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实现创新教学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实现创新教学

作 者:刁天正 (重庆市大足中学,重庆 402360)

 摘   要: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抓好学校的创新教育,就必须要抓好课堂创新教学,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创新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还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求异思维、推行新的学习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多元、发散性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运用创新能力。这样,学生从心理上具备了创新意识,实际学到了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才能运用创新能力,得到创新的学习成果,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求异;发散思维
一、民主教学,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质上是属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而教师因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学会倾听,并且不是站在讲台上听,而是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身体与思想上的近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到教师不是权者,而是能倾听自己意见的朋友,还要让甜美的微笑装点你的面容,用亲切的话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待学生要有一颗真爱之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想的火花就会迸发而出。
二、激发求知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陪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在讲《小橘灯》时,我先让学生动手制作小橘灯,要5分钟内完成,结果全班同学几乎没有能出色完成的。此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小橘灯》,看看文中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为什么能麻利、敏捷的制作好一盏小橘灯?”
三、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法就是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行之”,让思维向对立面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例如在讲到“狐假虎威”时,运用求异思维,学生就理解出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了性命,实在聪明,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运用求异法,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固定的框架,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也使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思维。
四、推行新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改变过去传统的学习方式,大力在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团结中学习,在集体中学习,在集体中发挥个性,激发学习热情,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我在上《羚羊木雕》一文中,对于文中“我”的做法和“我”父母的做法发表评论时,经过小组合作探讨,有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做法都有不当的地方,认为“我”应该在送木雕前征求父母的意见,得到许可后才送人,有的也认为“我”的父母应尊重孩子,与“我”、“我”的朋友、朋友的父母商量之后才要回木雕。这种认识使学生也得到一种正确认识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思想插上会飞的翅膀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经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画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形成创新能力。
在《天上的街市》一文中,我让学生想象出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情景,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的情景,让学生明白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望。甚至有学生也谈出了它从侧面也抨击鞭挞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使课文主题得到深化。
六、多元化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有多角度、多侧面和多种形式。如讲《变色龙》,一般从正面“切入”,抓住警官对小狗称呼的多次变化情节,着眼于“变”,揭露其见风使舵的市侩嘴脸,这是逆向思维;如果从反面“切入”,理出警官“万变不离其宗”的脉络,就能够剖析出其“欺上媚下”的奴才本性,这也是逆向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应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由表及里,进入深层读的境界。
七、授人以渔,运用创新能力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语文而言,“鱼”是知识,“渔”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技能,显然,“授鱼”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授渔”却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学习过程中类似的问题,甚至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和条件。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文体知识的讲解,归纳文体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读记叙文,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抓住“人”这个中心要素,围绕人的活动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则抓住“事件”这个中心要素,围绕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段落层次;读议论文,抓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读诗歌,抓住感情、意象、意境和语言;读小说,抓住环境、人物、故事情节和结构;读戏剧,抓住对话和冲突等等。
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切实地把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就能够自己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而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指导了,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育要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语文要创新必须改变观念,扎实工作,切切实实地抓好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平凡中找到非凡,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从陈旧中发现新奇,形成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为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尽一份绵帛之力。
参考文献
[1]张宁.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教育[J].文学教育(上),2020(02):112-113.
[2]周秀玲,马凤波.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教育[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9):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