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作 者:王文英 (临海市巾山教育集团,浙江 临海 317000)

 摘   要:在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的过程中,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思考教学内容的设计方式。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叶生根,便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语文知识的获取中,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兴趣;能力;方法;学习
前言
核心素养的培养,重在促进学生获取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意识的形成。通过核心素养概念的分析,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更有吸引力的语文课堂。使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拓展个人文化见识,提升文化素养。
一、利用游戏活动,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其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像解说员一样给学生讲解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和古诗,课堂学习氛围较为枯燥、无趣。转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需要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的落实,营造灵动的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收获语文知识,考查个人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像在学习《山行》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利用朗读相关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在之前的课堂中,教师会通过领读,让学生跟读的方式,促进学生了解每一个字的正确读音,了解古诗的正确读法。但这样不需要动脑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小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游戏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古诗朗读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机制的刺激下,自主探究正确的古诗朗读方式。利用字典去查询不认识的字词,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找到正确的朗读情感基调。教师需要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准备时间,促进学生解决古诗朗诵的问题,并进行高效的自主练习。之后,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让学生们到讲台前给大家朗诵诗文。学生朗诵诗文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要作为听众和评委认真聆听,给出成绩。教师要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维持活动纪律,统计学生所给出的成绩,最终决出古诗文朗读活动的冠军、亚军和季军。设置具有吸引力的奖励,让游戏动力更加充足,让小学生对下一次语文课堂中的游戏活动充满期待。
二、突出主体地位,落实生本教育理念
培养核心素养,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在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翁。发挥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融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像在讲解《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一张摇摇欲坠的老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看到的事物进行交流。用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表达个人看法的方式,融入到课堂中来。在导入环开启思维,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做好准备。当学生结合图片中摇摇欲坠的老屋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即“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预测。给学生三五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课文,发现课文与题目之间的关系,再次开展师生互动。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热情和个性化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与自己的同伴一起,解决生字生词问题。并要求学生用5分钟时间高效学习,之后,教师要通过抽查的方式了解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完成了基础知识学习任务和阅读学习任务后,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回顾故事,再次朗读。给学生足够的信任,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阅读有关于老屋的故事。他们可以独自朗读,也可以和同桌分工朗读,从重温阅读文章的活动中感受到老屋美好的精神品质。
三、打造翻转课堂,培养语文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有积极作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和课中问题的解决。翻转课堂,便是要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预习的方式,对学习内容有一定了解。解决个人可以解决的问题,具备个性化的预习收获。以预习为前提,带着成果与问题共同参与到课堂中。使语文课堂成为分享学习成果和提出学习质疑,解决学习问题的地方,有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积极化,更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
像在讲解《荷花》这一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这样的教学资源,在课前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基础知识目标,促进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预习,整理好基础知识,完成字音、字形、字义的自查、自学任务。通过课前自主阅读,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个人情感。《荷花》是写景抒情的文章,描述着作者在公园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而浮想联翩的画面,传递着荷花之美和自然之美。教师鼓励学生在微课的引导下,解决语文学习问题,同时提出个人质疑,在课本上以不同的标志标出不懂之处,记录个人收获。像有的学生会提出“花瓣儿、花骨朵儿这样的词要怎么读?”这样的朗读、发音问题,有的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荷花是花中的君子?”这样文化类的问题,还有小学生会提出“荷花挨挨挤挤的场景是什么样的?”这类生活化的问题。在课堂中,当一位同学提出问题时,其他同学都可以作为解惑者参与课堂讨论,促进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其思维能力发展的阵地。若有问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教师则要及时发挥教学引导者作用,给予学生点拨,提高学生的课堂讨论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语文基础,对学生其他学科学习和今后个人发展都有直接影响。关注学生核心品质的形成,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夯实学科基础。关注学习心理的发展,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打造优质语文课堂,才能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仁基. 核心素养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J]. 学周刊,2022,17(17):157-159. 
[2]黄细妹.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实践探讨[J]. 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7):12-13.
[3]龚永峰.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 学周刊,2022,14(14):65-67. 
[4]姚培顺.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2(1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