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

作 者:吴伟丰 (江苏省启东中学,江苏 启东 226200 )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旨在提升文化自信的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研究”(2021JY14-L)阶段性成果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领域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在人们过去的认知中,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与文化之间并没有太大关系,其实不然,无论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还是现代文化的角度,化学与文化、人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前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社会对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知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相关文化知识的了解,形成更加正确的科学文化认知,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培养,同时对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也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化学;文化自信;教学;对策
前言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不仅给后人留下无数珍宝,同时也一代一代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是中华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重视与爱护的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就文化领域的发展来看,世界各国在文化上积极交流、相互借鉴,一方面使得人类文化更加繁荣、多彩,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各国文化之间的竞争。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拥有不计其数的文化珍宝,无论是价值连城的大师名作,还是令人拍手称奇的民间艺术,无一不体现着我国在文化领域中的竞争力和魅力,要想不断提升我国在文化领域中的竞争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除了重视在文化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工作之外,青少年是不容忽视的群体。积极贯彻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文化相关概念,培养学生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化学是高中教学阶段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化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许多化学领域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指导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现象,并用科学知识开展探究与思考的活动,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在许多学生的观念中,化学是一门纯理科的学科,充满着元素符号与化学方程式,每一道题、每一个实验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步骤去进行,是一门与文学、文化等偏人文性的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的科目,这样的认知也使得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过于理性,将概念和理论作为一切标准,切割了化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就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教学方式单一、习题偏怪偏难、学生兴趣不高,这样就会使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很难调动学生的思维;再如许多教师忽视了文化在教学中的价值以及渗透文化自信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益处,在课堂上讲解的仅仅是考试的相关内容,这样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化学的学习只为了应付考试而服务,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化学教师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在化学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的价值和意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挖掘优质的资源,将其融入到课堂中,为学生呈现更加丰富饱满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主动发扬优秀文化、传承优秀品质。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迁移和拓展化学知识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们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即先为同学们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必要时向学生演示实验以及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印象,加强对相关概念和重难点内容的理解记忆,无论是在具体的行为方式上,还是教学资料的采纳上都呈现出非常单一的状态,这样的做法虽然符合应试教育的逻辑,但是并不符合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客观规律。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掌握文化知识、拥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实现多方面素养的不断提升,而单纯的听课与做题很难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也会停留在表面,无法将其正确运用到实践中。倘若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文化自信融入的益处,便可以极大地丰富化学课堂的内容,除了同学们熟悉的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之外,还会增加许多与文化相关的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化学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而实现视野的开阔,达到化学知识拓展和迁移的效果。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对于成长中的学生们来说,他们拥有非常优越的人文素养塑造环境,倘若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人文相关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都获得有效的发展。在过去的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认知不够全面,认为化学与人文没有太大关系,这样就在无形之中切断了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化学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如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学习和探究化学知识的同时,将不同时代的文化和历史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可以大大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并拓展学生的眼界和视野,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局限于眼前和已知的事物,而是能够以开阔的胸襟去包容世间万物,如此看来,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的教育对于学生豁达品质和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都有着益处。
(三)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当前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育教学的标准和目标都在不断提高,与前沿的素质教育接轨,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高中化学的教学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能够不断促进学生知识的扩展和积累,而这些积累都能够成为学生思考问题、学习新知的基础,当学生的基础越牢固、庞大时,其对陌生知识、高难度知识的理解也就更加顺利,因而文化自信的融入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长此以往,学生可以养成更加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化学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而不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最终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现代科学的研究与创新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策略
(二)将化学知识与传统历史文化相结合
在许多学生的认知中,化学是一门西方科学,是后期传入中国的。其实不然,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化学出现得时间远早于学生们的想象,它不仅萌芽在中国,同时中国的化学发明数量之多占据了世界发明的一多半,化学在我国的传统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融入传统历史文化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增加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化学发展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古今中国的强大,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学生积极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我国古代精美的青铜器、陶器等等,这些器具里面既有供人观赏的工艺品,也有用于生产生活的工具器具,而利用化学技术进行青铜冶炼是早在商朝就已经出现的。再如,在西汉年间化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水法炼铜进行金属冶炼,制造工艺获得了很大的提升。通过对这些历史知识的了解,学生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与化学学科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融入传统文化
在过去的高中化学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会开门见山,直接按照课程标准开展知识的讲解,而化学的学习中不乏有许多理论性的知识,高中学生本就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这样的学习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较为被动,思维无法有效活跃。化学作为一门探究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创新,为了点燃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利用起来,带领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例如,在教学“氮及其化合物”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一句诗引入教学内容,当同学们听到这一句诗时,脑海中马上能够浮现出春节时放鞭炮的热闹景象,此时教师再与同学们讨论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如贴春联、剪窗花、放爆竹等等,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爆竹的原料是什么吗?有硫磺、碳粉、火硝(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接下来便可以带领同学们了解硝酸这种化学物质,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建立化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
(三)联系实际生活构建化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美好。文化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中的,只有现实生活作为基础,文化的发展才能愈加繁荣与灿烂。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构建化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带领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同时建立这些化学现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例如,游泳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项体育运动,我国的体育文化发展迅速,在许多国际赛事中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游泳健将,众所周知,游泳池的日常和定期消毒是不可缺少的,这不仅是为了保障游泳者的健康,同时也有利于泳池的维护和保养。喜欢游泳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自己在游泳时是否能够感觉到泳池的水的味道有些特殊?这是因为泳池中加入了一些用于消毒的化学物质,最为常见的就是漂白粉和次氯酸钠,这些物质能够消灭泳池中的各种细菌和病毒,保证游泳池的干净卫生。通过这样的事例的介绍和讨论,学生便能够明白化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也能够将它们与文化领域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四)结合文化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以环境污染和保护为核心的内容,化学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与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因此要想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共建人类美好家园,就需要正确认识化学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环境进一步被破坏。在古代社会中,“天人合一”、“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些话语反映了古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只有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才能保护好环境,而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雾霾下的城市、被酸雨侵蚀过的土地、被工业废水污染的河流等照片和视频,这些画面可以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当堂讨论,人类在发展科技的同时,需要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呢?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在生活中可以为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做些什么呢?这样就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正确认识化学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不能一味地以成绩为标准。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拥有非常广泛的文化资源,高中化学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和尝试,将文化自信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构建更加优质的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生. 文化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人文教育的实践探索[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3):10.
[2]孟潘,孙影,毛宣海. 文化自信视域下新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分析[J]. 化学教与学,2022(2):84-89,78. 
[3]王作虎.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探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30):87-88.
[4]王平.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初探[J]. 学周刊,2020,12(1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