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群文音乐创作中的传承与发展

群文音乐创作中的传承与发展

作 者:刘宁兴 (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文化艺术中心,湖南 衡阳 421300)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文化要素的重要记录,集中体现了不同民族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方式的紧密结合,因而也成为了人类个性和审美习惯的重要外化载体。随着当前社会文化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文艺作品的创作也越来越倾向于迎合现代人的精神生活需求,而将凝聚着人们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认知与情感的“非遗音乐”与群文音乐的创作有机融合,使传统文化能够在现代音乐的创作中得以传承、延续、发展与创新,将赋予群文音乐创作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持续性的发展动力,更将使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

关键词:群文音乐;传承;继承
引言
顾名思义,所谓“群文音乐创作”就是基于群众现实生活而开展的音乐创作,是一种源于群众、作用于群众的文化产物。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不断丰富的现代文化为群文音乐创作提供了灵感来源,但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应用于群文音乐创作所能呈现的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群众需求等特征,导致群文音乐始终千篇一律,缺乏生活性、内涵性和创新性。为此,就需要群文音乐创作者积极尝试实现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音乐)在群文音乐创作中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的方法。
一、立足地域特色,汲取创作灵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历史沿革,也就会在文化上打上本民族的专属烙印。因此,在群文音乐的创作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音乐”,以引起听众的情感共振,就需要创作者改变以往的创作理念,正确认识将区域特色文化融入音乐创作当中的现实意义,而后以此为基础来从现实生活和区域特色文化底蕴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充分发挥群文音乐作品的思想文化熏陶作用。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衡山影子戏为例,作为一种集音乐、绘画、雕刻、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衡山影子戏根植于乡村土壤,其唱腔、道白全部运用地方方言展开,无论是独一无二的四平腔、九腔十八法的音乐体系,还是一人包揽的锣鼓演奏,都带有浓浓的衡山影子戏风格,同时彰显了乡土农民的憨厚朴实。将蕴含其中的素材应用于群文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衡山影子戏的传承与弘扬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在群文音乐创作中得到创新发展,更能够赋予群文音乐作品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加多元的表现形式,从而为群文音乐作品积攒更多的群众基础,并在这个过程中使越来越多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
二、融入现代配器,创作民族旋律
通过调研发现,早在二十几年前,音乐创作中就已出现了现代配器手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旋律有机融合的创作手法,而在现代配器手法的作用下,民族音乐也实现了创新与发展。因此,在弘扬与传承非遗文化的创作背景下,群文音乐创作者就需要大胆地吸收管弦乐和流行音乐的现代配器手法,在民族乐队和管弦乐队中巧妙地融入合成器、电声乐队等音色的独特效果和打击乐器的节奏感。此外,在很多优秀的带有民族旋律的音乐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二胡、琵琶、唢呐等民族乐器,在为音乐注入强烈的民族属性和民族特性的同时,也为听众呈现出了一首首悦耳动听、奇特别致的音乐作品。将现代配器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或者将现代配器与传统民族乐器有机搭配,从风格上可以形成强烈对比,在创作出一种独特民族旋律的同时,还能够赋予音乐作品以超强的表现力和独特的中华韵味,并在通过这种独特方式来表达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对传统文化的敬佩的过程中,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三、贴近群众生活,提升审美价值
贴近群众现实生活经验是群文音乐创作的核心原则,而在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结合的基础之上来创作群文音乐,同样要遵循这一原则,以实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具体来讲,就是要从群众日常生活中捕捉素材,使音乐作品在保留中国传统音乐底蕴的同时,又能够反映群众的生活和心声,从而使所创作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显著提升。
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北山歌,就是衡山岳北地区人们长期生产与生活经验的集中反映,其音乐旋律高亢优美,演唱方式简约风趣,节奏形式有慢板、散板和快板,听上去给人一种轻松、愉悦、豪气、爽朗的感觉。在劳动的过程中,岳北人民通过对唱、一领众和、说唱结合等形式来演唱,即兴编词编唱,作品朗朗上口上口,无论是曲调,还是技巧,都有着高度的艺术性和审美意义。而在我国倡导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岳北山歌以其朴实无华的文化特点呈现在民族音乐舞台上,这无疑为现代群文音乐创作者提供了良好契机,这就要求创作者要将传统音乐文化、现代音乐元素以及群众现实生活融入到作品创作当中,使群众在聆听的过程中产生民族认同感。
结束语
总之,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文音乐是时代发展特征与内涵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新时期对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媒介。“非遗”作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合,其在群文音乐创作中的融会贯通为群文音乐创作注入了灵魂,同时也使人类精神文明的创新与发展获得了丰富的形式与内涵。与此同时,基于传统“非遗”元素的有机融合,以往限制群文音乐创作的诸多问题(如创新性不足、深层内涵缺乏等)也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从长远的角度来讲,无论是群众精神需求的满足,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亦或是群文音乐创作的创新,都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秦婷.衡山影子戏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传承[J].戏剧文学,2017,(05):117-121.
[2]陈乐洋."京音乐"守望者 ——智化寺京音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庆学访谈录[J].文化遗产,2022,(01):146-153,前插3-前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