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活动的指导策略

浅谈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活动的指导策略

作 者:吴 希 唐 云 (崇州市绿色实验幼儿园,四川 崇州 611230)

 摘   要: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可以看出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是:探究、解决问题、尝试发现。探究式科学学习的价值追求是:激发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在科学探究活动下的项目活动在幼儿园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园开展科学活动采用了为幼儿设置环境的创设的适宜化、教师专业的发展的专业化、活动项目主题的游戏化、材料的在地化等支持策略,让幼儿获得分享合作的快乐与创造的成就;提高幼儿基本能力和更为和深入学习培养幼儿向真实生活迁移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

关键词: 探究式科学活动;支持性策略;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作用
正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园地处农村,户外场地开阔,孩子们常常在趴在草从中看蚂蚁、看蘑菇;在幼儿园中找石块、树枝搭建小灶玩娃娃家......通过在户外活动中的玩,自然的成长,自然地获得各方面的发展。探究式科学教育(Inquiry-oriented Science Teaching)是目前全球科学教学中被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主流的科学教学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深入的开展了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   
一、厘清探究式活动的意义,激发幼儿对探究式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理论,在这个时期的幼儿(3-6岁)正处于探索和检验各种环境限制的时期,如果老师能够鼓励该阶段幼儿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让他们主动探索环境和自然界,那么幼儿可以发展出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继续健康发展。相反,若幼儿为了主动积极探索环境而表现出来的自主行为和想象力受到打击而非鼓励,那幼儿的自主性会受损,并在以后产生自主行为时总伴随着内疚感。简而言之,如果幼儿在该阶段体验过被鼓励自主性的发展,就会形成“目的”这一美德。埃里克森把“目的”解释为:“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因此可见激发学习中的自主性是这一阶段幼儿发展的关键点。探究式科学教育对该阶段幼儿教育的一个明显优点是能够充分激发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好奇是该阶段幼儿的天性特征,他们总是会问出各种问题,并被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探究式科学教育鼓励并提倡幼儿的这部分天性,并且引导他们自主的进行观察,发现、猜测和验证。从而让幼儿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探究式学习让幼儿对学习的内容有具体的直接经验,并且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构建中,进而有效形成科学观念并理解科学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探究式科学教学并不是毫无指导的随从幼儿天性混乱的探索,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反而更需要教师在深入理解了什么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上来设计课程,从而在教学情境中能促进幼儿动作神经活动,语言能力,想象力和人格中自主性的发展。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自主探究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基本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分为自发探究和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活动有别于自发探究活动。幼儿的自发探究活动是幼儿和世界的直接的相互作用,是自发的,无目地性的过程。
“兴趣是活动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来源都要源于幼儿的兴趣。通过我们近一段时间的通过分年纪对幼儿的观察、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们充分的将我园的户外自然环境进行了整合,并且深入挖掘我园现有的自然资源。按照幼儿的兴趣特点我们分成了:游戏区和学习区。通过项目让幼儿对一个题目或是探究对象的一次深入的研究,在这个科学活动中我们将STEM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中,让幼儿通过班级或是相助的通力合作,以 “解决核心问题”为目标,在完成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幼儿探索欲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的让幼儿在获经验的系统化和结构的迁移化,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探究式科学教育中教师的支持性策略。
(一)环境的创设的适宜化。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具有情景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强调将知识还原与丰富的生活,来源与幼儿的生活,结合生活中有趣,挑战的问题,通过幼儿的探究来完成。
我园创设出了十处户外科学区域,但是这些区域还不够完善和适宜,因为孩子的探究兴趣在不断变化,环境也应该随之改变,因此我们将重新规划“科学迷宫”、“秘密花园”,根据孩子需要,打造成“虫虫世界”和“生活科探等”区域,一则增加环境的吸引力,在环境中生成新的课程。另一方面我们又将户外探究区域更进一步让区域与区域之间更具有联系性,探索性和整合性。
(二)拓展幼儿视野,让教师专业的发展的更专业化.
在2016年中国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具备重视信息安全、遵守信息社会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素养。看见在国家层面已将探索、探究科学活动专门的提出来,学前教育也逐渐的重视起来,在我园的科学领域的培训中我们从不同层面给予教师不同的培训,我们强调在对教师的培训并不是培养成专门的专职教师,而是建议教师结合自身在某领域的特长和优势;科学的素养通过游戏的方式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幼儿一日的生活和游戏中。
(三)探究活动主题的游戏化
在开展项目活动时,我们的活动都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这样的话在探索的空间中幼儿会更加的主动和乐意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来源于孩子们在生活中一个关于垒高的探索活动,本来是非常枯燥的,后来通过孩子们创设的《打野战》的项目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游戏化的形式将有关“怎样让石头垒的高?”“防御工事怎样建设”等等探索主题在孩子的游戏探索中不仅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更让幼儿通过与同伴之间的协作更加的深入的去探究这个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更深入的迁移了经验,让幼儿科学的素养进一步的得到提高。
(四)材料的在地化
我园在探究自然资源的环境中,在开展探究活动时我们提倡的更多的是材料的在地化,就是说我们的材料是尽可能的是来源与幼儿生活、游戏,随手可取的材料。这样即和孩子生活相关,又容易找到并廉价。这样幼儿活动起来就更加的熟悉,探索的效果也就越好。例如在我们种植区《藤蔓搭架》活动当幼儿发现自己种植的植物长了很长的藤蔓时,突然发现觉得应该给撘个架帮助其生长。那么孩子们利用的操作材料就是幼儿是生活在我们的筷子、木棍、树枝、竹竿、布条、绳子…..在这些在地化的材料中孩子们快乐的学习。
三、以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为手段促进幼儿自主探究能力发展的方法。
(一)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增强探究欲望。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核心思想中强调了幼儿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重要性。因此可以看出在活动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来,按照自身的需求获得相关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组织活动时利用多种形式。如:小戏法、故事、视频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例如大班科学自主探究活动中的《有趣的电宝宝》活动导入部分教师就利用了小朋友们都喜欢的一个模式—小魔术,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兴趣;再如《淀粉的秘密》教师就用了一个情景剧《给解放军送信》让幼儿从无字的一封信到有字,这样也完全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好问的特点,为活动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科学探究的品质,勇于实践。
《指南》中提到:要积极引导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在孩子们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都会发现和遇到很多的奇奇怪怪的问题。不断的在他们的心中浮现出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例如:“老师,为什么我的塑料的瓶子不会沉,而轩轩的会沉呢?”“为什么这个植物会从黑瓶旁边长出来呢?”“为什么我垒起来的石块会倒了?他的石头比我的多,垒的比我高,可是怎们没倒呢?......当孩子们问的时候在此时我们应该给予幼儿及时的回应和鼓励,鼓励积极在探索中寻求答案,从而培养他们爱问、爱思考、乐创造、锲而不舍的学习品质。
(三)采取多种形式,让材料与幼儿互动,获得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场合,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通过游戏、集体、小组、个别化等形式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经验,那么必须让幼儿与材料互动,从而获得自身的经验。所以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适宜的方法来开展活动。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对探究式科学教育深入的认识,掌握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特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支持幼儿的各种探究行为,这样才能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更加体现科学学习的价值追求,才能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姚伟、关永春.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引导幼儿探究性学习[J].现代教学科学,2002
[2]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