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四重奏”
作 者:王玲玲
(安徽合肥市第五十六中学,安徽 合肥 230000)
大
中
小
本文系:安徽省合肥市规划课题:《 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衔接教学策略探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HJG21066 摘 要: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文言文的字词难以理解,教学难度大,很多小升初的学生到了中学往往有畏难情绪,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信心。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应尽早为学生搭建“桥梁”,寻找到让中小学文言文衔接的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过渡到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本文从四个层面,层层递进,让文言文教学有的放矢,为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奏出最美的“乐章”。
关键词: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
引言
部分小升初的孩子到了中学后,文言文的学习举步维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言文字词难以理解,句子不明白,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搞不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对第三学段(5—6年级)的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1]。小学阶段文言文篇目不多,要求也比较简单。部编版小学语文有14篇文言文,初中却多达36篇,初中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对文言作品中的相关知识背景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并针对具体内容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迫在眉睫。为了让小学和中学的文言文教学顺利衔接,有必要在小学高年级加强文言文阅读指导,为初中文言文学习做好准备。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探寻路径——即“四重奏”。
一、激趣拓展——走近文言文
(一)导入创新,激发兴趣
常言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2]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才有动力。
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介绍作者背景的,有故事引入的,也有猜谜语的,还有聊天式的。在教学五年级的《杨氏之子》时,教师用一段文言文的自我介绍来导入,并让学生用“某氏之子(女)”来简单进行自我介绍。这样班级学生的名字一下子都变成了“王氏之女”、“刘氏之子”、“徐氏之女”等等。接着,教师引导新课的学习,让学生质疑课题。如“故事中的儿童是怎样的孩子?学习《杨氏之子》会让我们明白什么样的道理呢?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去感知别样的趣味吧!”顿时,课堂的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同时,学生们在课前导入活动中明白题目“杨氏之子”的含义。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表演,增强兴趣
部编版总编辑温儒敏在他的《温儒敏谈读书》中说:“一切教学行为,都要聚焦在激发孩子学习包括阅读的兴趣上。” [3]其实,学生都很喜欢表演,在课堂教学中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乐趣。如《杨氏之子》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一人演杨氏之子,一人演孔君平,另一人读旁白。紧接着,学生学习杨氏之子巧妙的语言回答,如图1: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语言的巧妙和独特,而且对文言文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下课也会乐此不疲地玩着课堂上的对话游戏。
(三)课外拓展,提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从古典文学作品入手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学生会产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可以选择《桃园三结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火烧赤壁》等故事片段作为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材料。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中国古典名著阅读”单元,有四篇选自四大名著的文章,由白话文过渡到文言文,引导学生进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的原著阅读,这是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很好启蒙方式。在小学阶段多走近文言文,了解文学常识,可以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吟哦讽诵——感知文言文
语言类的学习要培养一定的语感。在吟哦讽诵中,学生一遍遍熟悉文言文,一步步感知文言文。诵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一个过程。
(一)利用课堂,熟读成诵
例如,在《伯牙鼓琴》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步是读准字音。课文中的“少选之间”的“少”因为是多音字,学生在初步接触时容易出错。“汤汤”和现代的读音也是不一样的,需要课件提示注意。还有“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两个“为”不同读音的区分。字音都读准了,第二步是读好节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范读,帮助学生找准节奏停顿。他们便可以开始有节奏地朗读。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提高难度,去掉标点符号和节奏线,让学生用古人的方式再读一读,以此来检测学生对节奏的把握程度,如图2和图3。第三步是多种形式朗读,做到熟读成诵。这篇《伯牙鼓琴》可以配乐朗读,配上一曲《高山流水》,文章的意境自然流露。师生再来一唱一和,文白对诵。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更便于当堂背诵。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文言文的语感美,对文言文也有了基本的感知。
(二)利用晨读,大声诵读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学生可以利用早晨第一节课之前的二十分钟来个“晨读”。学校规定每周二和周四主要进行中国传统文学的诵读。每个年级人手一本的循环教材《中华经典国学》变得炙手可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同年级所选择的篇目难度层层递进。在大声诵读中,学生们对古文不再陌生。记得部编版教材的主编温儒敏曾说过,阅读经典需要沉得下心来,需要“磨性子”,是一个涵养的过程。[4]他倡导多读中华传统的经典,在阅读经典的过程学生们的语感也会增强,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得以夯实,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随之而来,溶于我们的血脉之中。
三、日积月累——理解文言文
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学生用小卡片或者小本子把学过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记下来,慢慢日积月累,时常“温故而知新”,这样下来,整个小学的文言储备也会“富足有余”。[5]到了初中,见到数量和字数上都增加的文言文至少不会再有强烈的畏难情绪,而是进入一个自然而然的一个学习状态中。
但是,在要求学生积累文言文重点词句时, 强调点到即止, 如在讲有些虚词和重点句式时, 不必涉及语法, 只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 读多了, 背多了, 自然形成语言习惯, 这样比详细地讲解语法更有效。
四、亲身实践——爱上文言文
(一)结合注释,自主学习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为了降低阅读难度,教材在每一篇文言文下面都标有相应的注释。学生在提前预习课文时可以认真阅读文章和课后习题,并借助注释和相关工具书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翻译,可以利用注释一句一句翻译理解,在理解不过来的地方,不必太过教条一字一句地翻译。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也可以适当调整语序来理解。到了初中可以适当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词典和互联网技术来查找相关资料,为文言文的全面学习奠定基础。
(二)一词多义,一举多得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往往有多种含义和不同词性。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这些实词和虚词要有个初步的“认识”,到了初中才能进一步深入。例如在教学《学奕》时,整篇文章中出现了6个“之”字,教学在教学时可以就这个“之”来一个微课讲解。首先给学生看看“之”字的甲骨文,了解它的字形,知道“之”字的本义是动词,到某地去。如图4:
在古诗《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之”就是去,到的意思。然后结合《学奕》来总结小古文中常见“之”字的用法:一是作助词,可作为结构助词“的”也可用于主谓之间不译。二是作代词,用在动词后面。三是作动词用,“到”、“往”的意思。“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这里的“之”是“的”的意思。“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中“之”都是指示代词,一个指奕秋的教诲,另一个指鸿鹄。最后通过小练习来巩固“之”字含义的初步掌握。文言文中像这样有多种含义的实词和多种用法的虚词还需要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积累。
(三)语言实践,文言表达
语言的学习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去。文言文课上,多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可以讲故事,演剧本,谈人物,说梗概也可以说说自己的理解和阅读的感受……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在同学们积极参与下,自主准备好服装和道具,通过一次次的表演,学生们理解了人物语言表情和动作背后的心理和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图5。表演时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在找到课文中与《三国演义》原著共同之处,浅浅尝试用文言文表演一段,感受文言之美,如图6。
另外,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应该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和体验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质疑和发现,用自己敏感的心去体悟感受文言文。例如在苏轼的题跋《书戴嵩画牛》中牧童认为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牛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画错了啊。学生结合网络搜集的资料可以获得间接经验。可能中西斗牛图中也有“掉尾而斗”的现象。所以,学生针对牧童的观点可以有所质疑,突破思维局限,提升思辨能力。
结语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小学和初中老师们合作,为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助力。初中老师调查刚升入初中的孩子文言文学习的不足之处,再和小学老师沟通交流解决的办法。小学老师在不断沟通,不断更新的教学方式中改进,为教学做到更好衔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正在身体力行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工作搭建“桥梁”。以上“四重奏”不是单独的一线一面,而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关系。学好文言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终有所获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黄巧云: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为例[J].名师在线,2022(5):61-63.
[3]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第版)[M].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4]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第版)[M].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5]张彬 张娟:从《杨氏之子》到《陈太丘与友期》——例谈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J].中学教学参考,2015(9):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