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中地理“四阶课堂”的教学研究

高中地理“四阶课堂”的教学研究

作 者:胡思琪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梦麟中学,浙江 宁波 315499)

 摘   要: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此提出“四阶课堂”的概念。“四阶课堂”是基于对学生地理高阶思维的培养,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情境、设问、评价、情感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达到高阶于境、高阶于问、高阶于评、高阶于情的“四阶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业负担。

关键词:减负;高阶思维;课堂教学
一、四阶课堂理论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四阶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通过高阶于境、高阶于问、高阶于评、高阶于情的方式,实现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三层进阶”,即内容进阶、方法进阶、水平进阶。“四阶课堂”的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地理高阶思维的培养,充分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课后也就不必使学生陷入“题海”,减轻作业量,与双减的理念相符合。
 “高阶于境”是指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情境。情境的选择必须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或熟悉度高的内容,让学生声临其境般体验情境,营造事件“现场”,以当事人的身份思考问题[1] 。
在高阶于境的基础上,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对高阶思维的培养还需要在于“问”。简单浅显的问题难以实现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因此“高阶于问”强调问题的深度性和知识的结构性。问题的深度性要求能够提出易错、易混淆、易独立于知识体系之外的有深度的设问,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才能引发其深度思考,培养其高阶思维。问题的结构性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中呈现问题难度梯架,以问题链的形式层层递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评价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可以将学生的情况直接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复述、追问两种方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运用转换的方式和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迁移运用,帮助高阶思维的养成。教师可以由已学问题向纵向挖掘、横向联系、跨学科综合等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跨越。通过这几种方式的课堂评价过程,可以明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并延伸其掌握的深度。
高阶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用地理的眼光看待生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关注国家环境与发展现状、趋势,增强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当这些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念深深印入学生心中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四阶课堂”的教学过程
在区域地理《黄土高原》一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了“四阶课堂”的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成果。
(一)入境——用真实情境唤起学习发生
课堂开始笔者选择了20世纪50年代的一张下游黄河的图片引入,让学生对这张图片中的现象用语言进行概括,学生都回答:水很黄。引发第一个问题①,为什么上世纪50年代的黄河水如此之黄?甚至导致黄河沿岸经常发生水旱灾害?学生能通过黄河流域主要地形区推测出来,是因为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结合图片让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有深切的体会和感悟。 
(二)探境——用问题探究构建理论逻辑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个问题情境中,最重要的就是认识“水土流失”问题,学会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措施。经过高中一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原因已有一定的答题模板认知,会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为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行知识初建、知识改造、知识重组。笔者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探究问题②设置为:从气候角度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什么具有侵蚀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缩小设问的切入口,让学生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继续深入问题,让学生跳出答题模板,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③为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资源损失?因为水土流失,水资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为了生存,农民又扩大种植面积,破坏植被。出现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形成了广种薄收的局面。由此引出问题④如何保卫黄土,重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此次课堂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问题链设计逻辑为“是什么-为什么-影响-怎么办”,将结构分散的问题有效进行整合。并且随着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打破答题模板,在问题设置时从更小的切入口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有深入的理解。
(三)出境——用生活体验链接高阶思维
学习的技能需要学习者在情境探究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增强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必不可少。基于真实情境,学生还需关注到当地人民的生活问题,如果仅仅考虑环境效益,怎么让当地的百姓生存下去呢?由此引出学生思考问题⑤如何将这绿水青山再次发展为金山银山呢?这个问题设置为开放性设问,让学生们集思广益,寻找“赚钱”之道。最后笔者将学生们的答案总结归纳,为学生提供从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路,并呈现图文信息补充证明学生们的猜想。本节区域地理的课程围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一问题情境,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构建了完整的思维模式,既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认识到了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又从人文地理角度解决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生存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双减”并不是要盲目地“减”,而是要科学、合理地做减法,以新课标为依据,合理规划教学设计,改变原有地理课堂小步子、快节奏的特点。情境设计和问题链相结合的模式使教学设计更有逻辑。在运用合理的课堂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价值观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人地协调的观念。这样的设计的“四阶课堂”能处理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与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平衡,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虞文君.指向深度学习的“情境·问题”教学有效构建策略——以新人教版“喀斯特地貌”为例[J].地理教学,2021(18):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