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校共育:双减背景下 初中“问题学生”转化策略研究
作 者:李玉辉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袁浦中学,浙江 杭州 310024)
大
中
小
摘 要:双减背景下,初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所减轻,但学生各种问题不断。笔者尝试给三位“问题学生”把脉、追溯“病”因,并利用现有的学校和家庭资源,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活动、召开家长会、心理团辅课以及和家长、“问题学生”个别谈心等五个策略,帮助家长从“甩手掌柜”到“教育合伙人”角色转变,真正实现家校共育转化“问题学生”。
关键词:双减背景;家校共育;“问题学生”转化
正文
初中“问题学生”即那些与同龄人相比,由于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控制力差等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该学生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项棘手工作。但是,“问题学生”的转化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同时也是家庭的责任。
一、把脉初中“问题学生”
笔者以任教班级三位学生为例,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将“问题学生”分为三类:学习“问题学生”、行为“问题学生”以及心理“问题学生”。
(一)学习“问题学生”
案例1:初中学生小Y
具体症状:小Y入校成绩中等,但半学期后,上课经常打瞌睡,根本不听讲;作业却经常满分,字迹马虎潦草,没有思维过程;考试成绩一落千丈。
初步诊断:学习“问题学生”
(二)行为“问题学生”
案例2:初中学生小J
具体症状:小J上课爱动,不遵守纪律,喜欢吵闹、讪笑,老师多次批评教育也无动于衷;课后热衷于讨论“性”相关话题,无分寸感,常跟老师、同学污言秽语;常带大额钞票来校,低价售卖带来的零食等;卫生习惯差,课桌里经常有发霉的果皮等。
初步诊断:行为“问题学生”
(三)心理“问题学生”
案例3:初中学生小X
具体症状:小X敏感内向,很少跟人沟通。上课会自言自语,突然鬼魅一笑。一旦有人批评或责备她,她就冲动地跑出去,在校园内玩失踪。好几次在厕所找到她,久劝后还不肯出来,哭到身体发抖。隔三差五借故身体不适不来上学。
初步诊断:心理“问题学生”
二、追溯问题学生“病”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的“原生教育机构”,它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基地”。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孩子。
1.父母忙——对孩子学习疏于监管
续案例1:初中学生小Y的家庭
小Y是家里的二胎。姐姐已出嫁并生子,目前在学校附近的药店工作。小Y父亲的单位很远,并不是每晚都能回家。小Y母亲长期上晚班,深夜下班到家。小Y平时的生活都是由祖父母负责。小Y在祖父母家吃完饭,再回到自己家。一个人写作业,再睡觉。小Y在家的学习是无人监管状态,可自由使用电子产品。
“病”因寻根:父母忙于工作却疏于对孩子学习的监管和教育
2.父母殊——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同
续案例2:初中学生小J的家庭:
小J是三代同堂家庭里的长孙。祖母没文化,但很宠小J;小J的父亲工作非常忙,下班时间不固定。小J父亲教育小J的方式简单粗暴,小J犯事就一顿暴揍,导致小J惧怕严厉的父亲;母亲去年生了二胎。母亲既要工作,下班后还要管二胎和小J。除了跟在小J背后唠叨两句、掉几滴眼泪,啥也管不了。
“病”因寻根:祖辈宠、父亲凶、母亲碎碎念,教育理念和方法不统一。
3.父母分——孩子缺爱缺温暖关注
续案例3:初中学生小X的家庭:
小X来自离异家庭。目前她跟着父亲、后妈、继妹、祖母一大家子生活。父亲重男轻女,所以他对小X基本无视,从几年前打骂小X到现在的不理踩,不舍得花钱在小X身上。小X的母亲在隔壁镇生活,偶尔跟孩子打个电话。去年暑假,母亲给孩子购置了智能手机。
“病”因寻根:家庭氛围不好,孩子难以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二)学校因素
1.评价导向侧重学业成绩
虽然2021年7月国家发布教育双减政策,但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评价学生还是以成绩“为尊”。
本文中三位“问题学生”学生成绩不好,学业成绩决定了他们能获得多少关注,成绩差,关注少。长此以往,他们不仅缺乏对学习的兴趣,人不够开朗自信,还引发了行为习惯差或心理异常等一系列问题。
2.教师差别对待“问题学生”
笔者学校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示范初中,班级39人,其中外地学生10人,离异家庭6人。教师若差别这些外地或离异家庭学生,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彼此的矛盾,甚至会与学生产生直接冲突,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更不利于教师推行德育教育。
(三)社会因素
1.全民经商暴富误导学生
全网直播卖货,低门槛就可致富,给学生造成一种不需要文凭也可发家致富的假象。各种影视剧里宣扬一夜暴富、富人奢靡生活等。因此,学生羡慕这种不劳而获的多金生活,也幻想着一夜暴富。小J家是拆迁户,分得多套房产。经济上的优越感使得小J学习上一遇到困难,总想退缩。
2. 学生模仿不良社会文化
影视剧里还有各种江湖义气以及打斗场面,误导三观尚未形成的未成年青少:只要自己拳头够硬,谁敢不服?!社会文化的导向为“行为问题”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小Y与同学一发生纠纷,他总想通过“拳头”暴力解决。
(四)自身因素
1.自制力差
纵观以上案例中的三位“问题学生”,自制力差是他们的通病。自制,顾名思义就是自我克制。如果在每次行动之前,你都能控制住下意识的冲动,进行合理思考后做出下一步举动,这说明你是个自制力强的人。小J上课不仅讲话,还扭动身体。老师批评他,他还嬉皮笑脸,不知悔改,自制力极差。
2.性格偏执
小Y思想偏激、性格倔强、言语狂傲、情绪激动,听不进别人的劝告,甚至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仗着自己身材高大的优势,他在同学面前称王称霸,一言不合就把同学撂倒在地;把老师对他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视为和他过不去,引发师生矛盾紧张。
3.缺乏自信
学习成绩差,没有成就感,不自信,怕挨批评也怕被同伴孤立,但内心又渴望被他人认可和接纳,所以总想着另辟蹊径,弄点别的动静来引发关注。小X无论冷热,天天佩戴口罩,这就是她缺乏安全感,不自信的表现。
三、实践探索:家校共育“问题学生”转化之策略
所谓家校共育,即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家校合作, 孩子能够接受来自学校、家庭两方面的良好教育。双减背景下,家庭和学校增进交流沟通,合力育人更有其现实意义。
(一)家庭访问——教师走出去
1.首次家访,班主任老师:预估问题
笔者从接手这个班,就筹划暑假家访,并根据以往经验,预估以下三个问题:书写和作业习惯差、新书封面不写姓名。
为帮助学生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准备的家访礼物(如图1):水笔、家校联系本、姓名贴以及写着“Smile”字样的礼品袋。Smile 后成为笔者班班名,音译“司迈尔”,班级文化内涵:管理好自己(养成好习惯),朝着目标迈进,立志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2. 小组家访,老师、组员:诊断问题
笔者学校是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小组捆绑式评比。行政组长和副组长参与班级事务管理。
学期中,如国庆节,老师和小J的行政组长、副组长到小J家家访。师、生两个角度诊断出小J“问题”:上课闹;乱做作业;卫生习惯差。小J和老师、组长、家长商量后得出整改意见:上课不乱动,力求安静;认真完成作业基础题,难题等老师教了后再做;副组长督促小J整理课桌。小J白纸黑字记录下整改意见,以防忘记(如图2)。
3.期末家访,家、校、生:共育转化
期末,笔者与老师们商量,定好家访对象,后分头行动去家访。家访对象是学习、行为或心理存在较大问题的学生。
这种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对面的访谈,效果好。但如图3,老师去小Y家家访,小Y父母忙,不在家,祖父母参与家访。这种父母缺席的家访,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笔者后又去小Y姐的药店补家访,才达到了预期效果,完成共育转化。 (二)家长学校——家长学起来
家长学校是家校共育“问题学生”转化的重要策略。家长学校是学校组织,旨在提升家长育儿技巧,有专家授课或亲子游戏等学习形式。
1.跟着专家学亲子沟通——尝试改变
专家引领家长学习如何有效亲子沟通。家长们因为生育而升级为父母,但是想要成为智慧家长,要靠后天学习。
2.带着孩子玩亲子游戏——破冰僵局
平时忙工作、正襟危坐的父母,突然有机会和孩子玩个游戏,来场深情对视或者拥抱(如图4),会大大缓解平时紧张的亲子关系,增加亲子沟通机会。
3.学着同伴悟学习体验——感悟提升
家长学校活动后,家长们都会分享感悟:学习前和孩子沟通不畅。以前只知道责怪孩子,现在改变思路,试从自身找原因,承诺今后尝试运用家长学校学到的沟通技巧,改善亲子关系。
(三)家长会议——家校聊起来
笔者学校会召开三种家长会:1.新生家长见面会;2.期中测试后家长会;3.特定事情商讨会。其中以第二种形式比较常见,因此,本文重点讨论期中测试后家长会。期中家长会是很好的反馈班级半学期取得的成绩和分析存在问题的机会。
1.教师说家长听——反馈成就
笔者罗列出班级半学期活动获奖名单,并表扬期中考试成绩优良、进步学生以及最佳师徒结对,并现场由家长亲自给自己孩子颁奖,增加亲子感情和荣誉认同感。
2.小组说家长听——反映问题
各个小组行政组长和副组长把学生存在的问题,点对点跟对应家长反馈。这样既有针对性,也确保了学生隐私。
笔者召开家长会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开表扬成就,私下沟通存在的问题。
3.家长说学生听——点醒学生
一些家长受邀上台分享育儿秘诀,主要是进步最大的学生家长和参加过家长学校的智慧家长。
家长会上,孩子们给那些参加家长学校的家长佩戴大红花(见图5),并邀请一位智慧家长分享自己参加家长学校的感受。这不仅能点醒懵懂的学生,让孩子明白家长们为教育后他们也是不断在努力、愿意不断学习的,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们的感情,并鼓舞家长们以后踊跃报名参与家长学校。
(四)心理团辅——学生嗨起来
1.室内集体心理团辅——爱自己
双减背景下,初中学生各种心理问题频发,主要表现在很难控制自己情绪,听不进去劝告等,严重的还会伤害自己身体,如割腕等。学校定期组织心理团辅课:在音乐声里,学生们闭目冥想,双手交叉,轻搭自己双肩,感受自己的体暖和心跳,学会珍爱自己(如图6)。
2.户外集体心理团辅——信他人
不同主题的户外心理团辅课可让学生学着信任他人,团结合作,目标一致,共同努力的同时,也乐一乐,通过呼喊,释放压力。
图7即笔者学校开展的全校户外心理团辅 “同心圆”活动,孩子们手戴白手套,围坐在操场上,随着欢快音乐,有节奏地数数,并同方向晃动手中绳索。活动结束,学生们自告奋勇分享活动感悟,有说要团结的,有说要有共同目标的……心理老师小结此次活动:简单事情重复做,就是巨大的成功。
(五)个别谈心——心结打开来
1.师生个别谈,秘密约定
师生个别谈心是“问题学生”转化的一个杀手锏,很多无法解决的棘手问题,可以通过一次次的个别谈心解决好。个别谈心,可以有针对性的谈某个问题,而且更具隐私性,能让学生放下戒备心,做出一定的承诺,打开困扰许久的心结。
小Y特别好面子,如果课堂指出他的问题,他会有抵触情绪。但是笔者私底下找他好好谈,他接受提醒,承诺下次不再犯。
2.家校个别谈,敞开心扉
教师和家长一对一的沟通在“问题学生”转化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和家长个别沟通,能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关心其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也能让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开展的教育活动。
比如,笔者经常和小X母亲交谈。小X经过医院诊断,心理问题比较严重,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是小X父亲以工作忙为借口,不肯带孩子去医院。笔者多次做小X母亲的思想工作,说服小X母亲,让小X和母亲来学校心理辅导室免费心理咨询。
四、反思前行:家校共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未来展望
1.各种媒体、网络平台的介入将会丰富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
现阶段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比如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和网络平台关注“问题学生”以及家校共育的成效,笔者相信未来各种媒体、网络平台会介入到家校共育中来,他们的介入会丰富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
2.周边社区、培训机构的加入将会监管家校共育的落实和筹资
目前家校共育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在“打游击”状态,当学校主流文化大行其道的时候,家校共育就被有意无意的边缘化了。所以,家校共育呼唤周边社区、教育培训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加入,来监管学校落实家校共育,并帮助筹措家校共育的资金。
3.共育制度、合作规范的制定将促使家校共育规范化和制度化
制度化、规范化以及日常化的家校共育,离不开一系列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完善和系统的制度、规范促使家校共育日趋成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由此可见,成功的教育必然要家校共育。双减背景下,“问题学生”的转化更亟待家校共育,只有学校与家庭的积极合作、共同发展,才能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慧荣.《初中问题学生特点、成因及教育策略》[D].内蒙古师范硕士学位论文,2010.10
[2]刘刚.《“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J].家长. 2022(24):63-65
[3]楼以飞.《浅析家校共育助力小学“问题学生”转化策略》[J].求学.2021(32):59-60.
[4]张雄明. 《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及对策》[J]. 文理导航(中旬),2021 (4):92-93.
[5]程婷婷. 《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的实施策略》[J]. 辽宁教育,2020 (第8期下半月):84-85.
[6][苏]B.A.苏霍姆林斯基. 《帕夫雷什中学》 [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