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历程和未来展望
作 者:钮 倩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大
中
小
本文系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视域下的国家文化安全研究》(项目编号:M20JC050)研究成果 摘 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思考的重大命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创造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展望未来,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遵循,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深化两者结合,在制度层面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化层面自信自强,在价值层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契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优秀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同时也使得我国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是促进我国社会践行社会主义的重要动力,“两个结合”是我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宝贵经验。今后,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对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国情进行分析,这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融合,从而促使传统文化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获得持续传承的土壤与动力,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深度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学说和科学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继承全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产物,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深入阐述、强调了人民在立场探索过程中为自由解放而做出的努力,这也使得马克思主义与当前人民的奋斗目标、内心理想相契合。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了构建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社会的必要性,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平等、人人自由才能得到体现。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对于自由、平等、没有压迫感的社会塑造愿望强烈,在《公羊传》中,则有“于所闻之世……天下远近大小若一”的呼唤。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阐述了文化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尤为注重对“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无论是儒、道、法、阴阳、农、兵等,都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且各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成一派的思想学说。马克思、恩格斯还投入到了工人运动中,以工人社会的思想斗争及人民斗争为入手点,始终走在革命与创新的前沿,这也使得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在现实第一线接受考验与锤炼。而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结构中,对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民族意识的探究也非常深入,进而形成了相应的文化体系,这也使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高度成熟。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知识分子,使其真正认识到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使其意识到环境因素对这一关系的具体影响。尤其对于我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知识分子来说,其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最为明显,使他们具备了西方的发展眼光的同时,也具备东方的敏锐的洞察能力,实现了对东方古老智慧的深刻践行。当马克思主义一开始传进中国之后,则高度宣扬人的自由与解放对于人才社会中发展的必要性,而这正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脉络所指的方向,因此,不难看出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高度符合。并且,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主义理想型社会,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万物大同”理念相符,这也是中国社会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得到了进一步发掘,为我国社会主义开展与全面落实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唯物主义传统相契合
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演变,都有客观规律,这些规律须从一切社会现象总和分析研究出来,“不可知论”、神秘主义等都是错误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来说,唯物主义的理念先于西方,早在《道德经》中,道家先贤老子便阐述了“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庞大而精深,所涉及到的思想脉络纵横无涯,无论是先秦时期,还是我国近现代时期形成的唯物主义理念,都强调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强调了人的具体需求。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主义观念必须依托唯物主义理念才能持久,并且不断发挥自身影响力。而爱国情怀则是唯物主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社会中的独立个体形成相应的“自我”意识,始终以客观的态度面对自身所处境遇,这样也可以实现对今后发展方向的有效明确,更加有利于发挥法则的约束与促进作用。在我国近现代形成的唯物主义理论中,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社会的治乱直接决定于民众的经济生活状况。清代的魏源更加明确而简洁地总结出必须“行”然后才能获得“知”的命题,其哲学著作《默觚》中的论述掷地有声:“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上述思想家的唯物主义主张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想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辩证法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以恩格斯为例,其在对自然界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时,确定了更为宽泛的定义,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也阐述了人在进行精神活动时,最先展现出的是有种种关系互相交错的网络,没有任何东西是始终保持不变的,即,一切都在运动、改变。上述观点对设计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作家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念的进一步创新,使得其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预见性更强。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很多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都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了反复咀嚼,并且将其当作促进自身精神体系完善的重要养料,这也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与思想上体现出了高度的民族特性,这也使得其在面对西方列强时,始终并持着不屈不挠的民族主义理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变章法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运用的基本方向。水流千遭归大海,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观念与方向上存在共通之处,这也使得后续马克思主义正式在中国践行之后,受到了人民的广泛拥护。《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载,晋国大夫史墨言,“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精辟地论述世界万物和社会现象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论语》中有关教育的辩证思想尤为丰富,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些深刻揭示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箴言对历代士人都有深刻影响,让他们能够运用辩证思维去认识当世问题、提出治国良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双向奔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
中国人民共产党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其在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系列优秀品质,这也是支撑其发展至今的关键。对于我国的百年党史转变来说,可以将其看做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史,在历史转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深入践行,同时也实现了对当时社会发展中艰难曲折历程的全景展示。在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后,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展,尤其在当时革命激流的激荡中,使得共产主义思想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全员响应。在一开始,就有不少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中非常有必要,可以为我国社会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随着革命的不断发展,逐渐由城市向农村转变,这也迎来了我国近代史中有名的“土地改革”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早期雏形,并且其受众范围越来越广,但当时没有明确“中国特色”。我国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为了可以实现对当时国人民族自信及国家自行的有效激发,在文化探讨过程中,形成了初期的“中国化”意识,并且这一意识对中国的影响深远,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文化语境之下,我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强调了“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一理念提出之后,实现了对中国遗留文化的深入分析及探讨,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方法论。当时,这些论述对文化界及思想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尤其在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提供了相应的方法指导,同时,在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运用时,也对其实际社会价值进行了分析,并且赋予了新内涵。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实现了对“两个结合”必要性的充分阐述,这也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所涵盖的方面更广,体现出了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同时,也践行了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在当前中国文化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践行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突破。当前来看,我国已经全面实现了小康社会建设,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实践成果不言而喻。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出,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民众便体现出了对“小康社会”、“小康生活”等一系列愿景的热切盼望。1979年,邓小平在回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则体现出对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初步构想,并且对这一方向及目标进行了详细解释。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将“小康社会”在考核以目标明确载入了“三步走”战略中,这也使得其在短时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在小康社会构建方面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并且制定了更为具体、完善的小康社会构建方案,使得小康社会构建与落实正式进入执行阶段。而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体系中,则对“社会主义”进行隔离早期构想,主要是通过对抵抗是社会的描述与分析,形成了初步发展方向与社会意识。由于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因此文化脉络四通八达,在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时,需要借助相应的传统文化体系,这也树立起了人们高度的文化自信及自觉,有利于其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同时也使得国家这一概念更为深入人心。总体来看,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并没分裂的,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可以实现对文化体系的进一步塑造,同时也确定了更为丰富的文化传承路径,有利于提升我国民族文化自觉性,同时也使得民族文化的根基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制度与体系的不断完善,促使中国特色的脚步越来越坚定。目前来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角度正在不断加快,这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融入实现了对当前中国发展的飞跃化促进。具体来说,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践行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首先,坚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源,也是中国共产党事业开创的引路明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在重视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同时,也强调了文化自信对社会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强化文化自觉的方式可以实现对今后国家发展道路的有效明确,同时也实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发扬与传承,这样更加有利于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站稳脚跟。中华民族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自身的考验,同时也面临着外界环境带来的种种考验,这就需要始终坚定发展脉搏及基本走向,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强调在民族文化的指引之下,站稳脚跟,从而实现对价值理念及鲜明特色的有效创造,这也是促进我国社会整体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想要实现对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应该正视当下社会发展情况,明确我国的历史文化特色,以此为基本参照,这样才能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系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自身独特作用;其次,明确践行“两个结合”的必要性,并强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落实扎根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其对于一个国家及民族的意义重大,是民族传承的根。将马克思主义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之后,实现了对以往“科学社会主义”观念的有效践行,使得这一主张受到人们广泛欢迎。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念的融入,实现了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激发,使得其在当前社会中得以传承及体现。具体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与想成,主要来自于中国革命及相应的改革实践,同时也积累了中国近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兴衰更替经验,这也使得当前我国社会逐渐向新的“特色社会”迈进,实现了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有效创新。在具体宣传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应该明确“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基本理念,以此为关键入手点,从而实现对以往发展过程中多种问题的有效明确及深入分析,这也更加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扬。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当前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中,可以实现与中华传统的文化的结合,也实现了对当前社会发展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我国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图景展望
(一)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理,促进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力,在国家发展中体现出了重要指导意义,尤其对于当前的中国社会来说,其较为特殊,主要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在过去二十年中快速发展,一举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国,也正是如此,使得相关政策体制的完善程度没能跟上经济发展脚步,导致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依然有一些问题、漏洞没有被有效解决。因此,今后在践行马克思主义观念时,应该结合我国社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确定新的、阶段性的发展目标,这样才能更好的打造出自给自足的经济时代。近些年来,我国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遇到了诸多挑战,这也使得社会经济体系的完善性并不高,今后,应该尝试跨越时空思潮,实现对现代化指导思想的更新转化,这也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落实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坚实的现实基础,同时也与我国社会发展现状较为符合。通过以往的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运转发展中的践行,不仅体现出了对传统社会发展理念的有效革新,同时也使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等新思维得以观察落实。我国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语境中一直扮演着普遍性的文化角色,同时也集中反映了我国一直以来存在的封建地主阶级。随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体系的优化与取舍,去除了传统文化中相对糟粕的部分,并对文化属性及功能进行了创新,这也使得传统文化体系对当前社会依然有广泛影响。从我国尽调社会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剔除了传统的封闭化发展理念,这也使以往的僵化发展思路得到有效创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原理之后,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有效传承,使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同时也实现了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程度的有效提高。
(二)始终以现实为第基础,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践行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早在其正式引入中国之前,便开始通过多种翻译的方式在我国流传,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相对抽象的概念理论,这也使其流传范围及影响范围较为有限,大多数人没有体会到其思想内涵。直到今天,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时,依然会涉及到大量抽象性、理论性的谈论文章,想要在其中寻找出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相契合的理论与思想,难度较大。具体来说,想要实现对上述两者的有效融合,应该明确融合关键点,先找到二者的起点,这样才能使融合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同时也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性的生命,使其与我国社会的契合程度得以提高。在对二者的结合途径进行探索时,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旗帜鲜明的反对文化虚无主义。想要树立起当前社会的文化自信及文化自强意识,应该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可以看出,文化虚无主义会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文化传承受到阻碍,导致文化割裂的情况出现。今后,应该善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剑气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具有永恒意义的文化体系及发展脉络,更加有利于中国社会获得创新性发展空间。
其次,旗帜鲜明的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当前来看,文化复古主义的形成势必会对我国当前的传统文化精髓产生影响,从而使得传统文化脉络被打乱。对于文化复古主义者来说,其主张从以往的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当前社会运转与发展困境的终极解决策略,但这种观念与当前社会实际并不符合,这一观念的主张者还提倡通过意识形态、文化教育等方式来对我国以往的儒家体系文化脉络进行全面改造,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文化体系的建设与现代工业文明的有效结合,但其显然是不可行的。可以看出,复古文化主义如果大行其道,势必会对我国历史潮流整体走向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
最后,坚持“新”与“老”的有机融合。对于我国来说,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这也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属性丰富,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元素的深入发掘,借以实现对社会发展的有效指导,同时也实现了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具体来说,在体现“新思想”与“老文化”结合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制度层面。从制度层面来分析,通过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实现了对“特色主义”的有效突显,同时也使得“中国风格”更为明显,也构建了相应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为我国社会整体进步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制度层面的约束与控制是现阶段人类文明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从制度角度响应实际发展需求,才能实现对当前社会文明体系的有效完善;第二,文化层面。从文化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社会文化之间的契合程度较高,而我国当前的社会文化也是以历史文化为基础逐渐转变而来,因此想要实现对文化体系的有效构建与完善,应该结合我国具体社会关系及发展情况,这也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原理践行效果的关键。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体现出了“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一面,当整体来看,其所涉及到的方向依然较为单一,这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想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运行,不可能离开传统理念的指导,因此,今后我国社会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时,应该做到以现代理念为实践,以传统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实现“新”与“老”的有效结合,同时也使以往社会运转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属性得到突出体现;第三,价值层面。从价值层面分析,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可以实现对文化属性的有效丰富,同时也使得中华文化的结构丰富性、绵延性得到了体现。中国文化属于一种具有伦理道德性的文化体系,并且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对中华文化进行体现时,应该注意对其德育资源进行开发。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强调了“仁者爱人”,而在道家文化中则强调了“上善若水”,其都是与道德息息相关的文化属性体现,因此,在对其文化视野进行分析时,应该明确其中的重点环节,强调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相结合,这样才能促使人们形成自强厚德的人生观,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有效转变。可以看出,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道德资源的价值被有效开发,这也实现了传统道德资源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具体指导,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提供饿了重要动力。在目前的价值观念影响之下,传统的文化体系也开始焕发生命力,而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引进与落实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体现出这一主义的切实价值,则无法构建起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脉络关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之下,我国社会体制发展及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理念的有效个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其运行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高的契合程度,尤其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之下,想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殊途同归”,应该始终以社会性元素为根本参照前提,在挖掘马克思主义运行原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道德、育人元素进行发掘,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以往社会发展关键元素的有效更新。通过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融入德育元素,可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践行,这也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更为符合,更加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道德危机感及精神危机感等切实困境,这也是塑造现代社会的重要路径。今后,还应该对马克思主义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者进行有效衔接,从而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我国现代及传统文化体系的契合程度,这也可以使人们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重拾对传统文化体系的愿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相容性会进一步提高,从而结合二者的内在逻辑、历史发展进程等,对未来发展方向及模式进行展望,这也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契合程度,也强调了人与环境、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今后,还要充分发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的德育能力,从而实现对德育资源的有效发掘,这也可以化解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危机感,实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魅力的有效彰显。同时,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先进性及传统文化中内的精神命脉为关键点,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这也有利于优化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思想结构等,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践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毛泽东选集:第 2 卷[G].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 2 卷[G].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9-25.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7]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 人民日报,2022-05-29.
[8]习近平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