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核心素养视域下 初中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过程的样态建构

核心素养视域下 初中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过程的样态建构

作 者:杨 芳 (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江苏 苏州 215151)

 

 
摘   要:集体备课是基于教师合作探究的教研形式,强调优秀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合作与共享,体现集体智慧的生成和创新。但是,实践中集体备课过程存在着重“知识”轻“素养”、重“教”轻“学”、重“教”轻“研”、教师基于经验“坐而不谋、谋而无效”等问题。新课标背景下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更新教育理念、精准分析学情、合理选择路径、以教研促教学等多维度采取有效措施,重塑集体备课样态,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集体备课;样态建构
集体备课是基于教师合作探究的教研形式,强调优秀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合作与共享,体现集体智慧的生成和创新。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新课标如何落实到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新课标呢?作为学校的基本教研形式,集体备课无疑承载着这一重任。但是,无论是走访周边学校还是本校各个教研组实际情况,相当部分集体备课还是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不是学校不重视,也不是管理制度不完善,而是教师观念相对落后、纸笔考试的评价体系下,重“知识”轻“素养”,经验驱使下,重“教”轻“学”,重“教”轻“研”,导致集体备课“坐而不谋、谋而无效”等问题。如何破解集体备课的顽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塑集体备课的样态,最大化发挥集体备课的价值,笔者结合本教研组的一些做法进行思考和总结。
一、理念更新,正确定向
备课作为对教学的一种预先设计,是为了上“好课”做的必要前期准备。集体备课在最朴素的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合力追求上“好课”,因此,对“什么样的课是好课”的理解,直接关系着集体备课的价值走向。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呢?对该问题见仁见智。从应试的角度、从育人的角度,答案肯定不同,但新课标下,那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旨归”。“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集体备课首先从观念上转变,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作为集体备课的价值追求,才能备出真正的“好课”。
(一)概念教学,整体建构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结构化的、序列化的知识才能显示知识的力量,任何“碎片化”的知识不仅不能给人带来帮助,而且会挤占大脑的空间,成为学习者的负担。大概念视角下单元整体教学为化解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路径,通过单元视角把内容相近、结构相似的课进行有机整合,适度调整教材的编排,打通课内课外的通道、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让教师对教材有整体认知和系统把握,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系统性、整体性和挑战性。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我国基本制度》章节分为《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三个课时,大单元视域下整体教学,将三节课进行有机整合——“如何透过疫情防控坚定制度自信?”作为本章节的核心主题,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角度探究疫情背后制度自信的密码。确定好主题后,依据教师的特长进行不同的任务分工、收集资料、再由该单元的主备人整合,然后组内商讨、斟酌、完善。
单元整体教学从对教材的挖掘角度看,提高教师把握教材全局、提高驾驭使用教材的能力;从教研组建设来看,这样的教研样态体现了学科组的力量,凸显教师个体地位;就教学效果而言,将宏观的知识置于系列的、整体性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了可信度。因此,集体备课应该走出一章一节的局限,走向大单元备课、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减少知识碎片化、提升思维的系统性,这也将逐渐成为集体备课的新方向。
(二)素养导向,个性作业
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学目标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从作业的功能定位上,一般将作业视为巩固课堂教学的要求,尤其以巩固课堂知识与技能为主,作业形式相对单一,最常见的就是针对性的题目以及典型题目变式训练。作业的结果应用上,一般将学生完成作业质量(一般对错情况)作为诊断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在纸笔考试的评价模式下,这种作业设计有其必要性和价值,但如果将作业的功能仅仅定位在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是对作业功能的窄化和浅显化。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应该思考本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素养、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如何迁移到学生未来可能面临的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显然,学科核心素养这一课程上位目标仅仅通过试题训练难以达到。如何通过作业设计,让核心素养可视化,本教研组进行有益的尝试。例如《基本政治制度》一课,素养目标是通过对基本政治制度的学习,感悟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相关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提高政治认同感,积极主动参与基层群众自治,丰富参与公共事务的体验,培养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能力。基于这一教学目标,作业设计如下:
核心素养指向学生未来的真实生活及现实问题的解决上,作业设计除了知识和技能目标外,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上述作业任务中,学生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及实践创新、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以提升。再者,学以致用的作业要求让学生觉得课堂学习的知识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的动机产生。个性化的实践性的作业难以在课堂上实现,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来完成,“双减”政策给实践类作业提供了可能性。因此,集体备课作业设计环节,应该考虑知识与技能这一“显性”目标的达成,更要关注核心素养这一“隐性”目标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精准定位
教学中“教”和“学”作为一对主要矛盾,要提高“教”的质量,必须加强“学”的研究。教学是教因学而在;教学是教基于学;教学是教为了学;教学是教学生学;教学是教学生学会学;教学是师生互教互学。这样的理解很清晰地告诉我们,关注学生、关注学生有效的学习,才是教学的真正要义。集体备课着力点应从研究“如何教”转到研究“学生的学”再回到“我们如何教”,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集体备课功能的转变。
(一)依据学情,以学定教
备课是一项个性化的创造活动,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的从自己出发来备课,集体备课重点还是就教材的编写内容、解题方法、易混易错点,对课堂教学过程充分预设,以便于学生始终在教师设定的轨道中运行、跟着教师的节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往往忽视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学情的研究往往从经验出发,一些看似“学生活动”,实际上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观臆测。加之仅凭个人力量很难做到对学生学情较充分、准确的研究,学情的判断多是经验主义。为了提升集体备课的效益,集体备课需要从“重教轻学”转向“以学定教”。多渠道、多手段了解学生的学情,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在集体准备《基本经济制度》一节课时,因知识较为抽象难懂,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生活实际,课前通过问卷星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父母从事的职业、以及学生对父母工作单位性质的了解等进行调查。按照调查数据生成的报告,作为课堂的教学素材。另外,提供本节课相关知识清单,请学生就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询问家长或者上网查阅等方式进行了解,以备课上交流。这种基于真实学情的课堂,真正体现教学基于学生生活实际要求,拉进学生“亲近感”,提升教学效果。
(二)依据班情,适度调整
集体备课是集体力量的整合,是对教学核心问题、关键问题、共性问题、普遍问题的商讨和解决。通过集体研讨,对教学思路、重难点的把控、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初步定下基调,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质量。但该教学方案是从全校学生群体出发,是一种宏观的视角,因此,对集体备课的成果需要依据自身教学风格和本班学生特点进行量体裁衣二次备课,将“宏观视角的蓝本”转化成“微观可操作的方案”。因此,二次备课是集体备课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他需要教师立足本班具体情况,对教学方案再细化、再设计、再补充,让教学的各个环节与目标群体高度契合。从某种程度上讲,在集体备课中呈现的只能是教学精神、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具体到课堂应该是丰富的、变化的,应该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集体备课的“众人智慧”应体现在动态的、具体的、生成性的课堂上,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而不断的调整、改进和再加工,让集体备课呈现“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新样式。
三、路径选择,合理定法
集体备课作为一种凝聚集体智慧、共生共享的教研形式,其价值取向是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本质上是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人类创造性活动,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个性特点不一样,所面对的学生也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集体备课不可否定和替代个体备课。教师的个体备课应该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集体备课是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如果离开教师的个体备课,没有教师个体化的深度理解和思维的碰撞,集体备课就是“凑热闹、走形式”的秀场。集体备课后如果没有老师的二次备课、个性化的思考和改进,集体备课就成了千篇一律的模式教学,不仅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使得集体备课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个体备课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充分尊重个体基础上发挥共研共究、共创共享,才能发挥集体备课的效用。因此,集体备课路径选择要有多元性、适切性。
(一)同课异构,各展所长
教学本身是具有个性化的创作过程,从劳动过程上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过程,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从专业自主性上看,教师的教学具有独立自主的特点,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和形成的教学风格。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既遵守了集体备课的基调,又发挥教师特长。在教授《多彩的职业》一课时,组内年轻教师的教学设计是“透过网红李子柒看职业选择”,该教师在组内分享时,大家肯定了该设计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同时也研究了如何把握重难点和学科的“政治功能”,避免上成一节热热闹闹而没有学科思维含量的课。另一位老师在讲解改革开放的成就时,从家里带来了老一辈珍藏的“肉票、米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对于这位年长的教师回忆起那段岁月有话可说,但如果组内所有老师纷纷效仿,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有东施效颦之嫌。同课异构,能提供多维化教学思路,开阔教师的眼界,各展所长。所以,各个备课组要形成一种良好、轻松、尊重的教研氛围,允许多种观点碰撞、突破教师个体的局限,建立互学互动、共研共究、协同合作的教研关系,年轻教师学习老教师丰富的经验,老教师吸收青年教师一些创新方法,互补互鉴、互学共进,追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教研生态。
(二)交流互鉴,智慧共存
独研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一个备课组仅仅是一个小的教研单元,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相同区域的思政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往往存在趋同性,这些共性也会导致教研生态的固化。集体备课应该突破局限,打开思路,谋求更多层次、更多地域的合作。一方面,通过跨学段、跨学科集体备课,不同学科特点能拓展思政教师思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讲授《守望精神家园》一课时,可以与历史组一起教研,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更加了解,也通过联合教研了解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课堂上通过“传统文化我知道”的分享活动,学生如数家珍,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在集体研讨《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时,邀请心理老师参加教研活动,进一步了解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跨学校、甚至跨区域的教研活动,了解不同地域授课方式和集体备课样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除了区内各个层级的教研活动,我校每年组织老师外出培训、学习,先后学习了江苏中部某学校“集体备课五部曲”,了解了安徽某学校基于名师工作室、以研促教的集体备课模式,都对我们的集体备课样态起到良好示范。
四、教研共生,恰当定准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科研促教研”。良好、高效的集体备课依赖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教师个人专业化的成长促进集体备课的良性发展。只有提升教师个人专业化能力,集体备课才会常备常新,如果仅仅停留在研究如何上好某一节课或者某个具体章节,长此以往教师容易产生“年年岁岁书相似,岁岁年年生不同”的经验主义,集体备课容易陷入低效、模式化、走过场的困境。因此集体备课要从“备课”走向“研课”。
(一)转变观念,以研促教
集体备课如何通过教研共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提升集体备课的效益。一要更新思想观念。“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而是拥有研究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丰富的实践机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教师要进行行动研究。将自身遇到的问题转化成集体备课的课题,带着研究的问题参与到集体备课,这样的集体备课才能解决真问题、有真价值,教师的个体专业技能才能有所突破。三是同伴互助共同成长。对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集中同伴的智慧,采用分工合作、专业切磋、合作交流等方式,发挥个人所长,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发现问题,有利于取长补短。如果教研组有灵魂式的人物,则可以带领本组老师快速走上专业化发展的快车道,这无疑对教育教学产生质的影响。笔者所在教研组,因年轻教师多,集体备课时有计划地组织优秀课例研讨,这些研究的课例有的是各类教研活动的公开课,也有从各个网络平台下载的优秀课例,也有自身上课过程中的成功或者失败的课例,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设计、教学反思等多角度观课、评课、议课,对组内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大有裨益,组内老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丰硕。因此,以研促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也是集体备课的新走向。
(二)专业引领,长足发展
集体备课要突破当前的困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还需要专业的引领。所谓专业引领就是提升理论素养,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从实践来看,集体备课存在的最大问题不只是“行”的问题,更深层的原因是“知”的不足,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因缺乏理论的指导而得不到有效的、科学的总结和提炼,就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亡,使得集体备课也常苑囿于经验的平地而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这也是造成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多角度提升一线教师的理论素养,由理论素养丰厚的专业人员对集体备课进行专业引领,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如学校每年组织线上线下各级各类专业培训,邀请教研员作为教学顾问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定期邀请校内外优秀的专家型教师以及大学教授开展讲座,无论是从教学实效性还是教师专业发展角度,都大有裨益。因此,中小学集体备课与大学、教研机构开展持续的、有效的合作,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引领和指导,以研促教,是集体备课由经验型走向专业化的新路径。
集体备课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打破固有的顽疾提升集体备课的效用,是广大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赵占良.教师应该如何听课、评课?基于核心素养,可以这么做.人民教育,人教教材培训(网络).2022.04
[3]林夏雨.改变方式,提高质量——对有效开展集体备课的思考[J].新教育,2021.03
[4]李芳,王丹竹,熊富标.高校思政课“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实施策略探究——基于华中师范大学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11)
作者简介:
杨   芳,一级教师;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