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职业技能竞赛选手训练机制的研究——以高职院校增材制造竞赛选手训练为例
作 者:刘 雯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大
中
小
研究项目:2021 年四川省职业技能竞赛研究一般课题“基于增材制造赛项的职业技能竞赛选手训练方案的研究”(课题编号:SRJY2021B012,主持人:刘雯)
摘 要:通过调研分析四川省职业院校在增材制造职业技能竞赛选手在训练方式、专业技能、教练团队、实训基地、训练保障等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高职院校在增材制造赛项专业人才培养、梯队建设、教练团队等方面的有效经验,探讨改善增材制造职业技能竞赛选手训练机制的策略与方向。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选手训练机制;增材制造
一、引言
纵观世界技能大赛奖牌榜(2001至2019年),中国代表团共计获得奖牌数85枚,其中31金、29银、20铜,位居奖牌榜第三,中国职业技能竞赛选手优异的成绩充分体现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于2020年12月在广州举办,各竞赛项目前5名获奖选手,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国家和各级政府积极支持各级别竞赛,面向广大青年营造“尊重人才,崇尚技能”的竞赛氛围,推动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面向“中国制造2025”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技术是采用材料逐渐累加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减材”加工技术,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造方法。近二十年来,AM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因此“增材制造”赛项是46届世界技能大赛新增赛项,比赛中对选手的技能考核要求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优化设计、工装夹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SLM/FDM/DLP制造能力、逆向工程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考核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保准高,要求选手熟悉至少3种CAD/CAM应用软件,3类设备操作,以及综合运用软、硬件完成赛项任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熟练。
为适应“新赛项、新工种”的职业技能竞赛发展,四川省职业技能竞赛研究中心陆续从2021年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赛项开展工作,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也借此契机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推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进行职业技能竞赛选手培训机制和方案的研究与应用,希望通过2至3年的努力,可以在新赛道上取得成果。
二、四川省高职院校在传统竞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竞赛选手培训周期较短,培训方案不完善
调研发现,省内超过80%的院校选手通常是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并没有通过增材制造专业的技能体系化培养,通常是赛前3至6个月的短期培训就走向省级竞赛现场。调研又发现有超60%的单位是没有完善的培训方案,在实际备赛环节中,训练模块的推进、训练进度的掌握、训练难度的设计,训练逻辑的掌握都是模糊的,这就造成选手训练比赛成绩不理想,难以突破。因此,在没有系统的学习增材制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的情况下,短期的突击训练,造成了选手在培训期内获得各项技能与竞赛要求不匹配。
(二)教练团队专业技能指导能力缺失,团队成员构成不健全
教练团队的规模上从调研来看,超过省内70%的单位的教练团队规模在3人以内,超过3人的教练团队只占不到20%。教练的身份主要是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其中是“双师型”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所占比例不足50%,面对“增材制造”这类新型赛项,考核内容具有综合性、前沿性,专业教练的技能水平是否满足竞赛的指导需求是值得怀疑的,专业教练的能力上限决定了选手竞赛的成绩上限。
除此之外,所有参与调研院校的教练团队中未出现体能教练和心理教练,在职业技能竞赛选手的培训过程中忽略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关注,缺少体能教练系统的训练和指导,选手难以在长时间的比赛中保持体力充沛、头脑清醒;缺少心理教师的辅导,选手无法从容应对比赛中出现的突发问题,难以实现从“训练型选手”到“比赛型选手”的转换。教练团队构成方面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选手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校企合作不充分,竞赛实训基地建设有待提升
调研发现,省内有接近90%的院校在开展“增材制造”选手培训的过程中缺乏来自企业的支持。部分教师反馈的原因有,一是四川省缺失增材制造技术相关设备研发的企业,无合作对象;二是校企双方都缺少相关制度保障,缺乏合作的动力。同时,由于设备价值高,使用成本高,大多数院校缺少金属增材制造设备,校内的增材制造实训条件不能满足竞赛选手的培训需求。
三、建立面向“增材制造”世赛要求的选手训练机制
技能竞赛成绩的较量与其说是选手之间的比拼,不如说是院校间人才培养质量的较量。面向“增材制造”世赛要求的选手训练机制,首先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竞赛选手的专业技能培养通道(如图1所示),推进职业院校培养与企业培训共同发展,构建立体化的职业竞赛培训教育体系。
图1 面向“增材制造”竞赛的选手训练机制
第一阶段:培养专业基础,形成技能竞赛和职业生涯的认知
这个阶段主要是扎实专业基础,让备赛选手的对技能竞赛产生兴趣。对已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实训课程﹐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在初步认知专业的基础上,对CAD应用技术、3D打印、三维数字化采集等操作有实质性的体验。备赛选手通过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树立热爱本专业、向往参与各级竞赛、并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技能工作者。指导教师和历届获奖选手对新生的宣讲、动员也很重要﹐对于积极向往参与竞赛的学生集中起来加入社团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分阶段、分批次理实一体化开展专项辅导。
第二阶段:强化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架构专业技能认知体系
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校内、外关于增材制造方向专业的学习、实训,让备赛选手建立专业技能认知体系,拓宽备赛选手专业知识面的广度,明确增材制造赛项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需要熟练操作的仪器设备,及竞赛考核必备的综合素养。备赛选手通过课堂教学、企业实训、社团活动、自主学习、备赛集训等方式,强化专业核心知识和专项技能操作训练,初步具备参与省级竞赛的能力,可以积极参与竞赛,争取国赛名额。
增材制造赛项重点考察选手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综合运用能力﹐其中专业核心知识包括:《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机械加工工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CAD/CAM应用技术》、《增材制造技术》、《逆向设计及检测技术》、《基于增材思维的创成式设计》、《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3D打印》等课程的掌握要求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专项技能水平如:钳工、加工中心、增材设备操作、三维数据采集等方面,需要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第三阶段:技能竞赛综合能力提升,国赛验证校内集训效果
这个阶段主要针对增材制造国赛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专项训练,教练和选手需要对历届技能竞赛的样题、真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归纳各级赛事的特点、考核点、知识点、技能点、突破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集训。让备赛选手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形成相互交融、相互联结的网络,专业技能达到真正意义上地理解、掌握、运用。在国赛集训过程中既要有专项的侧重,也要有全真的模拟考核。教练团队要积极建立备赛选手的职业素养体系,增材制造赛项将职业素养作为第一位的考核内容,如专业操作规范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设备使用安全意识、现场问题分析与处理能力、时间管理与规划等。
在备赛集训过程中,需要与相关企业深度对接,特别是发掘企业一线岗位的技能要求,与训练模块进行结合。同时,学院的竞赛主管部门要给选手创造机会走出校园,积极参加各类、各级交流对抗赛,通过热身比赛在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心理素质、体能需求等方面有良好的赛感。
第四阶段:校企深入联合培养,冲击世赛集训选拔赛
能进入这一阶段的选手,通常在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综合素养已经具备较高水准,如果继续在职业院校进行集训,通常很难提高竞技水平。需要选派备赛选手和教练深入到国内集训基地,知名企业、院校,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地区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和对抗比赛。通过“针对性训练”、“障碍性训练”、“适应性训练”、“国际交流训练”和“心理与体能训练”等措施,以“高于竞赛标准、高于竞赛评测标准、高于竞赛体能强度”的集训宗旨,达到冲刺世赛集训选拔的要求。
四、展望
目前全国各高职院校都十分注重职业技能竞赛,如何能找准赛道、突破重围、获得佳绩,就必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在人才梯队、培训体系、选拔机制、不断探索实践
(一)建立选手梯队
建立一支选手梯队,把备赛选手分为参赛选手和种子选手,参赛选手全力准备本届比赛,而种子选手作为下一届的参赛选手进行培训,让参加过比赛的老队员传授经验给后来者,形成一支“老中青”的队伍结构,具有良好的“传帮带”效果。
(二)完善培训体系
技能大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健全相关制度,为备赛团队提供充分的保障。一是建立全员参与制度。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初衷,把比赛需求融入教学计划中,让每位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竞赛的魅力。二是健全竞赛管理与奖励制度。可以制定诸如《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职业技能竞赛奖励办法》、《学分奖励与置换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统一思想认识,规范运行程序,强化工作措施,提高师生参与技竞赛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三是完善保障体系,成立技能大赛培训团队,实行目标责任制,分管领导牵头来帮助指导团队成员工作协调和解决有助于提升培训效果的事务,打通培训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
(三)优化选拔机制
优化选拔机制一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选拔出合适的选手,二是有助于选手更加清晰认识自身不足,在后期努力找准方向。当前增材制造赛项比赛,对选手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取得好成绩的选手一定是在完善的培训大纲指导下刻苦练出来的,在科学的选拔机制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在同类型技能竞赛中逐步磨练出来的。
(四)强化教练团队
持续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专家进入教练团队,优化教练团队成员构成,夯实教练团队综合指导能力。一是深入“现代学徒制”的建设,备赛选手通过校内教练团队的阶段性培训,也要进入企业,参与真实岗位的工作实习,让企业专家从岗位需求的角度更加全面的指导选手技能。二是建立企业导师流动制度,让企业专家在不影响企业的生产的情况下,能够较为方便的定期或不定期到院校内进行工作,与教练组团队共同探讨选手培训方案的定制和修改,提升对增材制造赛项的专业认识。三是建立校内教练团队提升计划,校内教练成员需要到企业去顶岗学习,增加实践经验,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
(五)加强训练基地建设
由于四川省内各院校开展增材制造专业建设晚、人才培训时间短,基础设备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增材制造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无一落户四川。一方面可以充分借鉴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等世界技能大赛增材制造项目备赛集训基地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将省内相关院校、企事业单位组建区域“增材制造训练联盟”来共建、共享训练资源,发挥资源应用最优化;还可以建立区域性技能公共实训基地,由政府牵头,建立省级、市级“增材制造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
五、结语
展开对高职院校增材制造职业技能选手训练机制的研究,是促进高职院校对增材制造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探索创新、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尝试。目前训练机制已在2021级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初步的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内容会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全院乃至上级管理部门监督评价、共同建设,实现更好的竞赛成绩。
参考文献
[1]刘东菊、王晓辉.世界技能大赛对技能竞赛强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比较研究》,2014,(13):77-83
[2]薄向东.新形势下装备制造业技能大赛人才梯队建设探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2):60-62
[3]赵春禧、邱 霞.对接赛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9,(9):148-150
[4]钟小清. 世赛、国赛选手靶向性培训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0,(18):184-187
[5]陈涛.中职技工院校建立模具“世赛班”技能竞赛训练机制的分析[J]《模具制造》,2017,(8):90-92
作者简介
刘雯(1984-),女,硕士研究生,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技术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