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基于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作 者:何 柳 (广西贺州钟山县实验小学,广西 贺州 542800)

 摘   要: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为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的生机与活力的焕发提供了外在环境保障,数学教师教育思想的革新、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评价的全面化以及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等教学创新,使得大多数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得到了显著激发,更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互动性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和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然而,在这表面繁华的背后,依然存在着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学结果无效性的倾向,究其原因,大抵是因为很多教学活动的设置仅仅是服务于课堂活跃氛围的营造需要,并没有触及学生的内在情感和思维,而这种教学现状也反映出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模糊化的弊端。因此,为了真正带给小学生愉悦、轻松、高效的数学学习体验,数学教师就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双减”政策的内涵与要求,以清晰明确、全面客观的教学目标来指导小学数学的教学进程。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引言
所谓“课堂教学目标”,往往指的是教学实践开展之前所预设的理想结果,是学科教学方向和课程改革要求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所在遵循的要求和标准。根据布卢姆的相关理论,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涉及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维度,由此可知,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构建高效优质学科课堂的前提,更将直接影响学生数学认知水平的提升、数学情感的丰富和数学能力的锻炼。因此,在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时,考虑到以往数学教学活动所带给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就需要立足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来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面临的困境
(一)错把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但当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却并没有足够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甚至有的数学教师会在设计过程中简单地将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等同于数学教学目标,而没有充分考虑不同课型的目标,这种情况在习题练习课和知识复习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兼顾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数学思维、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等不同维度,而很多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知识技能目标在前,其他维度目标落后”的教学短视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厘清课程目标与课堂目标之间关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学教学目标定位的精确性。
(二)忽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求
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综合素质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学校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所遇到的新挑战,也是小学生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情况来看,对数学核心素养要求的忽视现象依然十分严峻,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也就是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以服务于小升初考核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教师的目标观也落后于新课程要求,这就造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相互脱离,导致核心素养培养成了一句空口之谈。此外,在目标设定上,小学教师还存在忽视学生学习差异、个性差异的情况,而是以统一的目标来对不同层级与个性的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这就会造成数学能力差的学生达不到标准、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无需努力即可达到标准的情况,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十分不利。
(三)缺乏教学目标实施及评价预设
由于很多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和重要价值存在一定的认识不清现象,甚至将课堂教学目标与最终要达成的目标等同视之,忽视了教学目标设计对目标实施过程与最终评价的指导意义。本质上来讲,课堂教学目标本身就是一种预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很多数学教师往往只会按照既定目标来推进教学活动,并没有考虑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一些变数,这就使得教学目标本身的导向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评判手段,而教学评价的方法也要依据课堂教学目标有所区分,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把握目标实施的最终结果。而很多数学教师往往过于依赖传统的纸笔测试方式,评价活动缺乏全面性,而以教师为主要评价主体的教学评价活动也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
(一)立足教学现实,设计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现实”,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其二是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只有对以上两点进行全面把握,才能确保所设计教学目标与小学数学教学方向、小学生学习需要与个性发展的吻合度。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对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进行深度探究,认真掌握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具体来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着眼于小学生的各个阶段智力活动特征,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界定为基础知识的掌握、技巧训练以及问题解决三个方面,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也要从这三个维度入手,做好对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技能锻炼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目标导向工作。
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进行全面分析,以明晰课堂教学思路。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所以,通过全面剖析教材、筛选数学知识点,而后将所提取的数学知识与整个数学教材体系有机融合,积极思索如何将教材知识转化为教学信息,并分析需要收集哪些资料、应用哪些教学介质才能帮助学生重建原有的知识结构。
最后,小学数学教师要对小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认知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和掌握,并以“最近发展理论”为指导,将进一步发展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作为制定与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落脚点。而之所以重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学习准备情况的剖析与探索,是因为小学生若想增长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必须建立在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状态(如识别、观察、联想、认知发展情况等)和知识经验的进一步发展。
以“乘法”内容教学为例,通过开展随堂测验和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答题准确率始终处于较低层次,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学生们并没有对乘法口诀得牢记于心,所以,在对数学教学目标予以设计时,数学教师就可以以不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出发点来设计共性目标和个体目标,前者如发展学生们的乘法计算能力,后者如培养具备较强计算能力学生的空间思维、培养具备较强数学理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等,这种基于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的全面分析来确定的教学目标,更加契合实际需求,也更能够实现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的教学需要。
(二)着眼教学全程,焕发教学活力
根据夸美纽斯的观点,感官的知觉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强调基于感觉活动来组织教学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对教学目标加以设计时就需要参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养成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的过程。比如“移动小数点位置导致小数大小的改变”教学时,在传统认知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就在于“使学生们懂得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将改变小数的大小”、“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整体上来讲,这种以结果导向为依据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和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并不能发挥持久性的作用。
而随着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对学生学习过程价值的关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开始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技能,而是给学生带来一种探索的体验感和创新的愉悦感,以及发现的多维视角。由此可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来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就需要兼顾学生学习的完整过程,也就是要将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进行有机融合,一方面要重视以结果性目标来描述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另一方面要以过程性目标来描述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以“形成、体会、探索”等描绘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词语来概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目标。
同样在为“移动小数点位置导致小数大小的改变”章节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依据有机融合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数学教师就可以将本章节内容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分析移动小数点位置改变小数大小的过程,学习并把握该变化过程,体会探究发现的魅力,养成基本的探究思维和技能”。从文字描述的角度来看,以上教学目标实现了数学教学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的整合、数学多维目标与数学立体目标的整合、数学动态目标与数学静态目标的整合,这也就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三)设计双基目标,延伸至更高层级目标
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素养是现代教育教学目标的核心所在,素质教育同样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坚定和遵循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与要求,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思维与素养、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内容的培养,强调思想启迪、精神升华、能力培养等高层次的培养目标。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并不是无限的,也不可能兼顾所有维度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做到全面与简单并举。从实践层面来讲,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能够明确基本目标、突显重要目标、侧重知识目标,简单来讲就是要首先设计双基目标,而后向更高层级的目标延伸。
在教学“整理简单数据”时,教师就可以首先设计知识技能目标,如让学生学会原始数据与数据整理的内涵、掌握数据图表的构成、能够学好简单的数据图表、掌握数据图表在现实中的应用、会填写统计表、能通过分析数据图表来解决实际问题等。其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能够看懂和分析数据图表,与双基目标相对的其他目标主要涵盖基本掌握整理数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感受数据图表的优点、架构数学与生活的内在关联、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等。最后,整合所有的目标,就可以设计出完整的最终课堂教学目标。这种建立在知识载体基础之上,同时旨在实现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前后呼应, 最终整合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在表述上取舍得当,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系统化和有效性。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构成数学课堂的重要部分,是与小学数学教学方向、小学生数学学习需要以及社会发展对小学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相吻合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模糊化、不合理化等设计现状,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小学数学教材的主旨内涵以及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与发展需要等进行深入领会和全面把握,在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明确化、合理化、有效性、针对性,在为小学生缓解数学学习负担的过程中,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在丰富小学生数学学习体验感的同时,真正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探究热情。
参考文献
[1]张晓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方向与实效策略研究的案例分析[J].考试周刊,2019,(94):94-95.?
[2]杨美琴.教学有方向学习有深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J].新课程,2021,(01):40.
[3]陈志华.顺应新课程,研读新教材——小学数学"双新"课堂教学新视角[J].新课程,2022,(28):89-91.?
[4]商庆宝.深研课标减负提质——谈"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J].考试周刊,2022,(33):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