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于大型机场飞行区作业人员资质管理的研究

基于大型机场飞行区作业人员资质管理的研究

作 者:王海库 邓凯生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东 广州 510470)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随着民航业高速发展,民航从业人员呈指数增长,机场管理面临更大挑战和压力。如何更规范的开展从业人员准入管理,这既是民航局规定机场及各单位必须履行的责任义务,也是员工乃至单位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民航企业永葆青春,凝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关于如何管好人,民航局于2021年3月下发了《民航安全从业人员工作作风建设指导意见》,给出具体指导要求,为民航企业划设了工作目标,我们以此为契机,立足区域管理,开展了飞行区作业人员资质管理研究。
(二)研究目的
本项目以白云机场飞行区作业人员管理为例,研究如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进而让飞行区运行更加安全高效,进而让旅客出行更顺畅。
二、飞行区作业人员准入管理现状
白云机场作为国内三大航空枢纽之一,伴随着旅客、货邮吞吐量的快速增长,从业人员呈逐年递增趋势。以飞行区作业人员为例,截止到2021年10月,本场申领申领控制区通行证长期证件的(有效期一年以上)约有4.5万人次,涉及387余家单位,4800多个岗位。从业人员岗位更是囊括了飞行、通信、气象、航空情报、机场服务、机务、值机、油料、机务维修、航空管制等多个工种。
飞行区管理部主要负责飞行区的安全准入管理工作,工作范围涵盖临时人员准入审批、人员违章纠察等各项工作,为做好辖区内从业人员的基础管理,做了以下工作;
(一)走访调研分析,摸清人员家底
根据工作安排,我们从白云机场办证中心收集了飞行区人员信息,同时走访了地勤、安检、GAMECO、国航等主要驻场单位,调研其单位对作业人员的管理情况。经综合比对,我们将飞行区作业人员按照职业资格认证机构不同分三类开展研究:
Ⅰ类是单位级,主要是机场保洁员、舱单交接员、安全检查员、设备维护员、车辆调度员、道面巡检员、管理人员等,由本单位负责培训考核的部门进行认证,证书仅适用于本单位,培训/复训周期、内容由各单位自己确定。根据2021年数据统计,本场大部分人员属于这一类,约占总人数的70%。
Ⅱ类是机场级,主要是指航空器活动区机动车驾驶证,是由机场及交警联合认证,证书适用于本场,培训/复训周期、内容由机场确定,根据2021年数据统计,此部份人员约有6500人(每年新增800人与退休、离职等人数基本持平)。
Ⅲ类是行业级,主要是指如机务维修员、航线放行员、安检员、签派员、指挥员资格证书等,由国家或民航局统一认证,证书适用于国内民航业,培训/复训周期、内容由国家、行业确定确定。根据2021年数据统计,此部份人员约占30%。
(二)完善区域管理制度,夯实区域准入基石
一是编制《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机坪运行管理手册》、《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航空器活动区机动车驾驶员准入管理办法》、《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控制区通行证准入培训教材》飞行区部分及相关考核题库,通过源头制度建设强化飞行区准入管理;二是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修订航空器活动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地面运行管理规定,规范飞行区车辆驾驶员驾驶行为,提高作业保障安全裕度。
(三)搭建区域管理平台,构建区域管理体系
一是成立飞行区管理委员会,梳理并完善了飞行区管理委员会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每月组织召开月度运行安全协调会,通报分析运行保障情况,共享行业资讯动态,协调解决保障过程中存在的冲突和矛盾;每半年联合各单位共同研究探讨保障作业风险,修订运行安全风险库,并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每年召开一次年终会议,对全年情况进行点评,对来年工作进行部署,不定期开展飞行区安全联合大检查,规范飞行区作业人员行为。二是完善信息沟通平台。建立飞行区日常保障联络微信群,每月发布飞行区运行安全简报,及时将飞行区运行变化、规则调整以运行通告、通知形式告知驻场单位。
(四)组建专业讲师团队,构建区域培训体系
自2020年起,飞行区管理部致力构建区域培训体系工作,一是统一飞行区准入培训教材,编制了《飞行区准入培训教材》及题库,为各单位提供标准、规范化的培训素材;二是打造专业讲师团队,培养符合白云标准的准入讲师,完成2批共计59个单位、124名飞行区准入讲师聘任,并授权获聘讲师负责各单位人员的准入培训和复训工作,做到人员培训全覆盖。三是强化培训管理,规范人员资质。一方面强化飞行区作业人员、驾驶员准入资质管理,全面落实岗前培训、考核以及违章再培训机制;另一方面创新培训模式,建设了车辆模拟驾驶中心,以驾驶员3D实景模拟为核心,推行飞行区驾驶培训、考核工作。
(五)建立道口联动机制,施工人员精准管理
针对飞行区内施工,飞行区管理部进一步加强管理,一方面加紧不停航施工管理平台建设,构建施工人员信息数据库,对所有进入飞行区的施工人员基础信息进行收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证号码、施工单位、工种、从事过白云机场项目、联系方式等。并设置施工人员“黑名单”。针对黑名单中的施工人员,限制其飞行区准入资格。另一方面是建立道口联动核验机制,有效实施管控。对于未经审核或审核无效的施工人员,限制其进入飞行区。
三、飞行区作业人员准入管理存在问题
我们结合白云机场2021年度民航安全从业人员工作作风建设工作整体安排,对本场飞行区作业人员整体情况进行了一次摸查。
通过摸查,我们发现各单位针对本单位飞行区作业人员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培训考核机制和个人档案,在准入管理方面基本符合要求,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配置机制不合理
一是一线作业人员数量庞大,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复合型管理人员更是缺乏,致使某些岗位长期缺编,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显现出比较单一的特征。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端管理人员占比较小,以2020年为例,机场保洁员、安全检查员等由本单位负责考培认证的通用人员占比超过60%。飞机维修员、安检员、指挥员等由国家或民航局统一认证的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技能的人员,比如机场地勤机务维修人员持有维修执照的仅有80人,GAMECO持有维修执照的人不足3000)不足30%,而管理人员占比更少不到10%。
二是一线人员流失严重,近两年,尤其是后疫情时代,本场一些岗位(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人员离职、跳槽现象越来越普遍,正式员工流失率约为5%-15%。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经过多年的学习培养,具备了一定管理基础, 手头有更多资源,在实现自我价值或者追求报酬方面会有更多选择。另一方面是单位用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用人策略没有跟着从业主体而变(当前00后已经步入职场,之前的80后、90后也成为了主力,每代人对工作的追求迥异),需要创造更多留住和充分利用人才的环境。
三是人员培训重视使用,忽视发展,根据调研,驻场单位普遍反映,当前飞行区从业人员培训主要包括入职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安全通识培训等,更多的是关注人怎么使用,怎么满足岗位职责要求,培训没有与员工知识含量需求、心理成熟度需求、职业生涯规划等相融合。
四是从业人员“近亲繁殖”现象严重,民航系统是一个相对较小,较稳定的圈子,长期以来接受了大量的内部职工子弟,造成严重的近期繁殖现象,一个家庭大部分甚至所有成员在机场工作的情况非常,只是人际关系复杂,岗位竞争弱化,影响从业人员积极性和自我提高
(二)缺乏区域级的人才资源管理平台
一方面机场与航司的人才资源系统相对独立,人力资源数据未能相互打通,在万物互联时代,不能充分利用大数据实施精准管理,不能通过人才档案、企业人才结构、未来培养路径、引才方向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另一方面人才数据库未被“用”起来,人才数据库只存在于单位HR自用系统,每年仅有有限几天被查询、浏览、盘点,其他人员无途径查询,数据库完全没有发挥价值。
四、解决飞行区从业人员资质管理策略
(一)重视从业人员管理
一是改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人才观,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民航业发展的动力,是第一资源观念,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员工的闪光点,积极为员工创造发展土壤,提供施展平台,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员工的个性,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建立良好的培训体系,一方面开展培训需求分析,掌握生产经营需求和个人需求,以需求决定培训内容;同时,将培训中心向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等方面发展,通过心理训练、应急处突习惯养成等多方结合,达到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因人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目的采取不同培训方法,并制定出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战略,包括稳定人才队伍、建立人才梯队、提高员工素养、增大人才含金量、优化人才配置、增强员工活力等。三是优化用人机制,充分考虑企业的岗位需求,根据岗位性质和特点招聘最合适的人,制定降低人员流失的有效措施,包括制定的因人而异的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通道,为优秀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培养可输出人才,让企业文化进心暖心等等。
(二)构建区域级人才盘点平台
一方面收集辖区作业人员的基础数据构建人才数据库,为数据库定制人才盘点和具体的行为评估标准,让人才信息数据化、动态化、可视化,管理单位可通过人才数据查看业内的人才流动方向、薪资变化趋势,对比组织各层级管理者比例的合理程度、人才预测等等功能。另一方面让人才数据库被“用”起来,把最完整的人才信息开放给有业务需求的单位(协议单位),同时对人才情况进行动态盘点,这样既可以实时把握人才的发展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又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有效的收集各种信息,加强互联互通,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
当前社会对民航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机场要想取得优势竞争读物,就必须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针对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措施,才能人尽其才,促进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