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中班幼儿游戏活动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游戏活动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 者:陈海霞 (宁海县实验幼教集团凤凰城园区,浙江 宁海 315600)

 摘   要:通过从中班幼儿游戏活动的交互、合作视角出发,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游戏合作理论,对幼儿游戏活动课程环节设置、幼儿游戏参与及交互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幼儿游戏合作情境创设、游戏项目开发、游戏小组划分、游戏引导与激励实施的创新策略,鼓励幼儿参与到游戏语言、行为实践的交互活动之中,进而带动中班幼儿游戏活动的合作能力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中班幼儿;游戏活动;合作能力;培养
引言
游戏化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流程的建构,更能符合与展现幼儿本身的天性,通过多种幼儿游戏项目、游戏互动课程环节的设定,也更能引导不同幼儿的思维认知、个性与兴趣,向全面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本文围绕中班幼儿游戏活动的课程教学,探讨当下中班幼儿游戏合作能力的发展性现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游戏实践案例的教学体系,加强游戏课程情境、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互动与合作方式的设置,深化幼儿游戏活动合作意识、外在行为的引导与指导,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思维与智力水平。
一、中班幼儿游戏活动课程依据的教育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是心理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最早是由皮亚杰(J.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演变而来,通常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等的组织内容。[1]其中图式是指个体对外部事物的感知、理解和思考方式,也即心理或思维认知的起点;同化是指个体对外部刺激输入的过滤、接受过程,顺应与平衡是指在不断的接受学习后,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个体认知达到新的发展平衡状态。
从以上的建构与发展角度来看,建构主义理论更倾向于围绕着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意识、完整的知识体系认知结构。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语言和游戏对幼儿社会合作行为发展的重要性,“认知的发展很大程度是人际交流的作用,且儿童同伴之间扮演着共同建构者的角色。”因此,与能力很强的“幼儿”同伴配对,能够创造与推动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发展,使其自觉承担起相应的学习任务、游戏合作内容。
(二)游戏合作理论
游戏合作理论包括游戏理论、合作理论两方面内容,其中幼儿游戏理论分为个体性、社会性的相关理论概念,而合作理论则是指从个体社会能力的角度出发,阐释幼儿游戏合作具有的正向促进作用。[2]首先幼儿游戏理论通常围绕着游戏化的呈现形式,19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其著作《幼儿园》中指出,游戏是儿童生理、心理的先天性需求,也是儿童生命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游戏儿童才能确认个体的存在,使其内心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米尔德里德·帕腾(MildredB.Parten)则从社会化角度,提出幼儿游戏分为单独游戏、平行游戏和联合游戏,联合游戏会出现游戏、材料的玩具交换和分享,如角色互动游戏、两个及以上儿童的交流游戏,就具备典型的社会性特征。
而幼儿合作理论更多见于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心理学大辞典》指出,“合作是两个及以上数量个体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主观思想或行为协调活动”。正是由于幼儿的游戏合作性较差,所以极具培养价值,通过一系列亲社会行为的教育,能够培养与提高幼儿的团结合作能力。
二、当下中班幼儿游戏合作能力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不同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课程教育实践,本文梳理出中班幼儿游戏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3]具体总结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幼儿游戏活动课程的教学知识体系不完善
中班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需根据不同幼儿的思维意识认知、个性化游戏喜好,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幼儿游戏活动课程教学体系,然而当下部分幼儿园每单元、每节课游戏活动的设计,往往存在着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案例的不系统化、完善化问题。
首先,幼儿游戏课程设置,往往以教师教学经验为主导,由教师针对不同学科的教材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案例,筛选出重要的游戏化内容,向幼儿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游戏案例的传达,却未关注到不同幼儿的思维认知、个性化游戏喜好。随后在整个幼儿游戏教学模式、实践互动环节的设计上,又存在着游戏教学环节过于单一陈旧,以及游戏实践活动组织、引导的不足问题,使得中班幼儿游戏课堂的教学效果较差。
(二)幼儿游戏活动的启发引导式课程情境匮乏
中班幼儿游戏课程的问题导向、情境引导教育,对于幼儿学生的游戏活动参与积极性、团结协作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部分幼儿园教师并未科学规范的、正确的组织每堂游戏课程。一是幼儿游戏理论内容、实践案例的选择上不新颖有趣,或只针对课堂中的积木、玩具、数字卡片、水果贴图,向学生讲解相应的数字、色彩、音乐等知识;或只是利用多媒体软件、PPT课件,引导学生进行每节课学科内容的识记学习,由此使得幼儿游戏活动教育的组织过于程式化、形式化。二是幼儿游戏教学知识、情境呈现方式的融合性弱,教师很少根据具体的游戏内容,创设对幼儿思维引导性、兴趣导向性的课堂情境,也很少作出游戏理论知识、实践案例的良好融合,不能激发幼儿游戏参与、互动积极性,也很难使其感受到游戏互动与合作的乐趣、成就感。
(三)幼儿游戏活动的合作教学、交互实践不到位
随着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提出,中班幼儿游戏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向游戏交互、实践的导向性教学方向努力,但现阶段部分幼儿园的合作与互动教学模式不够突出。[4]一方面,虽然幼儿教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等网络资源,在不同学科课程教学中,进行游戏活动项目、游戏实践内容的网络化呈现,却很少引导幼儿形成小组合作、团队合作,要求其开展角色扮演,使得多数幼儿的游戏合作意识与能力不强。
另一方面,教师很少带领幼儿参与户外游戏实践,也极少在其中对幼儿作出“一对一”的互动指导。如识字、语言、数学、英语、音乐等学科的游戏活动教育中,往往存在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达、理论与实践交互教学脱节的问题,教师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模式设置,偏离了原本的教学目标,这样对于幼儿游戏活动的实践指导教育,也就不能做到准确的思维传达、双向互动,导致幼儿游戏活动、理论知识教学之间,达不到良好的协调与平衡。
三、中班幼儿游戏活动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一)构建以幼儿思维兴趣为主的游戏教学知识体系
中班4~5岁幼儿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本身的思维认知、学习兴趣点,有待于教师的进一步挖掘与开发。为保证幼儿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合作,应根据不同幼儿的思维意识、个性化兴趣,建立科学完善的游戏课程教学知识体系[5]。
例如幼儿园教师可围绕语言、数字、美术、音乐、积木等相关的课程方向,组织课内外基础理论知识、游戏实践案例,作出分类的幼儿游戏活动知识体系建设。根据《4~5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的要求,关注幼儿游戏的兴趣点,设置小型、中型积木城堡的建构游戏,将心理与学习能力相近的幼儿分为一组,引领他们完成不同积木的动手搭建合作,使幼儿获得充实的游戏活动体验、合作效益。
(二)创设幼儿游戏交互性、合作性的活动教学情境
幼儿游戏活动行为通常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外在物质环境、语言环境、行为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对某一游戏项目积极参与或消极怠工的问题。因而依据这一幼儿游戏课程教育的规律,幼儿园教师应从课堂游戏活动空间、教学情境、交互模式等方面着手,进行游戏教学主题与内容设置[6]。
首先在幼儿游戏活动空间的打造方面,可设置玩具间、海报栏、海洋球池等的室内游戏空间,以及滑梯、攀爬网、攀爬墙、蹦蹦床的户外自主游戏活动空间,为多种幼儿户内外游戏项目的开展提供支持。之后对于幼儿游戏活动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合作”为主题设置趣味的故事情节,如“小小邮递员”游戏活动,让幼儿学生用小火车、独轮车作为道具,通过合作来运送与清点不同货物,培养起幼儿数字识记、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加强幼儿游戏活动的多元合作、指导与实践教育
中班幼儿游戏活动课程的合作教学实施,关键在于幼儿游戏合作模式设置、合作典型挖掘,以及由教师对幼儿学生进行全面化的教学指导,才能帮助多数中班幼儿完成相应的合作项目学习。
一是挑选具有较强动手能力、活泼性格的学生,作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榜样和代表,建立起规范化的幼儿游戏合作模式,让这些幼儿为其他儿童做示范,完成相应的游戏合作项目实践。二是加强以教师为主体的游戏活动指导教育,由教师带领幼儿参与到具体的合作项目之中,激发与塑造幼儿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实践能力,并对存在的不足问题作出指导,以保证幼儿游戏合作教育效果的达成。
四、中班幼儿游戏活动课程的合作游戏案例设计
根据中班幼儿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身心发展水平,本文选择绘本阅读的游戏教育课程,对不同的幼儿游戏活动案例,作出教师引导合作、学生游戏合作的课程设计。
(一)幼儿绘本阅读游戏的课程目标设置
通过安排《狮子进行曲》《动物狂欢节》《母鸡和公鸡》的教学内容,引导幼儿聆听不同的动物叫声、音乐旋律,使其完成对动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全面深刻认知;在幼儿学生的小组情境参与、师生指导过程中,帮助幼儿学会演唱多首儿歌。
(二)课内外教学内容准备
《动物狂欢节》《狮子进行曲》《母鸡和公鸡》绘本教材准备、活动情境场地搭建、贴图卡片制作、多媒体PPT课件制作。
(三)教学导入情境创设
在《动物狂欢节》幼儿绘本阅读教材的讲解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狮子进行曲》,并在网络视频中展示狮子昂首走路的姿态,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这个是什么动物,为什么它先出场?”部分幼儿学生了解森林中动物后,纷纷回答:“狮子,是动物的王”,这时老师应答学生的回答,并点点头表示同意。
随后播放《母鸡和公鸡》乐曲,向幼儿们提问:“大家听听看是谁来了?”接着用图片或视频演示公鸡、母鸡的外貌,有条件幼儿园还可以买公鸡、母鸡模型在课堂中展示,然后向幼儿们提问:“公鸡母鸡的叫声是怎样的,怎么区分公鸡和母鸡?”
(四)课程游戏的展示与互动教学
在以上“问题导向式”情境教学完成后,由教师向学生展示公鸡的大红鸡冠、五颜六色的羽毛,以及母鸡粗短的尾巴、“咕咕”“咯咯”的叫声,带领幼儿模仿“咕咕”“咯咯”的鸡叫声,以及在黑板或图画板上书写“咕咕”“咯咯”的汉字,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汉字内容。
(五)课程游戏活动的合作实践
除了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不同的绘本内容以外,还需为幼儿学生创造独立的游戏活动空间、游戏合作机会,使其能够通过小组形式,参与到具体的表演实践学习之中,增强幼儿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意识、交流学习能力。
例如《动物狂欢节》中将幼儿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幼儿手拿动物照片、扮演一个动物角色,按照狂欢节设定的顺序,伴随着不同动物的背景乐曲依次出场,既符合中班幼儿的思维与心理认知、兴趣喜好,又能够引导其参与到绘本故事、绘本音乐内容的学习之中,形成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合作,增强幼儿对乐曲歌声、动物鸣叫、公鸡打鸣的认知,以及对“咕咕”“咯咯”等基本汉字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幼儿游戏活动中合作教育的顺利开展。
结语
中班幼儿游戏合作课程的教育,要求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够存在与他人分担共享的心理倾向、协调活动能力。因此,中班幼儿游戏活动课程教学的开展,应在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等网络交互手段的基础上,联系具体的游戏活动材料、现实生活情境,创造出具有引导作用、幼儿启发与合作作用的课堂教学环节,加强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交互指导教育,进而保障游戏活动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塑造。
 
参考文献
[1]沈秋霞.  浅析开展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及激发幼儿合作意识的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0(01):17.
[2]施晶晶.  乐在其中——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调试引导策略的研究[J]. 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9(04):3.
[3]季红.  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自主性的培养分析[J]. 新课程. 2021(16):105.
[4]李书芬.  浅析幼儿自主游戏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0(12):35.
[5]黄敏娟.  幼儿园角色游戏材料合理投放的实践研究[J]. 教育科学论坛. 2018(05):73-75.
[6]陈丽芳.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三适”策略:以“美食街”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7(41):79-81.
作者简介
陈海霞,(1986),浙江宁海人,实验幼教集团凤凰城园区,职称二级,大学本科,从事幼教,所教中班,综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