].小学英语教与学,2021,(3):
40-43.
[5]张玉婷.小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22(2):18-24.
[6]沈燕琼.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逆向教学设计及其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0,(1):106-108.
附教学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