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研究
作 者:徐 聪
(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心小学,辽宁 大连 116087)
大
中
小
摘 要:课堂提问是开展课程教学中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更是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一线教师更是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来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来讲亦是如此。因此,本文在综合现有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对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小学
课堂提问是否有效将会对课堂教学的成败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由于课程知识内容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经验和情感经历等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内容特别是法治方面的知识内容时会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并进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需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在师生“一问一答”、“一启一发”的有效提问中实现教学目标。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性
(一)引导学生回望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色彩较浓,其最终教学目标更是在于通过向过去生活的学习,达到“服务于当下问题的解决”、“服务于当下的道德困惑”和“服务于对更美好的未来的憧憬”的教学目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其身心发展阶段等实际因素所限,其并未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现实和未来问题的解决,大多只能依靠其已取得的过往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应当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将课程内容与其过往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总结生活经验中获得知识学习,能够在知识学习中反思过往生活经验,进而引导其在对生活的“反刍”和“回望”中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意义。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绝不是简单地让小学生背古诗一般的将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熟练记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小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其问题意识,能够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的有效提问,使小学生不断掌握看待和分析相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其能够在面临相关问题的时候,能够按照教师在课堂上所教给他们的方式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基本原则
第一,避免提问与答案的趋向定式。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中,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总是不自觉地在提问中提前将答案进行“曝光”,总是试图在引导学生按照教材内容回答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受教师这种以标准答案为导向的提问方式,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翻书“找答案”,而不是通过自身的经验和判断“思考问题”。如此,所谓的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只能沦为一种“空想”。
第二,避免提问对象的单一化。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中,教师选择的提问对象大多集中于以下几类:其一,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之所以选择对学习成绩优异这种“好学生”进行提问,主要是因为教师能够“心情舒畅”,能够极大促进其课堂教学进步;其二,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进行提问,教师往往是出于使之提高注意力,遵守课堂纪律的考虑。
(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第一,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向生活学习。低年段儿童还没没有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义的即时性理解与领悟还有待形成。课堂中的体验活动,更多是对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培养。例如,在《健康、安全要牢记》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我们在健康和安全方而,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就会回答“要注意交通安全”、“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和“不玩火、不玩电”等等;在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之后,教师可以更为深入地进行提问:“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危险,健康成长呢?”学生们就会依据平时父母和老师所告诉和教育他们的相关常识和知识给出自己的回答。如此,就可以把原本印在教材上的冰冷文字变成与小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经验,使小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探讨中实现其对健康和安全问题的进一步认识,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借助教材设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提问一定要适时和适度。有效的课堂提问一定要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中,而不能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模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了“主持人提问”,其主要目的就是突出强调教学与学生成长的对话关系;而主持人的存在也为教师在引入、拓展和总结等过程中进行有效提问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多样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形式创新为“学生问学生答”——即教师在课程引入、拓展或总结中请一男一女两位小学生担当主持人的角色,将教材的“主持人”设计具体化为课堂的“情景演绎”,将教师的问题贯穿于主持人的提问中,如此,在教师的“导演”、学生的“主持”和参与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就会由冰冷生硬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生动的生活情景;在小学生的情境下进行的课堂提问,必然是有效的课堂提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要一环。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充分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理解实际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课堂提问内容、掐准提问时机、提高提问水平和丰富提问形式等具体途径来不断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璐.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170.
[2]王清.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效度的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0(1):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