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

作 者:夏永华 (博罗县博罗中学,广东 博罗 516100)

 

 
摘   要:家国情怀是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之一,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祖国富强与发展的基本情感。高中历史课堂是在高中生群体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针对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重历史知识讲解、轻历史文化普及”、“重应试能力训练、轻历史素养培养”的问题,历史教师需要立足历史教材,通过历史情境的营造、探究活动的组织等手段来促进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家国情怀;历史课堂;渗透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职责也不再仅仅局限在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发展学生的高中升学考试能力,而是开始更加看重让学生通过历史事实、历史史料和历史人物传记等内容来对祖国的历史脉络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对中国从古至今历史发展所带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产生更加深切的感受,而这也是培育高中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实现窗口,而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历史教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立足高中历史教材,挖掘家国情怀教学资源
所谓“家国情怀”通常是具体的人在具体的事件或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主权的捍卫、对祖国统一的维护、对祖国发展的拥护以及逐渐升华和积淀下来的个人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主义精神[1]。这也就意味着,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必须立足高中历史教材,通过全面把握学生的具体学习规律、认知特征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活动的目标等,来提炼和升华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从而使学生在利用和分析这些家国情怀教学资源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成功的伟人或失败者的经历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所发挥的推进或阻碍作用,进而对树立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树立清晰的认知。
从实践层面来讲,若想对教材中的家国情怀素材进行充分挖掘和有机整合,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备课环节广泛收集和整理家国情怀教学资源,以中国近代史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孙中山先生为例,教师就可以利用历史教材,以孙中山先生为核心来设计思维导图,从政治(领导了辛亥革命,提出了“三民主义”,领导一批优秀的革命家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经济(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实业,改变闭关主义,实行开放主义)、文化(传承旧道德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部分,创造新道德,提倡培养具有知识和崇高人格的新式人才)、法治(民主共和思想、人民自治思想、直接政权思想、民主宪政五权分立思想)等不同维度来帮助学生们逐步丰满头脑中的孙中山形象,了解其对于社会进步与民族发展的重要贡献,从而受到家国情怀的思想与情感熏陶。
二、创设丰富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
首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再现历史背景。高中历史知识都是由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串联起来的,倘若能够对这些具象化的人、事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就会使得家国情怀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2]。而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来再现历史事件发生或人物生活的背景,就可以有效补充教材中有限的知识,使学生在与历史史实和人物相关的情境中对家国情怀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体会和认知。比如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三元里抗英”、“邓世昌、刘传铭”等人物与事件的图片或视频,通过这种强烈的视听刺激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振,进而有效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其次,层层递进设问,强化学生学习体验。高中阶段的课程往往节奏较快、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沿用平铺直叙的授课方式来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就很容易引起高中学生的反感,从而削弱教学成果。而基于对学生好奇心、探索欲的把握和利用来层层递进设置问题,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来思考、分析与探究,就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感同身受,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家国情怀教育。比如在《洋务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按照逻辑顺序设置以下环环相扣的问题:洋务运动的背景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有哪些人身上具备哪些值得肯定与学习的优良品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问题的设置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历史人物优秀品格的过程,是学生将这些闪光点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的过程,更是有效促进家国情怀教育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过程。
三、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认同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除了承载着塑造高中学生独立个性和高尚品德的德育职责外,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素养的教学任务,为此,在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历史碎片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使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家国情怀等形成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理解,进而激活学生内心深处对家国情怀的认同感、自豪感。
此外,教师还应当重视教学空间的向外延伸,除了高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还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或者根据学校安排和学生们的课程进度来分批次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文化资料室或图书室的文献资料整理工作等,这样一来,在有效延伸课堂教学范围的同时,也可以充分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强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体验和认同,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终身学习、持续学习、高效学习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
总之,高中历史课程是高中教育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高尚品德节操的重要途径,而家国情怀的培养及其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更集中体现了新课标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发展新时期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此,作为学生们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指导者,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承担自身的教育职责,通过深度挖掘家国情怀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实践等途径来强化学生们对家国情怀的思想认知,使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牛素娴.中学阶段历史课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和实施途径[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2,(04):76-77.
[2]盖文佳.信息化环境下视觉叙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交互型视觉叙事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6):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