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部提出体育教育应本着“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来进行,传统的“应试”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应该发挥其应有的重要的教育作用,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更应该加以重视。本文就目前存在的制约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几点意见,希望能够对中职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制约;教学改革。
一、制约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因素
1、思想、理念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没有升学压力。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体育课学好学坏基本上不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使得一些学校上到领导、老师,下到学生本人甚至有些学生家长,从思想上不重视体育课的教学,认为体育课的好坏不会影响到学校的生源、学生的就业,更不会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学生的未来,无关紧要;改革只不过是开开会、搞几次教学活动、走走过场应付了事,变成了一种只存在于理论上的空谈而已。
2、教学内容
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都偏向基础化、大众化、简单化,缺乏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尤为突出。主要教学内容有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基础体操等常规项目,有些传统教学项目也逐渐消失。
3、教学手段
体育课有其固有的特性,与其它课程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比例分配原则不能改变,不然就会背离体育教学的宗旨,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这一点同样重要。但是,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灌入式”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单一的采用“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方法应付教学,教学方法死板、单调,太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课堂氛围沉闷无趣,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教学改革根基薄弱。
4、教学投入
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都重视对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效益专业的投入,忽视了对基础课程的关注和培养。体育教师没有参加培训、交流的学习机会,知识、观念陈旧,改革只能“闭门造车”。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对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很多项目的教学因为缺乏场地、器材而无法开展,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情况尤为突出,基本上所有的体育课都在篮球场上进行,三四十个学生只有一两个篮球可用,乒乓球课只有一个乒乓球台、几只乒乓球拍可用,有的学生甚至连器材都碰不到,更别提什么掌握动作要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了,没有硬件条件做支撑,再好的改革方案,也是空谈。
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统一思想、创新理念
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关注度的增加与扶持力度的加大,各中职学校应该牢牢把握住这次契机,转变思想,认识到体育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认识到体育教育对于做人教育的重要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理念,摒弃过去落后的以实现短期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概念,为体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在思想上奠定基础。
2、丰富内容、适应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生未来工作的特点,开展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课程,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可以不同,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为将来学生的就业打好基础。另外,改革不意味着完全摒弃过去,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例如适合北方的冰上课,就应该克服困难延续下来,这项运动不但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大的教育价值在于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下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这恰恰是现在很多学生所缺失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基本素质,对于改善学生参加工作以后没有恒心、不能吃苦、意志品质薄弱的现状有很大的帮助。
3、形式新颖、方法得当
思想统一,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有相应的创新和改变,否则前面工作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因此,创新教学手段势在必行。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学生专业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学。例如可以以比赛的形式开始,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竞争意识;可以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讲解,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理解;也可以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灌输学生快乐体育的思想,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学生乐于接受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下进行教学。另外,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于一名体育教师来说也十分的重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还要不断的思考和创新教学手段,为体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在教学手段上奠定基础。
4、学术交流、增加投入
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还要有一定的物质作为保障。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要有充足的教学器材,这样有些体育项目才能开展,改革方案才能落到实处。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多给体育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构建体育教师交流沟通的平台,有利于知识、方法的更新与借鉴,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体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在软硬件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荣绍斌.关于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7).
[2]曲宗湖,李明.学校体育测评和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