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浅谈国有施工企业 如何抢抓变革机遇融入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浅谈国有施工企业 如何抢抓变革机遇融入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作 者:宋晋阳 (中国通号(郑州)电气化局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20世纪的世界,风云激荡。两次世界大战重构世界格局,西方资本主义历经危机和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过高潮和低谷,中华民族由封建社会末期不断衰落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命运根本性扭转、持续走向繁荣富强。21世纪的今天,世界又迎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科学认识全球发展大势、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化而作出的重大判断,适逢全面深化改革迈入攻坚期、深水区,面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开花结果”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要义,进而转化运用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进程,对于指导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把握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变局;改革;创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以来,从杂志报刊到社交媒体,从大国博弈到百姓漫谈,我们能看到听到许多诸如“中美大打贸易战”、“英国脱欧”、“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国际形势加速洗牌”、“塔利班重掌阿富汗”等“黑天鹅”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充分佐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的重要论断:“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国有企业,我们如何能在这场深刻变局中找准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搏浪前行?带着这些疑问,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透过风诡云谲的表象,探寻“变局”背后的深层机理,思考如何运用“变局”带来的发展机遇指导国有企业走好走实新时代长征路,进而迈入高质量发展行列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一、理清思路,筑牢“变局”产生的思想基础
想要把握“变局”带来的机遇,首先要明白变的原因,变在何处,变成何样。
(一)“变”的原因?
20世纪的第一个百年是历史上最重大的变局之一,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从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灿烂文明到近代中国沉沦触底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涤旧生新,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始至终体现着“变”的性质。
从国际关系发展来看,从旧中国沦为列强屠刀下的羔羊到新中国成立时处在美苏争霸的紧张对立关系中,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展现大国担当,无一不体现着“变”的属性。
从行业发展来看,从旧中国的“小农”经济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公有制经营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发光发热,各行各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充分展现“变”的内涵。
因此从社会实践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造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原因;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是洞悉历史发展规律,统筹辨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主题和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得出的重大结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过程中的重大发现和伟大创新。
(二)“变”在何处?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就变在前所未有、百年一遇,变就变在革故鼎新、破立并举。这个大变局,简单来说,就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体系正在因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难以克服而正在崩溃,“西强东弱”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趋向的重大态势。
(三)“变”成何样?
即“单极”世界格局加速瓦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秩序;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世界经济比重“南升北降”趋势明显,经济重心“自西向东”位移明显加快;全球治理的话语权越来越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全球治理体系越来越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世界文明多样性更加彰显,世界各国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成为主基调。
由此可见,“变局”带来的既有挑战,更多的是机遇,归结到自身,我们要实现企业的新时代目标,推动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行列,绝不是依靠“敲锣打鼓”就能自然实现的。它需要奋斗,需要实力,需要勇气,更需要实践。
二、找准方向,明确“变局”带来的工作目标
面对复杂诡谲的国际形势与国内新旧产业动能转换,“双循环”体系逐步确立的局面,作为处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国有企业,直面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形势,我们应当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当前重点工作,明确“变局”带来的工作目标。
(一)高起点绘就“一张蓝图”,在更宽广的发展坐标中定位企业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和平稳定时期还是在艰难困苦关头,统筹兼顾战略全局、不断革新思想理论来指导实践一直是党的光荣传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融汇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所进行的奋斗、牺牲和创造,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问题。
五中全会上,党中央重点强调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的重要论断,同时也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的客观条件,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新时代下社会主义中国确立了发展基调与努力方向,作为国民经济“顶梁柱”的国有企业要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和发展规划中寻求发展新动能,在更宽广的维度中定位企业所处的位置,以更高的起点绘制发展蓝图。
在企业发展中,规划始终处于龙头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和先导作用。中国通号(郑州)电气化局有限公司作为中国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公司共同组建的国有施工企业,在规划落实“十四五”新发展阶段的具体任务时,要紧扣国资央企的政治属性,紧扣企业服务轨道交通建设、持续创造价值的初心和使命,力争尽快进行企业资质升级,吸收优秀人才加入,扩大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细化落实国资委、中国通号制定的发展目标,对标大型标杆国有企业,科学大胆、脚踏实地地制定企业奋斗目标,通过提高站位、自我加压,用“一张蓝图”精准回答好企业发展的未来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二)高标准恪守“发展规律”,在更严格的底线思维中发展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要自觉认识和更好地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引申恪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一家企业逐步成熟的表现,主观规避不切实际的目标,充分尊重企业发展道路的客观规律,要明确任何繁荣都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企业所有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具体来说,战略层面要不断研判行业发展方向和趋势,充分发挥企业自身在专业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提前布局谋篇、抢占制高点,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微观视角要在企业内部不间断进行内生潜力挖掘和自我革命,贯彻“人才强企、创新强企”理念,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发展的根本点,充分调动人才在技术创新与管理革新方面的积极性,带动降本增效,开拓更为广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要坚守底线思维,所谓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线,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底线思维,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真正将发展的“方向盘”握在自己手中。
(三)高效率完成“改革任务”,在更全面的统筹协调中建设企业
深化改革的浪潮正在席卷着每一个角落,直面“国企改革”这个重大命题,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高效率完成改革任务迫在眉睫。“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关于改革的理论创新和成果运用均有了一定的积累。在新阶段及新形势下,我们要思考如何保持加强这股冲劲,重点是要加强统筹部署与协同配合能力,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通过“神经中枢”的统一决策和协调部署,充分激发各个系统各个部门的“细胞”活力,使之产生高效协同的向心力、凝聚力,推动维护决策部署的严肃性、权威性,形成上下联动,步调统一的工作模式,企业上下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将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企业在战略决策、区域联动、党建引领等方面持续向好,真正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多管齐下,扎实推进“变局”引出的工作任务
任何决策规划,没有强有力的执行与落实都不可能顺利实现,必须扎实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做强实力,把“家业”立起来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在新发展格局中勇立潮头,归根结底还在企业自身,重中之重是要做强自身硬实力,把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家底家业”立起来。
1、加强发展战略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战略管理的不断细化完善,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抵御日益严峻的市场风险。同时要构筑动态发展的战略创新体系,快速有效处理和反馈纷繁复杂的信息,统筹梳理企业发展目标和整合资源条件、市场业务之间的关系,创新工作思路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2、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提升企业管理力
要结合企业现阶段发展实际建立适当的人才选用制度,在选拔培育、指导激励等方面改革创新,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限,采用竞聘上岗、契约化管理等方式,逐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使人才在企业内部充分流动、合理分配,成为做强企业实力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3、突出技术创新引领,提升企业创新力
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发展阶段的理解和应用,突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理念创新在引领企业改革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人才调动、政策扶持、措施激励等方式手段大力培育企业员工创新意识,增强其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员工在专利、工法等领域的精力投入,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丰富企业改革发展的路径。
(二)要做靓形象,把“门楣”立起来
作为竞争激烈的工程行业的一员,我们如何脱颖而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强做优做大,重要的一点就是做靓形象展示自我,把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门楣”立起来。
1、用安全可靠立足市场
充分聚焦“四电”施工主责主业,牢牢抓住铁路交通建设这个专业领域,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首位,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施工措施,稳步提升安全质量管理能力,以安全、可靠的赞誉赢得铁路建设这块专业市场。
2、用开拓创新引领发展
加大对铁路建设方面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力度,不断在工程质量上优化改进,使资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工程质量效益更高。
3、用宣传动员扩大影响
扩大宣传媒介,利用报纸、网络、新媒体全方位宣传企业完成的工程项目与发展成就,不断擦亮企业“招牌”,不断巩固市场和行业的认可。
(三)要做优服务,把“口碑”立起来
金杯银杯不如业主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市场的夸奖。重要一点就是要进一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把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口碑”立起来。
1、树立服务意识
树立服务业主、服务市场的意识,在具体工作中要想业主之所想,急业主之所急,眼睛向内地通过内部挖潜、过程塑造,全方位提升产品质量、压缩建设交付周期、降低成本消耗。
2、面向市场需求
面向市场需求和业主关切,合理调整工作方向和侧重点,加快推出市场紧缺的工程技术和施工产品,着重提升业主急需的施工能力,全方位融入市场,走进业主心扉。
3、打开开放格局
进一步对标对表一流企业,在纵向价值链上延伸,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合作,培育稳定的上下游产业供应链;在横向价值链上拓展,适当建立发展联盟,同体系内兄弟单位交流学习,与外部单位协作共赢,精耕细作实现价值共创、成果共享、互利共赢。
作者简介:
宋晋阳,中国通号(郑州)电气化局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高级主管兼团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