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立足学科核心素养 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立足学科核心素养 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作 者:张 鹏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华秦小学,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变化多端的疫情给人们生理上、心理上造成极大影响。进行学科德育,微观上看,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观层面上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社会思潮发展,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学校育人观;从宏观上看则关系着执政党生命、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
关键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
2019年以来,陕西省连续四年举办全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陕西省西咸新区每年积极组织辖区内教师参加,取得良好成绩!
连续三届参加这一活动,发现参赛者最多疑问的是“学科德育”怎么讲,也就是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围绕核心素养  展现学科性质
在开展“学科德育”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只重视“学科性”,忽视了“德育”在课程中的渗透,一种是把“德育”置于课堂之上,把语文课、数学课……上成了思政课,失去了学科特性!在这里应强调的是,“学科德育”虽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科性不能丢。
一位教师教授一年级语文《树和喜鹊》一课时,牢牢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字—词—句—篇,又引导学生思考:喜鹊是怎么和邻居相处的呢?引出“和朋友相处时还要注意什么”这一问题,从故事走向生活,从文本走向学生,继而出示拓展内容《论语·里仁》里的一句话,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德育渗透恰到好处。
二、把握教学目标 进行合理渗透
在讲《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时,一位教师在讲到小数点的用法时,为了实现“德育渗透”,把小数点比成疫情中的人,说它不能跑来跑去,否则会引发一系列事情—笔者认为这样的比喻不恰当,首先,根据数学规律,小数点是可以来回移动的,并不是固定不动的;其次,这样的表述不够严谨,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可见,找准渗透的“点”是多么重要。
三、定位渗透因素 巧用渗透方法
(一)慧眼发现道德因素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较其他学科具有较大的操作优势,课文中含有的道德因素比较好找,如《七律.长征》《邓小平爷爷植树》等—其他学科怎么寻找呢?
以美术课《老虎花馍》为例,教师抓住“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教学,既传授了学生制作花馍的简单技艺,又让学生了解到花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激发了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体育课《持轻物掷远》中,教师巧妙地利用一张废纸展开教学。
在教师的引导下,这张看似随意放在标志垫下的废纸先是像导学案一样向学生出示了本节课要练习的动作的名称及图例。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学习了图中的几个动作。接着,教师将废纸折叠成纸炮,纸炮发出的声音大小说明了学生动作的力度。最后,纸炮折成纸团,用纸团练习连贯动作—至此,这张废纸变成了学生手中可以练习掷远的体育器材!练习结束后,老师说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请同学们捡回自己的纸团。”这是不是德育渗透?
(二)巧手编织精妙课堂
①课堂导入渗透德育。运用巧妙的导入语,先声夺人,在讲课伊始就激发、感染、教育学生。美术课《中国龙》教师:同学们,今天有一位神秘的客人,它从远古穿越,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快看,它来了—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急于知道这位神秘的客人是谁—接着,教师笔走龙蛇,运用超高的专业素养,将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展示在黑板上—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神秘的客人就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中国龙!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做了良好的铺垫。
教学手段渗透德育。《Meet my famliy》这节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情境表演”“互动游戏”“多媒体辅助”等多种教学手段,既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使“家庭”这一概念在学生脑中得到升华:我和爸爸妈妈等亲人组成了自己的小家;我们的学校就是一个大家;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整个地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安排明显提升了“学科渗透德育”的层次。
②课堂小结渗透德育。仍以《持轻物掷远》为例。师课堂小结:同学们脚下的这一颗颗小纸团,课后应该怎么处理呢?(出示纸足球)一颗颗小纸团可以组成一个纸足球,可以用在足球课堂中。其实,在生活中,许多物品都可以变废为宝,比如,空矿泉水瓶可以变成健身的小哑铃,废旧的垃圾袋可以做成啦啦操的花球,希望大家把这种环保的理念带到生活中去!
③教学评价渗透德育。评价语要有亲切性、针对性、艺术性、指导性和连续性,教师始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受到鼓舞,形成自我激励、不断进取的良性循环,从而深化德育渗透。当然评价语一定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善用正反两种评价,不可千篇一律、强行评价,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
(三)情感唤醒学生心灵
当代小学生可谓是“网络原住民”,受到网络影响很大。小学生有着旺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些都让德育教育迎来新挑战。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情”激其心,以“理”沛其腑。在课堂教学中,以动作带动思维,以情境引导思维,以比赛激励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无论如何,打铁还得自身硬!我始终认为,只有拥有良好的学科素养、清晰的教学逻辑、高超的教学技能才能呈现高质量的学科德育课堂!
参考文献
[1]吴作武,《基础教育研究》(德育纵横版),《探索学科渗透 追求德育无痕—杭州市萧山第十中学学科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2013年07期第6、7、8、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