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利用微课资源 提高小学微写作教学效率
作 者:冯 娜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学校,陕西 咸阳 712000)
大
中
小
摘 要:写作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丰富学生的写作素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为学生呈现更加生动立体的课程内容,并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微课模式提升小学微写作教学效率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写作教学;微课应用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普及,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旨在培育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对微写作教学的实用性进行深刻研究,并将微课的教育理念纳入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工作中,以便为加强学生学习效率,推动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一、当前小学语文微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写作教学观念
受以往教育思维的影响,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在写作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只是盲目要求学生进行一些文章的仿写。这样的写作过程充满刻意性和机械性,忽略了学生的主观学习意愿,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再加上单一的写作内容使学生的写作知识面受到束缚,不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与鉴赏能力[1]。
(二)教师没有唤醒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除了在教学观念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教师在具体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缺乏科学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对写作课堂的兴趣不高。从小学微写作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由于教学思想落后,仍然采用灌输式的写作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写作动机与写作兴趣,从心理上排斥甚至反感写作课程。在此影响下,学生很难获得理想的写作效果,也阻碍了自身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利用微课资源,提高小学微写作教学效率的具体途径
(一)重视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推动力,教师应贴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科学的课堂导入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写作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父亲、树林和鸟》这篇文章为例,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具有强烈童心及童趣的阶段,与小动物相关的话题更能激起学生的回答欲望。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中搜寻一些与小动物相关的各种素材,并制作成微课的形式,供学生观看。在学生观看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家里养过什么样的小动物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有效为学生创建出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迅速联想到自己生活中和动物有关的事情,激发学生参与写作教学的热情。在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篇有关小动物的文章[2]。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并有效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加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
(二)借助丰富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了很多古诗词或古文的写作内容,这些作品中大多涵盖了我国祖国大好河山的绮丽壮观景色,但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束缚,学生很难对课文中描绘的景象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与领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微课的形式,将文章中的秀丽景色生动想象的呈现给学生观看,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
例如在进行《望洞庭》这篇古诗词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找有关洞庭湖的相关材料,并将这些素材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秀美的景色,从而对作者描绘的景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之后引导学生对古诗中的修辞方法进行深入探究,并启发学生思考“白银盘”“青螺”这两个意象分别代表了哪两种事物,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优美画卷?运用这样的修辞方法对表达文章主题具有什么好处等等。之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全面的评价与指导,并为学生传授相应的写作技巧,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修辞方法来表现自己的写作对象。在学习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类似的写作手法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自然景观。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前利用幻灯片播放一些相关景象的图片,使学生在有了直观的感受之后,在具体写作中能够更加生动展现出风景的特点与秀丽[3]。
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微写作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微课的特征及优势,为学生创设出更加有效的学习氛围。同时,努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面,引导学生在文章学习中积累更加丰富有效的写作素材,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世芳.微课资源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写作指南(高年级版),2022(07):48-50.
[2]高亚妮.微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新智慧,2022(04):86-88.
[3]王军霞.微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7):165-166.DOI:10.16681/j.cnki.wcqe.202007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