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探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探析

作 者:甄 雪 (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山东 烟台 265200)

 摘   要:在素质教育全面普及的今天,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逐渐丰富。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时,了解语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还能促进学生文化观念的转变。将文化与语言结合在一起,是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拓展其学科思维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语文;传统文化;实践;资源;课堂
前言
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传承下来的精神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弘扬传统文化,让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收获丰富的精神动力,促进学生发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有利于其学习态度的端正,更能促进语文教学预期目标的达成。
一、立足课本,渗透传统文化
教材,是基本教学内容,也是重要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要从教材基本内容出发,挖掘课本中的传统文化要素,促进传统文化与课内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七年级的语文学习内容中,有不同指向的传统文化要素。教师要做“明眼人”,在备课环节全面思考,用传统文化内涵完善学生的语文学习观念,推进七年级学生眼界的拓宽。
像在学习《观沧海》这一首古诗时,从语文学科本质来讲,教师要引导初中学生在课堂中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知识,通过分析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除了这些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外,教师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像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将“灿烂文学”作为导入资源,让学生了解我国唐代、宋代、元代时期的不同文学体裁,产生民族自豪感,让文学史和文学成果,成为传统文化渗透的载体。在后续的诗文赏析中,教师通过课堂互动,从前四行诗句,想象沧海景象,在有动有静的景象中,想象诗人当时所在的情境,融入诗歌特有的情境,从而站在诗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后面的诗句,则是眼前实景与作者个人想象和夸张的结合体,展示着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也传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更彰显着诗人自身乐观的气度。在诗歌分析过程中,学生们对诗人曹操的认知更加全面,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人物形象。这时,从课内内容出发,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对诗人曹操的了解,引导学生评价曹操,有利于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要素的丰富,更有利于学生高效吸收传统文化知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文化兴趣
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课堂中,文化相关的课堂情境,能够给学生亲近学生的动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改变死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乏味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才能让文化学习变得轻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初中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文化内容更加简单,不再高高在上。
比如在讲解“《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这一名著导读部分时,教师可以围绕《朝花夕拾》这一作品的写作背景渗透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鲁迅当时的社会地位,了解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在创作《朝花夕拾》之时,鲁迅刚刚写过《纪念刘和珍君》此类声讨反动政府的文章。《朝花夕拾》与《纪念刘和珍君》不同,身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鲁迅先生仍然能够洋洋洒洒地写出自己的生活经历,描述心中历程,表达对师友、亲人的怀念。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介绍鲁迅先生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襟怀,因此在描述家务事的过程中,仍然将自己个人遭遇与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等信息。促进初中学生对鲁迅先生感兴趣,对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感兴趣,在课后,利用个人时间进行自主拓展,丰富自己的文化见识。通过文化渗透完成名著导读,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们怀着好奇之心去翻开一本书,阅读速度会更快,体会也会更加深刻。
三、丰富实践,渗透传统文化
实践活动,是打破课堂局限的有效方式。在渗透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新的学习思路,促进学生了解文化知识在语文学习内容理解上的积极作用。
比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次有关于白求恩的主题演讲活动。在准备演讲稿时,学生们需要自主了解白求恩相关事件,深入体会白求恩精神。还有学生会从国际友人角度出发,搜集在中国默默贡献的其他国际英雄,在演讲稿中做呈现。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走上讲台,用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对国际英雄的敬意。在学生的演讲活动中,他们的语文学习已经不再是读课文那样简单,也不是找答案那么死板。又如在学习《论语》十二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诵国学经典的比赛活动,以此促进传统文化在学生头脑中的渗透,生活中的融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论语》中的篇目,无论课内篇目还是课外篇目,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在学生诵国学经典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互评与集体评价的方法,选择极具文化内涵的部分进行讲解,让学生获得更多文化力量。除校内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学习当地特色文化知识,写一写观看感,使语文与文化相互促进。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文化渗透日益重要的今天,教师要先转变教学思想,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借助语文学科优势,向初中学生展示传统文化内涵,真真正正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全面能力,让语文学科的传统文化氛围浓厚起来,让学生的语言思维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金宝.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J]. 学周刊,2022,30(30):130-132. 
[2]崔瑞艳.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2(8):23-25.
[3]俞天明.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 语文教学之友,2022,41(11):10-12. 
[4]范金华.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考试周刊,2022(4):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