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文学叙事与文学阐释浅析

文学叙事与文学阐释浅析

作 者:何丽君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125000)

[摘   要]文学是语言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文学家将语言文字作为表达工具,将内心情感、客观事实等形象化地转化为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文学作品。文学还具有外在的实用性价值和内在的精神性价值。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就是文学叙事与文学阐释,那么在本文中将就此方面作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文学叙事;文学阐释。

概括地说,文学是语言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文学家将语言文字作为表达工具,将内心情感、客观事实等形象化地转化为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文学作品。文学还具有外在的实用性价值和内在的精神性价值。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就是文学叙事与文学阐释,那么在本文中将就此方面作简要的论述。
一、文学叙事
(一)叙事学的基本概念
叙事学又称“叙述学”,是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从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简单地说,叙事学就是对一个或多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的叙述。1969年茨维坦·托多洛夫在其《〈十日谈〉语法》一书中首次提出“叙事学”这一术语,从那时算起,“叙事学”已经有了将近40年的发展历程。
(二)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叙事以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为内容。叙事文学一般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对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进行描述,叙事文学所具有的认识价值在于其既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又显示了此过程的意义。
叙事的话语内容具有虚构性。虚构性可以理解为内指性,即文学叙事以虚构的话语为主体,并与客观现实之间产生一定距离,例如名著《西游记》所呈现的艺术世界,就与史书的记载相符合。
(三)叙事学的一般研究范围
关于叙事学的研究范围的说法,据我所知有两种,一种认为叙事学研究以叙事的本质、形式与功能为对象,研究的重点在于叙事的普遍特征。而另一种认为叙事学研究的范围仅仅限于对叙事文学进行研究,叙事以语言为主,其着重点在于对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进行研究,具体包括语言句式、时间顺序等。总体来讲,研究范围可分为三种:第一,以被叙述的故事为重点研究对象,建构语法并探讨事件的逻辑、结构、功能等。第二,以叙述的语言为主,并对其进行描绘。第三,两者皆有。
(四)叙事学的发展历程
1.古典叙事学
古典叙事学的核心在于建构叙事语法,对叙事作品的内容、结构、规律等进行研究,并对同一框架内作品之间结构上的不同进行探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古典叙事学奠定了叙事语法和叙事诗学兴起的基础,并创造了一套用来描述文本的多样性的术语,使得“话语”和“故事”的区别更加明显。
第二,把叙事与交际形式结合,对叙事参与者的范围扩大。
第三,开始显现出叙事的代词、时间以及表现特征,使得新范畴不断产生和扩大。
2.新叙事学
由于后结构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冲击,经典叙事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研究者明显减少,使得经典叙事学逐步走向消亡。由此,新叙事学开始兴起,它倾向于研究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关系,着重于探讨具体叙事作品的意义、跨学科研究,并专注于对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其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第一,着重于探讨叙事作品的共同特征。不再只局限于作品本身、正常的文学现象、关注形式结构和共时叙事结构等,而是转向了对读者进行阐释的过程、离规约的文学现象、文学之外的叙事、历时叙事结构、关注形式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关联等。第二,着重阐释具体作品的寓意。其特点是叙叙事规约的有效性和事结构的稳定性得到承认,以古典叙事学的概念和模式对作品进行分析,并且注重于对读者的阐述和社会历史的描绘,注重于学科外研究,并从其他学术派别汲取经验教训,以此来扩展研究范畴。第三,重要研究领域包括语言转换、意识的形态、认知转向等。
总而言之,新叙事学实现了从小说叙事到普泛意义上的叙事、多样理论的综合和融会,以及体现了 不同世界观的聚集。
二、文学阐释
(一)阐释学基本概念
阐释学一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赫尔默斯的名字:Hermes。根据希腊神话的描述,信使赫尔默斯为奥林匹亚山与人间之间传信,由于神的语言与人的语言不同的原因,他将语言进行理解、转化之后,进而传达给人间,而这一过程正好体现了阐释学研究的过程。
(二)阐释学的发展
阐释学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前阐释学阶段、经典阐释学阶段、现代阐释学阶段三个阶段。
1.前阐释学发展阶段
古希腊到十九世纪初这一时期是前阐释学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没有明确的阐释学科,只有简单的阐释活动。阐释活动发迹于希腊时期人们对《荷马史诗》的阅读,具体形成是在对《圣经》的阐释。而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阐释的方法与规则都处在最初的阶段,没有系统的归纳和理论的支撑,尚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阐释学。
2.经典阐释学阶段
十九世纪时期,人们认识到不应该局限于只对《圣经》进行阐释的,而应该广泛普及,对所有文本进行阐释。由此,《圣经》已经与其他语言文本地位相当,而不具有超然的地位。此后,阐释学成为了一门具有特别意义的学科。它以阿斯特和施莱尔马赫为代表人物,对所有文本进行阐释,旨在理解文本意义,以语法阐释和心理阐释为手段,强调了阐释的客观存在性和辨物论证性等特征。
3.现代阐释学阶段
二十世纪,阐释学从对文本的阐释转向到对人类历史哲学的阐释。其代表人物狄尔泰是现代阐释学开创者,与经典阐释学最大的不同是,他认为阐释学应该注重于历史,而不单单是停留在语言文本上。现代阐释学的特点是:深刻地揭示了理解的历史性与相对性,有力的反驳了传统阐释学对非历史主义倾向性,大大提高了人们自我反思的水平。但是也有其弊端所在,它在强调人的同时,将现实世界所遗忘;在揭示理解的历史性的同时,也为历史虚无主义留下了发展空间。
总结
我国文学历史悠久,在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都独具匠心,各民族文学的审美理想、思想文化传统、理论批判体系等构成了特有的中国式文学。纵观我国文学历史,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都是硕果累累,先有唐宋诗词、四大名著等古典文学,后有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现代文学,这些佳作在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文学艺术冲击的同时,也为文学写作技法提供了经典实例,我们要以历史为鉴,深刻体会文学叙事与阐释的要点与魅力所在,大力弘扬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1]米克·巴尔《叙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周裕锴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5]《海德格尔的自然阐释学思想浅论》 《哲学研究》2003年第04期.
[6]王峰《西方阐释学美学局限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7]洪汉鼎 《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人民出版社 2001.
[8]李清良 《中国阐释学》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何丽君,(1966年10月),女,汉,辽宁省葫芦岛市人,就职单位:葫芦岛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研究方向:中职学校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