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巧用阅读教学助推小学生写作能力
作 者:张 红
(阜阳市颍州区清河办事处五里示范小学,安徽 阜阳 236000)
大
中
小
摘 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整合信息、认识世界、培养思维与能力、升华审美情感的重要窗口”,“写作是以对语言文字的应用为基础来实现表达与交际的输出渠道,是自我认知、创造思维的建立过程”。由此可见,阅读能够为写作提供丰富多元的信息来源与素材积累,写作则是阅读收获得以深加工和再创造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核心思想,教师就有必要建设高效阅读课堂,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会、思维视野和情感体验,进而使小学生获得写作能力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能力;推动力
引言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学科教育的两大关键部分,而锻炼学生良好的阅读与写作技能、发展学生正确地阅读与作文习惯也就成为了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要求的重要目标,更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能否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与生活。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却将二者割裂开来,导致当前的语文课堂出现了重范文阅读、轻写作练习的极端教学困境。这也就意味着,在新课改的指导和“双减”政策的要求下,语文教师必须正视阅读教学对写作能力锻炼的推动作用,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主体性以及遵循语文学科属性的前提下,全力推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
一、深挖教材,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叶圣陶看来,教材之于学生,仅仅是一个范例,教师的职责和教学的目标就在于以这个范例为媒介来锻炼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思维,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与能力。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同样为学生们的作文写作提供了值得借鉴和参考的范例。因此,在组织课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将正确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渗透到阅读过程中,这样既能激活小学生的阅读热情,又有助于小学生对文章共鸣能力的提升、扎实写作技巧的应用。
首先,分析课文题目,指导审题立意。课文题目往往代表着作者对文章大意和情感的高度提炼与总结概括,是文章传情达意的“眼”,对课文题目的全面把握和深度解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中心思想的把握。为此,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们分析题目、验证题目的科学性,然后,再鼓励学生以“题眼”为核心来有重点、有条理地进行写作内容的组织。
其次,以关键词句为切入点,进行理解感悟指导。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最终的实践应用,而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与把握同样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体会,而当学生对不同题材和内容的课文中所蕴含不同情感逐渐建立起了基本认知后,学生也会将这种情感体验与积累与自身的生活实践、作文写作有机融合,这同样能够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二、情境创设,激活学生写作积极性
首先,构建生活化情境。叶圣陶先生曾说:“现实生活中广泛分布着多样化的写作题材,只要社会处于实时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就会生成源源不断的写作材料和情感体验[1]。”由此可见,将生活化情境的构建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互融合,能够拉近学科教育与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其写作能力的发展提供不间断的“源头活水”。
其次,构建信息化情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便利和丰富,也为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信息化、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使得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兴趣是指引着其探索和研究某种事物的重要动力,而在有效开展阅读教学以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有机融入现代化的信息设备,能够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观看、聆听形象化、具象化的图片、视频、音频的过程中,获得更为直观和直接的感受和认识。相对于直接浏览书面层面的阅读材料或写作材料,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呈现材料内容,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而这种深刻的记忆也会对学生写作活动的开展提供更为准确的个人感受和情感内涵助力。
在《望洞庭》古诗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阅读诗句,通过试读、带读等形式,以及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湖光山色,使学生“进”到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中,然后让学生们进行情感交流与问题讨论,分别阐述对古诗内容的见解,并将这些想法以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说,基于对古诗内容的学习与个人见解文章的撰写,学生可以积累大量提升自身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素材,使学生的写作技巧得到显著提升。
再次,构建互动性情境。简单来讲,就是要围绕阅读材料中的某一段落或作者的创作背景,设置与之相关的互动问题,将学生们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或者,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们阅读的过程中,适时地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启发学生们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以辩证的思想来解读材料和评价任务,最终逐步建立起根据阅读材料来分析材料主旨内涵、明确写作思路的能力。
三、读写结合,培养学生思维活跃性
阅读成果主要表现为积累词汇、写作方式和写作技巧,并能够结合现实生活,表达个人的体会和感悟,而写作成果的表现就在于将积累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外在的表达和语言的输出,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搭建读写结合支架,将写作训练融入到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头脑中阅读与写作相互分离的错误思想,最终实现小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的双赢效果。
首先,基于阅读材料,开展仿写练习。在学生阅读的书目或古诗词文集中,往往蕴含着多元化的表达技巧、表现方式和丰富的内涵情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这些宝贵的财富,并在对阅读材料的仿写训练中,将其渗透到个人写作中,使之逐渐内化为个人的能力和素养,是开展以读促写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具体来讲,教师可以优选学生阅读材料中的精彩片段,在带领学生分析和总结该片段中高超的用词能力、巧妙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之后,让学生揣摩其中的修辞手法,然后完成仿写练习。一方面,在对比原文和自己仿写的段落过程中,小学生会对作者修辞方式、表达方式等的理解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会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改变以往写作练习给学生造成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其在加深对写作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获得写作能力和写作体验的同步提升。
其次,借助丰富想象,开展续写练习。想象与联想能力对于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而言同等重要,只有建立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之上,小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义和内涵,才能使自己写作的作品更富有韵味,因而,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在理解阅读材料、体会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之上,依托阅读材料的铺垫和暗示,并调动自身的想象能力和撒饭思维,对阅读材料进行假设,并续写材料中的悬念或留白、缺失内容,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整合阅读体会,撰写读后感。作为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小升初”语文作文考核的重要体裁,读后感是学生对感情色彩浓郁阅读材料的情感共鸣,以文字形式进行的呈现,融合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和个人的情感体会[2],对于小学生而言,读后感的创作训练有助于显著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对于提升小学生作文情感性的提升发挥着重要影响力。比如,寓言故事《守株待兔》讲述了种田人碰巧得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于是就放弃了踏实劳作,每天在树桩旁等待野兔上门的故事,传达的是“妄图不劳而获,最终只能徒劳无获”的思想。在讲解完整篇文章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阅读积累和学习体验,撰写一篇读后感,加深学生对该哲理的理解与认识。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也会得到有效树立。
结束语
总之,没有阅读,而谈写作能力的发展,就好比没有树根,而谈参天大树的茁壮成长,即使能够获得一定的成长与锻炼,也不会长效维持。针对当前小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过程走马观花、写作缺乏灵魂等情况,小学语文教师要在以学生为本教学思想和读写结合方法论的指导下,以高效的阅读教学为基础,通过对教材内涵的深度挖掘、阅读与写作技巧的精准把握以及多元化写作训练的组织来激活小学生的长效阅读与写作热情,使小学生获得良好读写习惯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积淀。
参考文献
[1]黄书光.陶行知的学校变革探索与“生活教育”理论建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106-113.
[2]周晓红.基于行知理论的初中语文阅读方法浅析[J].考学周刊,2022,10(10):146-148.
[3]庄晓洁.借助阅读教学,强化学生写作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2021(36):7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