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乙酸乙酯制备实验的初步改进与思考
作 者:姜 昕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0000)
大
中
小
摘 要:针对教材中乙酸乙酯的制备演示实验的不足,从污染性角度、安全性角度、从显现性角度的创新切入,采用NaHSO4·H2O代替浓硫酸作催化剂等等进行实验装置的改进。提倡微型化学实验,推进化学实验替代品的开发和应用,有效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视性。 关键词:乙酸乙酯;微型实验;改进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中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素材选自新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第8页中的实验7-6[1],它的装置设计有别于之前无机物的制备,是有机物制备的重要实验之一,有利于学生在螺旋上升中完善物质制备的知识体系。
教材中采用传统方法是以乙醇和乙酸作为反应物,浓硫酸作为催化剂来制备的。教材实验在实践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催化剂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增加了学生实验的风险性;
(2)浓硫酸易使反应物发生脱水、氧化等副反应产生SO2污染物、大量废液污染环境;
(3)实验直接用酒精灯加热不易控制反应温度,持续加热使反应液升温过快,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的沸点分别是78.5℃,118℃,77℃,一开始大量还没参与反应的乙醇和少量乙酸被蒸出,降低了原料的利用率[2],在静置不振荡的情况乙醇与水分层,乙醇密度为.793g/mL比水小,造成产生乙酸乙酯假象,振荡便溶解在水中,有机层消失;另查阅文献得知乙醇在浓硫酸脱水作用下11℃生成乙醚,17℃生成乙烯,温度过高易产生副产物,降低了乙酸乙酯的收率;
(4)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分层现象不明显,难以观察。目测酯层厚度,缺乏可视性,影响实验的效果;
二、实验仪器与药品
实验用品有无水乙醇、冰醋酸、NaHSO4·H2O、饱和碳酸钠溶液、酚酞、红色油墨。
·实验主要仪器有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量筒、钥匙、托盘、天平、大试管、导管、具支试管、铁架台、止水夹等。
三、实验的改进
针对以上乙酸乙酯制备装置中浓硫酸作催化剂的不足,查阅文献资料[3],得知最佳催化剂用量比为 .1g:2mL乙酸,NaHSO4·H2O的催化效果高于8 mol/L的硫酸。有着理论指导,笔者取3mL乙醇、2mL乙酸质量相同的催化剂1.克NaHSO4·H2O与2滴浓硫酸8 mol/L,设计了两组实验进行验证(见表1),通过反复实验进行比对。
结果发现与浓硫酸相比,NaHSO4·H2O的酯层厚度更高,取得了较好的催化效果。
由于实验直接用酒精灯加热不易控制反应温度,持续加热易使反应液升温过快,大量还没参与反应的乙醇和少量乙酸被蒸出,降低了原料的利用率,为避免温度超过乙酸的沸点,确保温度恒定在8度,减少成本较高的乙酸流失,在反应装置具支试管中依次加入1克NaHSO4·H2O、3mL乙醇、2mL乙酸,用止水夹解决了具支试管的固定问题,放在大试管中进行水浴。因为大试管管口较小,热量难散失,所需水量小,在短时间内就可达到反应所需温度,有效缩短了实验时间,当然也可预先在保温杯中准备好热水节省时间,笔者改用大试管代替大烧瓶进行水浴加热。
为了更好地测量有机层的厚度,可预先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2滴红色油墨。红色油墨水溶性的又是油溶性的,对有机层染色,水层无色,酯层红色,从而看到两种不同的颜色,分层更加明显,有助于我们观察乙酸乙酯的生成。
与此同时,选择稍长导管起到冷凝作用,为减少乙酸乙酯的损失,将收集装置中的试管换成量筒。根据量筒的刻度,则可直接读出生成酯的体积。一部分乙酸乙酯气体未经冷凝从导管口直接溢出,造成产率下降,反复实践后在收集量筒安置在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有效进行乙酸乙酯的回流。这样不仅提高了产率,而且温度降低,有利于减少乙酸乙酯的溶解。
四、实验改进的意义与思考
乙酸乙酯的制备是学生认识有机合成原理的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认识有机合成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思路的最佳素材,乙酸乙酯的制备被列入高中选修实验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笔者从污染性角度、安全性角度、从显现性角度的创新切入,采用NaHSO4·H2O代替浓硫酸作催化剂,可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绿色环保、安全性强,催化剂用量少,实验现象明显,有效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改进后的实验催化剂符合绿色化学要求,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符合最初的实验改进方向。一般有机反应慢、耗时长,改用大试管代替大烧瓶进行水浴加热,有效缩短了实验时间。同时改进后的装置明显增强了实验的可视性,并且实验装置简单,装置的使用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方案,运用化学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采用控制变量法,成功地探究乙酸乙酯制备装置的浅层改进,然而反应物乙醇、乙酸会随着乙酸乙酯的蒸出而蒸出,降低了原料的利用率的改进,原本计划借助冷凝回流进行改进的,但又似乎装置过于复杂,尚未成功。
本文借助乙酸乙酯制备实验的探索与改进,通过对教材实验装置和原理存在缺陷的思考,笔者力求能提供学生更多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不仅仅让他们是观看演示实验,较好地实现化学课堂有效改革目标,并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9: 8.
[2]刘 敏,魏良怡.乙酸乙酯制备演示实验的再改进设计[J].化学教学,215,(12):66-67.
[3]朱志荣.乙酸乙酯制备演示实验的改进 [J].化学教学,215,(2):59-61.
作者简介:
姜昕,杭州师范大学。
指导师 祝鼎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