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英翻译中社会文化负载词文化分析及翻译研究
作 者:王子博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大
中
小
摘 要:在21世纪,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正确处理。这其中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就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它们是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最直接的反映。但是,文化负载词的大量出现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阅读困难和障碍,其中,又以社会文化负载词造成的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对社会文化负载词进行文化分析和翻译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汉英翻译;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阿Q正传》
一、引言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也是文化的转变。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审美观念等,使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独特的文化特征。[1]这些特征在文学作品中都通过文化负载词反映了出来。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会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也会导致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障碍。
鲁迅先生是中国以白话文写小说第一人,其语言非常具有文化特色。他通过大量运用简洁精炼的社会文化负载词,反映出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民族特征,进而映衬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而要将这一类词翻译好,无疑是汉英翻译的一大难点。本文就将从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入手,对小说中的社会文化负载词进行文化分析,并从译文的角度探析其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二、文化负载词的概念及分类
(一)文化负载词的概念
我国学者廖七一将文化负载词定义为“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特定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2]包惠南亦在其书中指出:“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即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3]可见,文化负载词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这类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只存在于某一种文化中,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是空白的,在翻译中无法对应。因此,针对它们的翻译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根据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的理论,文化负载词可以分为以下五类:生态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4]在这五类之中,社会文化负载词是最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社会文化负载词也占据了鲁迅先生所著小说的一大部分。所以,如果能够将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得当,不仅能让鲁迅先生的小说走出国门,更能增强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三、社会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分析和翻译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H. Williams)说过,文化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挖掘文化机制的基本特征。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哪种翻译方法和技巧更适合社会文化负载词,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对其进行文化分析,从而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纰漏和差错。
(一)直译
例1:这几日里,进城去的只有一个假洋鬼子。[5] 57
译:These last few days the only one to go to town was the Bogus Foreign Devil.
“假洋鬼子”一词是典型的社会文化负载词。“假洋鬼子”最早来源于1862年,在那一年,美国人华尔于上海组成了一支“常胜军”,用于对抗太平天国运动。这支军队只有军官是洋人,其余士兵全是华人。所以“假洋鬼子”的含义便为沾染了“洋味”的中国人,并不是真的洋人。
随着鸦片战争的惨败,中国被迫开放门户,“买办”也就应运而生。但在拥有华夷观念的中国,作为西方势力的代理,他们注定是被排斥的异类。[6]中国民众恨透了这类人,故蔑称其为“假洋鬼子”。在《阿Q正传》里,钱太爷的大儿子在东洋待了半年,就在衣着举止上仿效洋人。阿Q轻蔑地称他为“假洋鬼子”。
在翻译“假洋鬼子”时,用直译的方法是最合适的。直译不是“死译”,它既能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色,又能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7]通过直译,“假洋鬼子”可译为“Bogus Foreign Devil”。“Bogus”意为“假的,伪造的”。“Devil”有“魔鬼,恶魔”的含义,在西方宗教信仰里,上帝视自己为唯一的神,视其他神灵为恶魔,绝对的排除异己。故西方人的“恶魔”文化是排除异己的文化,放在此处表达对“鬼子”的排斥非常恰当。
(二)意译
意译强调文化负载词在具体语境下表达的实际意义。 一些文化意象不为原文读者所熟知,故此时应用译文中文化意义较浅的词汇再现原语词汇的主要意义[8]。
例2: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5] 20
译:The Emperor has abolished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s, so that scholars who have passed them are no longer in demand.
“秀才”的含义是“优秀人才”。“秀才”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其秀才之能为士者”,意为“其中的优秀人才能够成为士人”。其含义直至隋唐才有所变化。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代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世沿用此称呼。
“举人”是指“被荐举的人才”。“举人”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为“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这里的“举”是“推举,举荐”的意思,而“人”是“人才”。至汉武帝确立察举制,“举人”才被用来指代“被荐举的人才”。科举设立之后,在明清时期,通过乡试的人便称为“举人”。
可见,“秀才”和“举人”都是文化内涵有所演变的社会文化负载词。这时如果用直译的方法翻译就会出现问题。结合《阿Q正传》小说所呈现的时代背景(清末民初),可知“秀才”和“举人”都是指“通过考试的人才”(具体指的是“读书人”,英译为“scholars”),故采用意译的方法,将“秀才”和“举人”译为“scholars who have passed them(them指代前句中的examinations)”更加合适。
(三)加注法
有些文化负载词通过直译或意译都不能全面体现其文化内涵,故必须另附注解,让译语读者深入了解原语文化的内涵。
例3:“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5] 23
译:“Ah Q, may you die sonless!” sounded the little nun’s voice tearfully in the distance. (--a curse intolerable to hear in China)
“断子绝孙”便是典型的社会文化负载词。它是汉语成语,意为没有后代,多用于诅咒语。中国有句俗语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虽然孟子原意为“不孝的表现有很多,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但自汉代以来他的话就被曲解了。汉代人赵岐所注的《十三经注疏》中有说:“于礼有不孝者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9]其中,“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意为“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可见,赵岐认为没有后代便是对长辈的不孝顺。并且,依照赵岐的观点,“无后”排在前两种不孝之后,是最“为大”的。后世学者受到赵岐的影响,再给《孟子》写注的时候,或多或少就会沿用这种说法。这就导致汉代以来,无后就是不孝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成为一种社会理念。无后的人甚至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而在西方国家的观念里,“断子绝孙”并非是一种诅咒。西方人相信自己的后代是出于神的恩赐。若没有儿女,也是出于神的安排。他们听命于神。所以,在翻译时,只把“断子绝孙”译为“sonless”就体现不出来咒骂的意味。故合适的方式是采用加注法,即在译文后添加“a curse intolerable to hear in China”的注释。通过加注的技巧,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人便也可轻易得知“断子绝孙”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例4: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5] 21
译:To Ah Q’s surprise, “Baldy” start moving directly toward him, a yellow-lacquered cane-what Ah Q called a wailing stick in his hand.*
*Traditionally, the “wailing stick” (kusang bang) is carried by filial sons at funerals; it represents the idea that the son overwhelmed by grief and unable to walk without the support of the stick.
“哭丧棒”也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文化负载词。“哭丧棒”旧时为死者发丧时用的手持仪仗品,“孝子”须手扶“哀杖”,以表悲痛。长辈若一人去世,则执一根。若都去世则执两根。
关于“哭丧棒”的记载,最早见《左传》:“齐晏桓子卒。晏婴麤縗斩,苴絰、带、杖,菅屦,食鬻,居倚庐,寝苫,枕草。”[10]意为“齐国的晏桓子去世了。晏婴穿着粗布丧服,头上和腰里系着麻带,手执竹杖,脚穿草鞋,喝粥,住在草棚里,睡草垫子,用草作为枕头。”当时是公元前556年,可见孝子拄杖的习俗至今已2500多年了。
根据《礼记》的规定,父母亲去世,子女三天不能吃饭;三天后才能喝稀粥,且饭量有限制;二十五月丧期之内不能沾荤鲜。规定还要求孝子要哭得“伤肾、干肝、焦肺”;要在野外搭草棚居住,须睡芦席、枕土块,只能“三月而沐”。在繁复的丧礼下,孝子最终毁形销骨,只能拄杖而行,以撑身体了。
“哭丧棒”是中国独有的,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而西方并没有类似的物品。西方丧葬礼俗是受基督教文化影响,丧礼多见为逝者祈祷,祷其灵魂早日升上天堂,解脱生前苦楚。所以,因为文化空缺,只能将“哭丧棒”译为“wailing stick”并加以注释。其实,美国汉学家威廉·莱尔(William A. Lyell)就在其译著中对“哭丧棒”有过研究。他表示,“哭丧棒”是孝子在葬仪上所携之物。当孝子悲伤过度时会拄着它,否则便无法行走。他的研究刚好可以作为注释,在翻译时可添加于文后。
四、结语
翻译是涉及多元文化的。虽然《阿Q正传》因为大量的社会文化负载词的使用,给译入语读者造成了阅读和理解障碍。但是,通过对其进行文化分析,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就能很好地克服这一障碍,从而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小说内容,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这也是研究社会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相信在未来,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桥梁,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联现.浅析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8(04):53.
[2]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
[3]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0.
[4]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 Press,1993:98.
[5]鲁迅.阿Q正传[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
[6]李兆忠.假洋鬼子的沉浮——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J].上海文化,2010(04):64.
[7]陈新.英汉文体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7.
[8]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41.
[9]赵岐(注),孙奭(疏),廖名春-刘佑平整理.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210.
[10]左丘明.左传(全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