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范式探析
作 者:宋雪利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陕西 西安 710000)
大
中
小
教育发展的当下,思维是核心驱动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古至今,思维能力都是人成长发展的驱动力。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潜能和聪明才智的培养者。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思维型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思维型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思维型教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欧美兴起的教学运动,是将学生思考的过程融入在教学中,通过直接展示思维的技能以及对思维的技能进行转化及迁移,产生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开展思维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胡卫平教授提出:“思维型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结构、小组深度的合作探究、引发思考、应用迁移的过程,其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与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性的影响。
二、思维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在“双减”大背景下,笔者所在学校在2018年开始思维型教学研究,聚焦思维课堂,探索出了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五环”“六有”的教学范式,让课堂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思维的培养,助力学生形成终身受益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让课堂走向高效高质。
1.“五环”流程,让深度学习发生。
“五环”即课堂中以思维发展为主线,以思维工具为载体,构建的“激思、启思、展思、促思、拓思”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激思:情境引入,激发兴趣,激起思维;
启思: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启发思维;
展思:交流质疑,建构新知,展示思维;
促思:分层训练,运用迁移,促进思维;
拓思:总结全课,发散延伸,拓展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参与交流的同时,重在引导点拨,适时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阳光教育理念下“5S”“师退生进”的课堂教学范式。
2.“六有”要素,让核心素养落地。
学校以胡卫平教授的思维教学理论为依据,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总结形成了以“六有”为特征的思维型教学课堂。“六有”是指有思维工具的融入、有明显的认知冲突、有小组合作的探究、有赏识激励的评价、有深度思维的质疑、有学生导师的代授六个外显特征。这六大要素皆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紧密关系。
“五环”环环相扣,教师设计教学有章可循,课堂中结合“六有”要素,培养、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五环六有”的思维课堂范式,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全面提升学习效率,有效落实“减负提质”的目标。
三、“五环六有”课堂实践的应用
思维型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思考,数学课上要注重用“问题”作为切入点,将知识点转化为值得探究的数学问题,借助有效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潜能,课堂上聚焦的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载体应具有思维含量,兼具开放性和探究性。
下面以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这节课为例,结合思维型教学“五环”和“六有”要素,具体分析一下在思维型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
1.激思环节:通过猜字谜:“八字下面藏把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激发思维:看到分,你能想到什么?先让学生充分说,然后聚焦到分东西,引出分数,这一放一收,既发散了学生思维,又不脱离主题,行散神不散。再利用思维工具圆圈图,对核心词“分数”发散思维,设计问题一:在哪见到过分数?通过互动使学生感受到分数并不像整数那样在生活中很常见,顺理成章引出问题二:关于分数你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学生头脑风暴会提出很多关于分数想问的问题,带着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学生一起来探究《认识分数》。
2.启思环节:巧设月饼情境,在用数表示“小半个月饼”时学生答案不一致,提到了不同的小数,也有个别同学提到了不同的分数,学生不能确定谁对谁错,产生了认知冲突,这样一来就能顺理成章引出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大家都想一探究竟,学习、探究分数的积极性非常高。接下来以“半个月饼”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维,认识■并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通过动手涂不同图形的■,再次加深理解:不管是什么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份,涂出其中1份就是这个图形的■。
3.展思环节:小组合作折一折,涂一涂,动手创造新分数,创造的过程也是对分数意义理解的外向表现。通过交流展示、评价质疑,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这个过程不仅有思维活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4.促思环节:老师让出讲台让学生小导师代授,学生带领学生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分层训练,应用迁移,加深对分数的认识,促进学生思维。
5.拓思环节:鼓励学生尝试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然后展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
“六有”要素主要体现在:①有思维工具的融入:激思环节通过圆圈图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拓思环节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隐性思维显性化、显性思维高效化。②有明显的认知冲突:用数表示“小半个月饼”时学生认知平衡被打破,导致内心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态,产生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引出本节课学习分数的必要性。③有小组合作的探究:本节课以“创造一个新分数”开展小组合作,小组成员每个人都有为完成任务而作出贡献的机会,合作成果体现了每个人的贡献。④有赏识激励的评价:一是关注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二是关注知识掌握,培养学生自信心。赏识激励的评价应该贯穿课堂各环节。⑤有深度思维的质疑:学生质疑与否教师无法直接决定,所以课堂上教师只有通过鼓励、引导来营造氛围,学生才敢大胆去发现问题、去质疑,有质疑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的学生。⑥有学生导师的代授:课堂上老师让出话语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小导师代授开展分层训练。
思维是一切教育发生的源头,也是教育最终指向的目标。数学思维教学课堂范式的研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 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进行思维型教学研究的信心,为国家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卫平.为素养而教,我们需要思维型教学[R].思维智汇公众号,2020.
[2]胡卫平.思维型教学的六个基本环节该如何有效落实[R].思维智汇公众号,2019.
[3]朱阳金.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