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思政研究
作 者:赵 伟 王晶横
(空军航空大学 航空基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大
中
小
摘 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方略。野外生存训练是挑战生理、心理、智力和技能极限,接受肉体和精神磨练,挖掘胆略与意志潜能,面对生存与死亡考验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课程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探索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路径,创新课堂教学,提升其育人能力,使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思政;思政教育;思政元素
野外生存是指飞行人员被迫跳伞后,在荒无人烟、孤立无援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与自救。了解和掌握野外生存技能,对完成作战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锻炼遇险人员野外求生的技巧与知识,同时,磨练个人的心理意志与素质,更能培养紧密团结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野外生存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其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体系与技能训练。同时,野外生存又是一项挑战生理、心理、智力和技能极限,接受肉体和精神磨练,挖掘胆略与意志潜能,面对生存与死亡考验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课程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也铸造了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鲜明特色。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要务为主线,部署高校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野外生存训练作为飞行学员的一门重要实践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和优势,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应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创新作为。
一、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
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一)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
课程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要融汇和体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人类进步、家国情环、人文价值等内容。课程思政首先要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高度来认识[1]。只有把二者高度结合才能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才能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质量。
(二)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结合
显性教育即以课堂学习的形式让学员强化思政知识的认知,以此提升学员的思想道德品质,显性教育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隐形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环境的熏陶在无声无息中对学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进行较为积极的影响。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应从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而不是从理论中推论出来的;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践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
二、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路径
科学设计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加强教员的自我修炼,完善课程设计,重构教材内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思政案例库等方面入手,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在内容中寻找与师德风范、政治导向、专业伦理、学习伦理和核心价值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构建一门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思政课程。
(一)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线,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根据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知识体系中所蕴含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全面落实到教学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环节。
1.科学设计课程思政体系
在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设计阶段,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塑造两个部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融合的效果。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估是进行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主线。将思政内容贯穿于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计划、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促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探索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新途径、新内容、新形式和新方法,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体系、实训体系和考核体系,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其道德品行和社会责任感。
2.打造涵盖课程思政元素的教材
教材是实现课程思政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一体化设计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课程与教材内容一体化设计、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教材建设方向,一是从课程研究开始,凝练课程教材的“德”,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传导给学员;二是聚焦“德”,遴选课程教材的知识点,构建一体化设计、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
3.提炼各知识模块的思政元素
以各训练科目为基础,巧妙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仔细绘制“课程思政元素地图”,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厘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梳理各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有迹可循,来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野外实践三个环节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不断强化和加深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员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以教员思政能力提高为关键,重视课程思政过程师生同参与
实践表明,教员的思维、能力、素养和作风是教育学员的“隐形教材”,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目前,部分教员对开展课程思政还存在能力短板和本领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教员的思想觉悟提升、知识结构更新、能力水平提高势在必行。一是通过名师示范、教师培训、教改研讨、“课程思政工作坊”等措施,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以及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交流、互动,共同探索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实现教书育人的协同效应。二是是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加强系统研究,使教员具备让学员敬重的学问与品行。三是提升教员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让每名教员都懂思政、会思政,真正把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员耳濡目染,终身受益[2]。
(三)以精选案例素材为依托,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
野外生存训练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何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思维品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等要素融入到课堂教学,需要注重教育路径设计,强化思政元素与日常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要组织有基础、有特点、有情怀、有优势、有影响的教员挖掘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思政案例。每个案例都根据所属分支、内容和育人载体设置科学细致的编号,构建高质量的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思政案例库。教员在课堂上可以灵活选用案例,将思政教育融入知识传授,通过理论教学、技能训练、野外实践三个环节逐步深化思政教育。同时,也可以根据学员反馈,逐步调整融入的方式和数量,并根据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实际成效不断拓展案例库。
(四)以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为重点,强化课程思政效果的持续作用
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思政评价应该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开展效果评价,并据此制定相关标准。此外,课程思政的评价应该围绕设定的教育内容,采取特色化的指标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应该全面和多样,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评价结果最直接的运用就是改进教学、改进课程设计、改进评价标准以及提升教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估体系,为课程思政建设保驾护航,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环境与氛围。
三、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思政实施未来探索
思政教育元素与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建设相互融合,是课程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基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课程思政新内涵
推进课程思政最高的境界是让教员在不知不觉中实施教育,学员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育。以立德树人宗旨指导课程建设,既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与升华。野外生存课程思政教育要充分了解学员的内在需要和思想动态,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以此产生教与学双方的心理共振,才能催发学员良好的接受效果。立德树人是具体的,不能空论,不单向灌输,不强加观点,要选择学员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3]。把握学员需求,找准学术突破口创新教学载体,需要从新的视角和时代命题,探索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新途径、新内容、新形式和新方法,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体系、实训体系和考核体系,让学员融入课堂,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实现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同频共振。
(二)建立课程思政新机制
在课程思政目标确立、存在形式、内容选择等诸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困难,探讨和构建课程思政的长效育人机制,确保课程思政的有序推进和长效发展。基于课程论的视角,建立一套全方位、立体化、动态调整的课程思政育人运行机制,做到成效上有评估、政策上有激励、制度上有保证、条件上有保障,激发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形成课程思政合力,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三)探索课程思政实施新模式
遵循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相长原则,找准思政内容与野外生存知识的契合点,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做到“基因式”融合。思政融入要立足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视野、理论和方法,采取化整为零、重点突出的策略,做到深度融合。抓住问题才能抓住人心,融入思政元素要以学员关注的、鲜活的生存案例为切入点,从课堂教学开始,因势利导,鼓励学员做延伸性拓展学习或研究。
四、结语
野外生存训练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梳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点和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建设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思政案例库,进一步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野外生存训练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同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构建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从而形成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建设中思政教育的体系与方法。将课程资源内化为立德树人的强大力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促进学员的全面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王小力.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10):54-57.
[3]杨祥,王强,高建.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J].中国高等教育,2020(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