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关于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关于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作 者:赵红英 (威海市文登区财政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山东 威海 2644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威海市文登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的部署要求,规范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乡村振兴领域,探索形成了资本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一、发展现状
文登区大规模社会资本下乡始于2014年。当时,受苹果产业前景的吸引,以汇润、德丰等为代表的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农业领域,掀起了投资高潮。2015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引导资本围绕产业、文化、生态等领域创新模式,趟出了一条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的“文登路径”。
一是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把推动产业发展作为资本下乡首要任务,围绕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集群规模和层次。例如,围绕发展西洋参产业链条,整合区内区外资本,打造3000亩标准化种质育苗基地,年可提供种苗上亿株。加工环节引进了天士力等30多家外地精深加工企业,与同仁堂等建立供货关系,年烘干加工能力5000吨,加工转化率80%以上。销售环节建设交易中心,2020年交易额达到2.3亿元,品牌价值达116.43亿元,成为中国“西洋参之都”、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二是发展农文旅融合提升产业融合效应。发挥我区苹果、樱桃等优质农业资源优势,与特色旅游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充分融合,打造历史文化鉴赏、农业观光、民俗体验等新业态。例如,大水泊镇探索推行“创意文旅+首席专家”新模式,以首席专家为媒介,挖掘民俗文化,注入艺术元素,让老村庄焕发新活力。清华大学博士李久太,筹资4亿元建设了威海设计谷项目,吸引周边33名设计人才,流转改造初家村房屋33栋,打造各具特色的设计师工作室,建起了“设计村”“漫画村”“围棋村”等20多个人才振兴样板村。
三是聚焦农业生产短板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下大气力解决农业生产的短板和难点,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例如,葛家镇聚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秸秆处理方面,引进建设了总投资4.3亿元的光大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年处理废弃秸秆30万吨,替代标准煤9.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2万吨,并满足周边2万户群众的供暖用汽需求,目前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在垃圾处理方面,引导上海环境集团投资5.8亿元,采用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建设市域一体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年可焚烧垃圾38万吨,发电1.3亿度,全区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收集处理率达到100%。
四是围绕城乡融合搭建综合运营平台。区属国有企业与新农创集团合作成立城乡融合发展集团,作为文登区乡村振兴领域投资运营的总平台,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土地发展管理、产业投建运管、文旅运营管理、城乡能源管理、资本金融上市六大领域,开展资本运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启动了昆嵛山春分小镇、“莲花城”田园综合体、现代智慧农业循环产业光伏示范园、新农创奥特莱斯4个项目建设,总投资达28亿元。目前,总投资2.6亿元的昆嵛山春分小镇和5.4亿元的“莲花城”田园综合体项目列入国家财政部重大项目库,成为全市仅有2个农业类入库项目,已获得国开行、中信银行6亿元信贷授权。
截至2021年9月底,全区社会资本下乡成立规模以上农业企业有45家,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6家(含省级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84家,家庭农场519家,股份经济合作社666家,种植大户288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总数2757家,涵盖农作物种植、畜禽海产品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农资商品供销、行业服务等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群体。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来看,1200多家农民合作社中,国家级示范社7家,省级社8家,作用发挥不到位。主体自身层面,市场开拓能力弱,外贸出口少,对市场反应迟缓,信息共享水平低。调研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一是对要素的撬动不充分。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土地方面,在2018年划定了2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后,目前非农建设用地资源紧缺,制约了深加工、电商直播、休闲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资源方面,目前农村大量闲置宅基地没有盘活,土地紧张和资源低效利用的问题同时存在,制约了民宿等新业态发展。
二是产业转型缺乏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对农业的认识理解不深。下乡后,由于企业缺乏亟需的农业技术人才与农业实用人才,掌握的农业核心技术不足,导致容易出现园区建设完成后技术人员不足、管理水平上不去的问题。
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虽然我区每年都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但距离真正的“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些已建成的基础设施项目,由于后期管护机制不完善,灌溉设备没有完全发挥好作用。梯田流转后,需要大规模的土地整理,梯改坡工程配套高位水池、大口井等设施,耗资巨大,增加了社会资本投资成本。
三、对策建议
为全面提升我区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层次水平,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深化农村改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办法, 新增耕地和建设用地, 优先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破解融资难题。发挥鲁担惠农贷的优势,扩大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 特别是设施农用地、大棚养殖圈舍等生产设施以及活体动物、果园苗木等生物资产抵押贷款,缓解企业资金流压力。
二是强化智力支撑,提升从业队伍素质。推进社会资本下乡,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加强人才职业教育。以种植大户、农业经理人等为重点,在全区培养具有中高等学历的骨干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支持农技人员在职研修,优化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技能。开展农业科技人员知识培训,举办“农科讲堂”,鼓励农科毕业生到基层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发挥首席专家经验。以首席专家为依托,吸引更多的涉农专业技术人才,扩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三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上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整合我区高标准农田等田间工程资源,建设“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的亩均产出效益。结合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物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补齐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来我区投资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