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策
作 者:于婉莹
(合肥市安庆路第三小学灵溪校区,安徽 合肥 230000)
大
中
小
摘 要:“双减”政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及其内涵、意义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论指导。在我国小学教育当中,语文课程一直是整个教育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国民素质得以提升的重要媒介,更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在“双减”政策下构建高效、优质的小学语文课堂,就是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以往一味求速度、求进度、求分数的教学思想,以构建高效课堂、环节学生学习压力为根本出发点,更好地服务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融入技术手段,强化课前引导
课前引导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良好的课前引导是学生学习欲望得以激发、高质量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就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实而言,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前引导的重要作用,而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知识讲解,忽略了小学生的语文基础、兴趣爱好,从而导致了小学生内心需求与小学语文课堂的严重脱节。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建设高质量的小学语文课堂,使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要求语文教师以小学生的具体学情为出发点来强化课前引导,通过搭建学生内心与课堂教学之间的交互桥梁[1],来促进高质量小学语文课堂的建设。比如《日月潭》教学时,由于小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知识视野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种情况下若是单纯按照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活动,就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为此,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渠道收集与日月潭相关的视频,并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日月潭的景色形成更直观的印象,这种直观记忆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结合生活经验,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的直接经验是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保障,而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其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关联性以及对学生生活实际的指导性。这也就意味着,倘若单纯依靠教材来组织教学活动,就容易割裂学科教育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学生语文应用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目标,语文教师就需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来捕捉生活素材,并将其整合成优质的教学资源,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学生学科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和良好习惯。
三、组织合作探究,激活学习热情
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在新课改教学形势下发展而来的一种全新教学思路,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氛围不同,小组合作探究方式需要首先遵循特定的标准完成小组划分的任务,而后提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指导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集体讨论,或者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角色表演、故事重现、剧本新编等活动,从而使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开发。总之,实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参与创造性,更为学生碰撞不同的思维、表达自我观念与意识搭建了开放性平台,从而有力支持了新思想的迸发。与此同时,小组合作模式突出强调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是基于语文教材内容,凸显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理念的教学新尝试,同时学生们的思想交流也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协调性,更保障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比如在《梅兰芳蓄须》教学时,文章主要讲述了梅兰芳采取蓄须的方法以拒绝为日本人唱戏的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拥有浓郁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气节的京剧大师形象。因此,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们完成小组探究活动,通过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体验感,使学生受到梅兰芳先生爱国行为的熏陶和启蒙。
①小组讨论:梅兰芳先生为拒绝为日本人登台献艺,都采取了哪些方法?你获得了哪些学习体会、受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发;
②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分角色完成故事情景的舞台表演。
四、统筹双重渠道,实现家校共育
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两大主要阵地,各自承担着相应的教育任务和教育职责。作为一个以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有效互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创新教育模式,家校共育有效改善了教育长期以来对学校的依赖局面,通过优化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在加倍的教学环境中受到先进文化知识的启蒙和人文素养的熏陶[2]。
一方面,在学校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建立线上家长小课堂,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掌握帮助孩子学好、用好语文知识的方法,并发挥模范示范作用,减少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看报、完成亲子游戏,以此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正确学习与阅读习惯,充分保障孩子在家庭教育氛围中的知识增长、心灵启迪;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家长共同参与作业的完成,比如在传统节日时,家长要给孩子分享与该传统节日相关的基本知识、民风民俗等,如冬至日要吃饺子,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包饺子,植树节的时候,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户外郊游、植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等。以此类实践作业代替以往机械化的抄写作业,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会更高,良性的亲子关系也会更加融洽,小学生也可以受到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的熏陶。
结束语
总之,在国家发展和培养素质人才要求的背景下,“双减”政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落地实施体现了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创新发展的初心,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和正确人生态度的养成。为此,在“双减”政策的落地与实行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家长的参与性,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语文作业的优化以及多方合力协作的过程来帮助小学生增长语文知识、升华文化内涵、发展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爱群.强化课堂多媒体管理,提升课堂教学效益[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02):107-109.
[2]樊雅琴.线上线下家校共育的现状、关键点及案例设计[J].辽宁教育,2022(04):47-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