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 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 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 者:逯黛妮 (西安航天城第三小学,陕西 西安 710000)

 摘   要: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科,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极易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新课标背景下,我国的教育目标有所改变,新课标背景下的教育目标主要以素质教育为主,而素质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其中,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造成对其忽视的原因包括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劳动教育的资源应用能力较少等,为解决劳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较少的问题,与其他四育的融合引起了教师的注意,本文对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渗透
引言
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勤俭等良好品质,还能促进学生的集体意识、独立生活能力的发展,同时,通过劳动教育还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有效调节学生的大脑疲劳,但是,即使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其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语文学科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极易其他学科相融合,基于此,将劳动教育渗透进语文学科已成为语文教师的任务,并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也是一份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接下来本文对劳动教育在语文学科的渗透策略做出研究。
一、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一)把握趣味性文章,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多数情况下没办法对学习产生兴趣,以及直接开始的劳动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累的,从而学生缺乏相应的劳动教育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钻研教材,长出其中的劳动教育因素以及课文中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时,通过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只喜欢桂花而不喜欢其他花呢?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其实喜欢的是和母亲一起参加的劳动,里面蕴含的是对母亲的回忆以及喜爱之情,从而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和父母一起的劳动,若没有的话,也可以借机让学生回家切实与父母一起体验劳动,通过此篇课文的讲解,使得学生不那么抗拒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兴趣。
(二)把握书中人物,树立劳动榜样
人物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人物能够使得教师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道理得到基本把握,尤其是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通过对人物情感、行为的分析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劳动的不易,从而珍惜劳动、热爱劳动。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挑山工》,讲述的就是主人公在去泰山写生的路上遇见了挑山工的事,挑山工指的是在山上挑货物的人,文中通过对挑山工虽然挑着极重的货物却仍在不知不觉中走到行人前面,即便会有一时的落后,却仍能赶到前面的表述以及对挑山工“脸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等外貌描写,不仅将人物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还传递了及时背负重物,但是只要不停地走,也能走到终点并且在过程中,仍能不落后于人。通过对劳动人物的描写,表达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向榜样靠拢。
二、灵活应用课堂教学,渗透劳动教育意识
钻研把握课本是渗透劳动教育的前提,而课堂教学是渗透的关键所在,任何学科教学都不能脱离课堂独立存在,把握好课堂教育对于学科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极具可操行、可发挥性,灵活利用课堂能够有效促进劳动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创设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例如举办朗诵比赛、排练相关话剧、观看相关视频等,例如为了让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就可在课堂上举办“你身边的劳动榜样有哪些”这一主题活动,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劳动现象,树立劳动榜样,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向榜样学习,养成优秀的劳动品质,活动形式是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优秀人物,观察对象可以不局限于学校,可以使家乡、社会劳动工人等,然后将相关人物事迹写作文章教育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对优秀文章进行诵读表彰,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够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增加学生的生活积极性,明白劳动的意义,知道即使是不起眼的劳动,对社会的积极性也是极大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三、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劳动体验
劳动意识的培养是离不开实践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较少,大部分学生的课下时间都交给了作业或者培训机构,空闲时间较少,这也就到这学生对于学习之外的活动往往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开展相应的劳动时间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还能够作为课外的延伸加深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实践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将劳动技能作为课下实践让学生练习,比如在学习《剥豆》之后,学生对于剥豆有了一定的认知,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协同家长一起劳动,有了家长的共同配合,学生在实践之余也不觉得累,增加了学生的劳动兴趣,也促进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四、结束语
总之,生活中的劳动现象是极为常见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一个比较新的举措,但是在语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中有着天然优势,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劳动教育因素,设置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教育环节,有效实现劳动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1]宋敏.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1.
[2]周雪英.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21.
[3]谢玲.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