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探究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实

探究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实

作 者:王伊美 (西安国际港务区陆港第六小学, 陕西 西安 710026)

 摘   要: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小学数学教师不仅需要重视教材内容知识的教育,更需要注重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与流程,提高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让小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正确的引导为小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提升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与落实对策进行了浅析,期望能够给予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对策
引言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可以从数学思维方式以及数学内容两个层面上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小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数学推理能力、模型意识、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空间观念,只有小学生诸多数学能力都得到提升的情况下,才表明小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通过合理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方式较为简单,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将知识进行透彻的讲解,还需要通过设计问题、设定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辅助学生进行数学推理,提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达到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常常会忽视对学生自主思考的引导,导致学生存在着数学定式思维、自主思考能力较弱的现象,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1]。
比如:教师在讲解小数计算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可以帮助小学生复习整数的计算,先将小数以百倍数放大,让学生进行运算,在运算结束以后,教师将小数的运算结果与学生计算的整数运算结果进行比对,引导学生找到“两个结果之间有着百倍数的差距”这一规律,帮助学生找到小数运算的规律,通过知识的互通应用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让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建模意识是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数学学科中存在着较多的既定数学模型,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在进行教材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会直接对模型进行讲述,让学生记录、背诵模型,将模型套用到数学题目中,这样的教学模式缺乏探究性,学生的思维也会局限于模型之中,很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理解或应用。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数学模型,学生会通过自主思考、分组讨论等方式对自身观察到的现象与实践经验进行研究,通过自主思考构建数学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力和理解程度,培养小学生的建模意识,为其今后的数学学科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2]。
比如:教师在讲解单价、数量与总价这一课时的时候,可以先以日常生活案例的问题作为导入,设定问题为:“一斤香蕉为3元,妈妈去超市中想要采购6斤香蕉需要花费多少钱?”小学生在学习过乘法以后能够简单地计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让小学生针对问题列出等式“3×6=18”,引导小学生认识到等式中的3代表单价、6代表数量、得出的18代表总价,从而让小学生主动构建出数学模式“单价×数量=总价”。这样的场景预设与问题引导都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有助于小学生建模意识与建模能力的提升。
三、在数学课堂中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在数学课堂中融入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数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并且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应用与研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习具有空间概念意义的数学知识时,动手实践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空间感,引导学生将抽象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既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空间观念。
比如:教师在讲解“多边形内角和”这一知识点之前,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剪刀、卡纸等实践材料,让学生将卡纸减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形状,让学生通过剪拼的方式来推算不同形状卡纸的内角和,在学生反复实验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相应的数学理论,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够得到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四、运用教学工具辅助数学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运用教学工具不同的教学工具能够发挥出不同的实际作用,但是其头能够达到统一的教育目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首先,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设备来辅助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实现课堂数字化建模,将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的呈现,提高小学生对抽象化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其次,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实物来对数学公式、概念、理论知识进行类比,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离自身很近,并且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切实应用。生活化的教学工具都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品,能够吸引小学生关注课堂讲解内容,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3]。
比如:教师在讲解“图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可以应用车轮、井盖、杯子等实际物品来类比圆形;应用窗户、电视机、相框等实际物品来类比长方形,通过实物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更直观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学科本就具备着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其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知识理解存在着难度,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基于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的空间,才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詹玉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究[J].亚太教育,2022(14):159-161.
[2]刘建波,姜立刚.构建小学数学文化课堂  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6):69-72.
[3]吴志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6):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