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心得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心得

作 者:曹月霞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山东 日照 276800)

 摘   要:课程思政是英语专业“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途径,英语专业教师要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本文从主导者-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实施对象-学生、实施课程和实施效果这几个要素进行探讨,总结了课程思政的经验和心得,希望能给读者一点启发,有一点帮助。

关键词:课程思政;英语专业;要素;心得
在互联互通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风云变幻,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中国与世界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是外语专业学子的时代使命。要担负这种使命,要求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思政是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有力途径。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体育课能开展课程思政吗?答案是肯定的。拼搏、奋斗、不服输、不气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可以在体育课上得到塑造。英语专业课程同样不例外。在实施过程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教师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导,教师是否认同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能否落地的根本。部分老师认为专业知识是一个独立体系,具有规范性、严谨性,如果额外加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就是对专业知识的干扰。还有一种想法是在英语课上进行思政教育,不现实,也实现不了。两种思想下,会出现不思政的英语课堂。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其根本是改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看法。
1.二级学院和教研室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学习,重点学习课程思政的含义、目标和内容。一次学习不够,可以开展多次学习,学习形式可以多样。确保教师都能全面、正确理解课程思政。
2.课程思政的内容有很多,这需要教师额外花时间去梳理。如果时间精力有限,可以组成小组,分工协作,集体分享。
3.二级学院可以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英语专业教师开展专题讲座,提高思想认识这项工作的效率。
4.请思想认识高、理解透彻的英语教师为其他英语教师以形象易懂的方式,讲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使教师产生共鸣,扫清开展课程思政的思想障碍。
二、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生搬硬套、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单纯的提出思政点,生硬的讲解,效果不佳。怎样实施才能取得成效?
英语教师可以以课程为单位,建立课程备课小组,根据课程的特点,探究课程思政与语言教学融合的切入点,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同的课程组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恰当、有效、自然的思政方式。笔者将以《商务笔译》课程为例说明课程思政方式。
1.课前环节
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主题词汇清单,为课上交流学习做好准备。教师也会摘录与主题相关的句子,要求学生课前翻译。教师还会发布调查问卷,提前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程度,合理安排讲解内容和深度。
例如,在讲解《企业简介翻译》前,教师从国际市场对双语企业简介的需求导向入手,插入有关对外贸易政策的学习内容。在教学平台发布包括“改革开放”“加强政策沟通” “坚持讲信修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中英双语词汇,并提前布置相关句子,要求学生课前翻译。通过充分预习,加强学生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观的理解,为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2.课中环节
课堂上,课程组采用“热身小测+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一上课,学生便进入“热身小测”环节,对课前预习的词条进行测验,并对出错较多的短语进行重点讲解。接着,教师“创设情境”,通过播放相关短视频将学生引入情境。接下来,教师对思政内容略作讲解,并将摘录的句子发布给学生,要求学生分组翻译,共同完成。
例如,在讲解《商务信函翻译》时,热身小测环节结束后,教师在讲解例句翻译时“创设情境”,用短视频的方式展示一带一路政策,并在10分钟之内组织学生结合“一带一路”的政策背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合背景信息修改译文。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根据视频内容以及翻译的内容抒发自己对“中欧班列”的感受,总结中欧班列造福“一带一路”沿线人民以及未来国家间多元化合作等问题。让学生不仅学会句子翻译方法,而且对句子相关的政策背景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
3.课后环节
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及时复习课上内容,并进行下一专题的预习工作,确保教学的连续性。例如,结束《商务信函翻译》学习后,学生要查漏补缺,分析总结相关翻译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丝路新纽带—中欧班列》等双语材料,加强学生对“一带一路”的认识。教师也会提前上传下一主题的相关词条。
三、学生
学生是课程思政的对象,是课程思政成效的体现者。学生对课程思政这种做法的态度非常关键。教师要分析学情,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作为当代年轻人的他们的思想状态,从他们的视角出发,设计课程思政的内容、切入点和实施方式。“共情”的课程思政才能深入人心,被学生接受。教师用网络热词、时代话语、年轻话语进行课程思政,学生才会乐意听、喜欢听、能听懂,能记住。
四、课程
笔者所在的英语专业有几类专业课程,一是语言类,二是职业类,三是实训实习项目。对于英语专业教师来说,语言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可以找与学习材料主题相关的思政点,有机融入课程。职业类课程如跨境电商运营、外贸制单具备课程思政的条件吗?正如前文所说,所有课程都可以进行课程思政。跨境电商运营包含涉外交际、撰写产品文案、品质赢取市场、安全结算等。在涉外沟通与谈判过程中,可以进行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思政教育,借助这一平台,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撰写产品文案,可以教导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安全结算可以教导学生树立资金安全的意识。将口头表达的思政点融进边学边做的实践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的同时,“润物无声”。
对于实训实习项目,如跨境电商项目运营、翻译项目实训,课程思政一样可以开展。项目运营是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以运营效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要求学生认真、负责、勤恳、踏实、团结、协作、好学、敏学,这些都是课程思政的内容,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教师在指导学生运营的过程中,可以言传身教,学生可以亲身体会,亲身实践,这是最直接的思政方式。所以说,所有课程皆可进行思政教育,当然这需要教师们用心思考和挖掘。
五、效果
课程思政涉及很多方面,但落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实施效果,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只做,没有效果,没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那课程思政是失败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包括英语教师,只注重课程思政的前几个阶段,恰恰忽视了最终的目的地。
如何检验效果?这种定性的衡量很难。可以以显性的表现来衡量,比如课程思政一个学期,学期结束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否有明显改变;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是否增加;学生在言谈中、英文写作中家国情怀的体现;作为年轻人的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等等,都是思政效果的体现。教师要多关注这些点,用效果指导实施,使之形成良好的闭环。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一项长期的任务,是每个英语教师应该重视的一项使命。思政无定法,要因时而异,因人(学生)而异,需要不断探索、总结、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勇担新时代外语院校使命——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回信精神[EB/OL].2021-09-30.
[2]中国文明网.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EB/OL].  2020-04-08.
[3]周福礼. 融合课程思政的跨境电子商务教学改革实践与建议[J/OL]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10-09.   
[4]衡水学院网站.解读“课程思政”[EB/OL].2019-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