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我国南盘江流域布依八音传统弓弦乐器研究

我国南盘江流域布依八音传统弓弦乐器研究

作 者:王 芳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布依族八音坐唱的音乐形态与传承体系研究”(21YJC760076)阶段性成果。
 
摘   要:布依八音是我国布依族传统音乐品种之一,是一种以器乐合奏为主的仪式性弹唱表演,主要流传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南盘江流域布依族地区。布依八音弓弦乐器是八音音乐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形制特征及制作工艺体现着布依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研究布依八音传统弓弦乐器对探索该种民族艺术具有重要意义,是挖掘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布依族;布依八音;弓弦乐器;形制特征;制作工艺
布依八音,又称布依族八音坐唱或八音坐弹,布依语分别为“Buxqyaix Beedtyiny”(布依八音)、“Nanghnauz Beedtyiny”(八音坐唱)或“Nanghdiz Beedtyiny”(八音坐弹),⑴ 它是我国布依族传统音乐品种之一,主要流传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南盘江流域布依族地区。布依八音表演所使用的传统弓弦乐器包括牛骨胡、葫芦胡、牛角胡和大莽胡四种胡琴。这些乐器一般不作独奏乐器使用。在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孕育下,布依八音弓弦乐器从其性质特征、制作选材到制作工艺,无一不体现着当地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本文通过对布依八音流传的核心区域的五支典型布依八音队(即兴义市老安章布依八音队和南龙古寨布依八音队、安龙县新桥镇布依八音队,以及册亨县巧马新市民布依八音队和冗渡韦正华布依八音队)的调查,深入了解布依八音弓弦乐器的制作选材、形制特征及制作工艺,并以此探析南盘江流域布依族的传统文化特征。
一、布依八音简介
布依八音是一种以器乐合奏为主的仪式性弹唱表演,包含念⑵、唱、跳三种表演成分,民间布依八音表演没有故事情节的表演剧本,传统布依八音只用于红喜事⑶。在表演前,八音乐器都会被系上一段红绸表示祝福与感谢。表演时艺人着布依族服饰,以坐在板凳上表演弹唱为主要方式,少数地区的八音表演含有由女性表演舞蹈动作的仪式环节。传统八音队通常由8―12人组成,每支队伍包含4名女队员参与歌唱或舞蹈环节,各队均有一名领队负责乐队的各项工作。布依八音的常用曲调有《八音调》、《祝福调》、《贺喜堂》、《卜嘿当》(汉意:客来到)、《竹笋米酒迎宾客》、《迎客调》、《马过街》、《采茶调》、《庆亲调》等。因表演习惯差异,各地八音队的曲调使用情况不同。布依八音曲调属于五声调式音阶,以徵、商调式为主,宫调式为辅。
传统布依八音音乐必须含有8种不同音色的乐器声音,故标准的八音队固定含有8种布依族传统乐器,即箫筒(或用笛子)、牛骨胡⑷、牛角胡(有时用葫芦胡或大莽胡)⑸、葫芦琴(多用月琴或三弦代替)⑹、竹筒(又称竹琴,一种竹子制成的敲击乐器)、刺鼓、镲及小马锣(或用包包锣代替)。其中牛骨胡、葫芦胡、牛角胡和大莽胡属于弓弦类乐器(如图1所示,以下简称“八音胡琴”)。按照音域高低划分,牛骨胡为高音声部乐器,葫芦胡和牛角胡为中音声部乐器,大莽胡为低音声部乐器。
二、八音胡琴的制作工艺
在布依八音的四种传统弓弦乐器中,牛骨胡、葫芦胡和牛角胡是根据各自琴身的制作材料而命名;大莽胡(即低音胡)则是依据其发音低沉的特质而得名,“莽”是布依语“mangh”的汉字音译,“mangh”具有“粗、肥”的含义。这四种乐器的构成部件分别为琴身(包括琴首、琴颈和共鸣箱)、琴弦、弦轴、千斤、琴码、弓等。四者的制作工艺归纳如下:
1.牛骨胡
牛骨胡,布依语为“Yianz Ndosngeez”(汉字音译为“艳多崴”),⑺ 流行于南盘江两岸的布依族、壮族、仡佬族等地区,是布依戏、布依八音、布依小打音乐、壮戏、壮八音等器乐合奏的重要领奏乐器。牛骨胡以牛的腿骨为共鸣箱取材,民间对腿骨部位的选取没有固定要求,艺人的取材和做法比较个人化,往往根据个人对声音品质的追求来完成。牛骨胡共鸣箱的直径相对较小,其制作过程大概分为煮、刮(调整厚薄)、冷却(定型)、雕刻等工序;多以羊皮、蛇皮、蛙皮为振动膜面;琴颈多用硬木、罗汉竹为原料,顶端加羊角做装饰,抑或直接使用琴颈原料的原型(如图1所示);弓杆常用弯水竹,弓毛为马尾毛;弦轴以红椿木、杂木制作;琴码常用汉族二胡琴码,也可用玉米秆或竹;琴弦用丝弦或金属弦,内弦和外弦形成五度关系,音色较为清脆明亮;内外弦的空弦音域范围大致D4—E5⑻区间(详见表1)。整个乐器全长约60―65cm,轴长14cm,轴距约5.5cm。在民俗仪式中,牛骨胡以坐式演奏为主,在迎亲、送亲、迎客、送客等程序中则使用立式演奏——将共鸣箱置于腰间,边走边拉,如图2所示。
2.葫芦胡
葫芦胡,布依语为“Yianz Legmbux”(汉字音译为“艳勒布”),与牛骨胡一样,是南盘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伴奏乐器之一。其制作工艺与牛骨胡基本一致,只是共鸣箱选材为葫芦,对葫芦形状的选择也比较随意,葫芦胡全长约70―75cm。葫芦胡和牛角胡的音域通常介于牛骨胡和大莽胡之间,属于布依八音的中音区乐器,其音域范围大致在C4―A4。与牛骨胡相同,葫芦胡演奏可采用坐式和立式两种。
3.牛角胡
牛角胡,布依语为“Yianz Gofngeez”(汉字音译为“艳咕崴”),制作方式与上述两种乐器相同,共鸣箱选用水牛角或牦牛角。水牛角的原材料分为公母两类,公水牛角粗而短,母水牛角稍微窄一些、长一些,因而用母水牛角制作的共鸣箱会较大一些,声音也低一些(如图3―3所示)。牛角胡的演奏以坐式为主,其琴身比牛骨胡和葫芦胡略重,因而不用于立式演奏。牛角胡全长与葫芦胡相近,二者定弦方式相同,其音乐范围大致为#C4—#C5,属于乐队中的中音乐器。
4.大莽胡
大莽胡,布依语为“Yianz Laaux”(汉字音译为“艳捞”),共鸣箱多用泡桐木、香檀木、金丝?木等。艺人在切选好木料后,用凿子把木头身中心部位掏空,逐渐将其修整打磨形成共鸣箱,如图3所示。大莽胡全长约90―95cm,琴身较重,声音低沉,比葫芦胡和牛角胡低一个八度,用作乐队中的低音乐器,其音域范围大致是C3―G3。目前五支八音队中,只有兴义市老安章布依八音队在日常表演中使用大莽胡,其他队伍只有在乐器演员超过8人时才会加入大莽胡。大莽胡和牛角胡的制作原材料如图3所示(拍摄:王芳)。⑼
三、八音胡琴的定弦与演奏
八音胡琴与汉族二胡在定弦方式和演奏方法两个方面十分相近,但由于八音艺人世代传承的表演习惯是基于当地艺人特殊的音乐观念而形成,而他们这种音乐观念又是地方社会文化及审美的形塑结果。因此,八音胡琴的定弦和演奏具有一定的地方民族特色。
1.定弦方式
八音胡琴有“1―5”(do―sol)和“5    2”(sol    re)两种定弦方式,各八音队采用的定弦方式不同。乐队中胡琴通常根据笛子的音高进行校音;而在没有笛子的情况下,大部分胡琴艺人会凭借自己惯有的音高记忆进行琴弦校音;少数年轻艺人会使用电子校音器或手机里下载好的乐器校音APP来完成定弦。本文中的音高数值均为笔者采用专业音乐分析系统软件GMAS(2.0B)对田野视频录音的测量结果。各队在音高和音域方面具有各自的审美习惯和特征,因此不同队伍的八音胡琴的定弦音高存在误差。本文的相关音高数据以上述五支八音队在日常仪式展演中的常用胡琴及其定弦音高为主要依据。如表1所示。
表1显示,由于八音队之间在表演传统与习惯、领队个体音乐经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各队在八音胡琴的选用及其定音方面不尽相同。采用反弦定弦方式的新桥镇布依八音队和巧马镇新市民布依八音队的定音音高比较接近,且二者在日常表演中均不使用大莽胡,但前者惯用牛角胡来完成低声部的演奏,而后者则用葫芦胡。在其他三支采用正弦定弦方式的布依八音队中,各队的牛骨胡、牛角胡和葫芦胡均不分高低声部,只有老安章布依八音队在日常表演中使用大莽胡而不用牛骨胡。其中册亨县冗渡镇韦正华八音队的定弦音高相对较高,兴义市的两支队伍的音高则比较接近。
反弦定弦方式的使用与艺人的个体音乐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巧马镇和新桥镇的八音领队有着共同的音乐经历,即二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曾是布依戏班的演员——巧马的罗继祥担任板坝布依戏班的旦角、新桥的韦吉超担任岜皓布依戏班的生角。根据《中国音乐词典(增订版)》,反弦是“一种用于戏曲和说唱的音乐术语……指主奏乐器在不改变空弦音高的情况下改变调高,由此形成的新的定弦(原来的定弦相应称为正弦或正调)。” ⑽如京剧二黄正弦定弦以空弦a1—e2作sol—re;而演奏反二黄腔调时则以空弦a1—e2作do—sol。⑾ 根据笔者对两队的访谈,乐队使用反弦定弦方式确实也是受到原来戏班演奏习惯的影响,领队们在各自八音队训练中继续沿用了戏班伴奏乐队的反弦定弦方式。⑿ 而其他三支使用正弦定弦方式的八音队的领队均没有布依戏班的表演经历。但如上述,八音艺人所使用的“正弦”和“反弦”方式却与通常戏曲中的定弦方式完全不同。由此可见,布依八音中采用的定弦方式是一种不同于常规且独具民族特色的方式,而这种胡琴使用方式的沿袭与领队的个体经历存在紧密联系。
2.演奏方法
上述四种布依八音胡琴的持琴姿势与其他胡琴类的基本相同:左手握琴颈将琴身放置在左腿上或左腰间(如图2),也可以夹在两腿之间;弓毛如汉族二胡一样被置于两根琴弦之间,琴弓由右手进行左右方向的运弓擦奏。两根琴弦相距五度关系,琴弓只能对其中一根琴弦进行擦奏,形成单声部旋律,不能完成双音演奏。布依艺人一般不采用换把演奏,但有跨把位按指的情况。民间没有统一的演奏指法,普遍以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为主,一些艺人喜爱用小指进行跨把位和装饰音的表演。如上述,牛骨胡、牛角胡、葫芦胡和大莽胡是布依八音的传统乐器,通常只跟随八音队在特定的民俗仪式中进行演奏,如婚庆、祝寿、新房、立碑等恭贺仪式。⒀四种乐器的演奏技术基本一致,艺人们经常在日常排练中这四种乐器之间更替演奏。由于布依八音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因此艺人在传习过程中常常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喜好进行演奏技艺加工,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表演方式。八音艺人彼此之间的演奏差别主要体现在左手的演奏方法上,比如装饰音、滑音等。在布依八音流传地区,能否娴熟掌握并灵活应用左手技法是对艺人技术程度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
四、八音胡琴的文化内涵
乐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特殊的物,它除了具备音乐功能(包括制作材料、特定的演奏技术、音乐审美观念等)外,同样承载着历史、文化、经济、信仰等信息。⒁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形塑出特定人群的特定生活方式,乐器便是在这个生活方式中对其文化的一种再生产。八音胡琴正是这样一种由当地特定社会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所形塑的社会产物,它向我们传递着布依族特有的审美标准和社会文化内涵。
制作八音胡琴的艺人对乐器选材普遍遵循以下三点原则:1)选材方便。牛角、牛骨、葫芦等都是市场或乡间相对容易获得的材料,节约了制作的时间成本;2)满足对发音和外观的审美要求。像牦牛角这样的材料,虽然价格比水牛角贵一些,但使用牦牛角制作出的胡琴发音更加洪亮,其外观也更加精美。3)便于制作。用于制作大莽胡的泡桐木除了易于取材的优点,其材质轻柔也便于艺人对其进行加工和雕刻。
从社会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上述选材原则体现出布依八音胡琴的制作不仅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受到了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据制琴艺人韦正化介绍,册亨县当地布依族过去也使用马骨胡,但后来因为马骨十分稀少,艺人们便只保留了牛骨胡和牛角胡。一些资料中也有关于布依族曾经使用马骨胡的记载。⒂之后随着社会发展,牛角胡和牛骨胡因其形制独特、材质特殊,而被当地社会公认为是布依八音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民族乐器。通过查阅资料,笔者认为马骨胡最终被摒弃的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1)养殖业发展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黔西南州大力发展牧草种植来提高养牛事业,有效促进了黔桂交界地区的黄牛和水牛的商品交易率以及市场牛肉供应量。而马匹在坡高路陡的山区,却是十分珍贵的货物运输工具,有马的人家相当稀罕,因而马匹不会被轻易变卖或宰杀;⒃2)宰牛的风俗影响。首先,布依族历来有宰牛祭祖的传统。其次,宰牛是布依族丧葬礼仪中一项很隆重的仪式。出殡之日由摩公⒄主持转“鬼桩”仪式,即以一棵木桩竖立于场中,将牛拴在木桩上,孝子、女婿、孝女、儿媳等披麻戴孝依次围牛转舞几圈。转场完毕便开始进行宰牛、出殡,宰牛时由摩公念《牛经书》。⒅采访中八音艺人们也曾告诉过笔者牛骨和牛角有时不用到市场上购买,而是到朋友家拿。这种情况下,主人一般是关系较近的亲朋,才会提前告诉要好的胡琴制作艺人自家要宰牛办事。由此可见,牛骨胡和牛角胡的选材是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风俗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当地社会环境特征。
四、结语
乐器不仅在音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其所处的社会中也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艺人在社会文化中生成的审美标准、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可透过乐器得以表达,乐器已成为一种社会产物,而非局限于产生人为组织的声音的艺术品⒆。
布依八音音乐传统中的弓弦乐器是布依八音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当地布依族的社会文化生活特征,展现了八音艺人的个性化审美和音乐观念,是极具布依族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八音胡琴的制作工艺是布依族人民劳动智慧和艺术审美的结晶,其制作材料选取与南盘江流域布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信仰习俗、人际交往关系等方面密切相关。各地八音队由于自身的演奏传统与习惯不一样,而对胡琴的选用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产生不同的定弦方式。而布依八音中所采用的“正弦”和“反弦”也殊与常规,独具民族特色。此外,八音胡琴的演奏方法则是艺人们共享的布依八音音乐传统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老艺人考核新学徒是否合格的重要技术标准。通过对布依八音传统弓弦乐器的研究,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传统布依八音的艺术特征,为我们揭示了八音艺人对这一民族传统艺术的认识、理解以及传承方式,对布依八音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注解
 ⑴本文中布依文采用1985年颁布的《布依文方案》(修订稿)中的拉丁字母拼写原则,并依据《布依汉词典》完成书写。本人根据各地艺人的访谈记录,三个布依语称谓的汉字音译分别为:“布耶别音”“囊铙别音”或“囊笛别音”。
 ⑵五支八音队中只有安龙县新桥镇布依八音队和册亨县巧马镇新市民布依八音队在仪式展演中使用“念”。“念”,也叫“念祝福词”,是八音艺人在进门、席间、敬祖等程式阶段进行的一种用方言(汉语或布依语)念诵的说词,没有音乐伴奏,也无旋律唱腔。这种“祝福词”通常为五言七句或七言八句。
⑶根据田野调查,布依八音中关于“红白喜事”概念的界定主要源自道教思想,即“红事”为生者、“白事”为亡魂。本文相关的道教思想源自笔者于2020年2月24日对昆明盐隆祠廖大坤道长的访谈。
⑷根据《中国音乐词典(增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第56页)中“布依胡琴”词条解释:“琴筒……也有用马骨或骡腿骨制作的,筒面蒙笋壳、鱼皮或羊皮......”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目前布依胡琴主要用水牛角或牦牛角、牛腿骨等作为共鸣箱原材料,而共鸣箱的筒面多用蛇皮蒙制。以马骨或骡骨制作的胡琴多在南盘江以南的广西壮族地区使用。
⑸布依八音以旋律乐器(箫筒或笛子、弓弦类和弹拨类乐器)共同齐奏同一旋律的方式进行表演,因此,民间艺人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实际表演情况而对弓弦乐器进行选用,除只能使用1把牛骨胡外,其余乐器没有数量限制。比如,兴义市老安章八音队使用1把牛角胡和1把大莽胡,安龙新桥镇八音队则使用1把牛骨胡和3把牛角胡。
 ⑹一些文献将葫芦胡与葫芦琴视为同种乐器的不同名称。根据本人对多个田野点的深入考察,二者属于不同种类的乐器:葫芦胡是用葫芦制成琴筒腔体的二弦拉奏乐器;而葫芦琴则是用葫芦制成音箱的三弦弹拨乐器。
⑺各地针对八音乐器的布依语发音略有不同,在汉字音译时可能存在细微差异。本文以册亨县冗渡镇的布依语发音为音译依据。
⑻根据GMAS(2.0B)中的数据含义,音名后的数字分别代表钢琴键的字组组别,如“A0”为大字二组的A,“C1”为大字一组的C,“C2”为大字组的C……“C6”为小字3组的C,以此类推。而数据中的“+”和“-”则分别代表音分的“高”和“低”,如“+36”为高36个音分,“-29”为低29个音分。因此,表1中一个完整的音高数据如“G5+36”的含义为:一个比小字二组G高36音分的乐音。
⑼吴宣积与堂兄吴天平的乐器制作手艺均系祖传技艺,是家族第四代布依八音传人,两人都是老安章布依八音队成员。该队属于家族传承,成员多为吴氏家族成员,其领队是吴宣积另一位堂兄吴天义,国家级布依八音传承人。吴宣积是州级布依族勒尤传承人,吴天平是省级布依族勒尤传承人。韦正华父承八音技艺,是册亨县冗渡镇有名的资深八音艺人,不仅精通八音乐器制作和八音音乐表演,还熟知布依小打音乐与布依族葬礼仪式音乐。
⑽有关戏曲和说唱音乐中的“正弦”和“反弦”的解释,详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增订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年,第994-995页、第204-205页。
⑾a1为小字一组a音;e2为小字二组e音。本文谱例分析中均使用这种音名表示方式。
⑿布依戏的伴奏乐队与布依八音乐队相同,具有同样的乐器,但二者表演的曲牌存在差别。
 ⒀牛角胡在晴隆县、兴仁县等地属于当地民间音乐形式——布依族小打音乐的传统乐器,因此该地区的牛角胡除恭贺场合外,也会参与一些丧葬仪式的表演。
 ⒁相关讨论可参见Hood, Mantle. The Ethnomusicologist, New York: McGraw-Hill, 1971, p.123-196;Dawe,Kevin. "The Cultural Study of Musical Instruments". In The Cultural Study of Music, Edited by Martin Clayto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3.
 ⒂有关布依八音传统弓弦乐器,请参阅: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456-1458页;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新增版)》,人民音乐出版社,第56页。
⒃黄义仁:《布依族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342页。
 ⒄摩公,又称布摩或老摩,是布依族传统宗教“摩教”的宗教职业者。布摩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他们主持布依族各个礼俗仪式、掌握文献、传承文化、规范行为、解释世界,在布依族社会文化中具有较高地位,是布依族的文化源头和精神领袖。
 ⒅参阅:《布依族简史》编写组:《布依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227页;黄义仁:《布依族宗教信仰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138页。
⒆参阅:Nettl, Bruno.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Thirty―Three Discussion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5, p. 364―375;[德]特奥多尔·阿多诺:《音乐社会学导论》,梁艳萍、马卫星、曹俊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版;[美]蒂莫西·莱斯:《愿它充满你的心灵——体验保加利亚音乐》,黄婉、吴艳、黄泉锋译,伍维曦校订,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
 
参考文献
[1][美]蒂莫西·莱斯.愿它充满你的心灵——体验保加利亚音乐[M].黄婉、吴艳、黄泉锋译,伍维曦校订.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2]Nettl, B.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Thirty―Three Discussions[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5. 
[3][德]特奥多尔·阿多诺.音乐社会学导论[M].梁艳萍、马卫星、曹俊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 
[4]《布依族简史》编写组.布依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5]黄义仁.布依族宗教信仰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6]黄义仁.布依族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7]严洁敏.二胡技术训练的方法与目的[J].人民音乐,2002(9):28-31.
[8]刘玲玲.贵州布依戏研究——以贵州省册亨县布依戏为案例[D].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中央音乐学院,2011.
[9]刘玲玲.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
[10]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11]杜亚雄、陈景娥.中国民族音乐[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
[12]周国炎、王伟.布依语基础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16.
[13]周国炎.布依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4]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主编.布依语调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作者简介
王芳:女,布依族,1985年10月出生,民族音乐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