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红色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作 者:张 莉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新发中心学校,安徽 宣城 242113)
大
中
小
摘 要: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角度而言,红色红文化在凝结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其中展现的理想信念、道德信仰以及大公无私、不畏艰难险阻的品格特征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的内涵[1] 。从结构上而言,红色文化对当前小学生的道德、法治、信仰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深刻的促进作用。于此同时,在提升小学《道德法治》课教学水平的同时,也从侧面挖掘与传承了红色文化内容,为提升我国文化自信做出贡献。
关键词:红色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
一、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的参与度低也是当前红色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中的显著问题。从其产生的原因来说,既有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方法上的原因,也有学校宣传力度不足的原因。但是无论是何种原因,学生参与度不高都会对整个《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造成深刻的阻碍性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师、学生、家庭三个角度进行各个方向上的综合考量。首先,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摆脱《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照着书本读的方式缺乏情感态度和案例佐证,最终会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恶果。比如,在讲到国家利益至上的时候,教学中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甘做共产主义铺路石”的主题纪录片,并展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的奋战图片。设计意图在于以“共产主义”和“铺路石”两个概念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
二、增强学校的支持度
学校是整个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主阵地,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校园环境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函化影响作用。长期受到红色文化熏陶的学生与不经常接触这样红色文化环境的学生更容易建立起正确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因此,中学要在营造整体性的地域红色环境上下足功夫。比如,通过设立区域红色文化宣传栏、本地红色文化故事宣传专栏等,定期在校园内悬挂相关的红色文化标语,营造出红色文化的浓郁氛围。此外,在活动实践环节,发挥学校的风向标的作用,引导学生与班级定期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诸如革命事迹主题演讲、革命遗迹观摩、做好事与我奉献主题活动等活动,为学生营造出强烈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第三,学校还要进一步消除唯考试论的倾向,大力培养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学生,对于思想道德和法治方面表现优异的同学,比如敬老标兵、乐于奉献个人、爱心个人等等进行大力宣传,并将其纳入到学业考核范围之中,让学生在一个充满红色文化精神与红色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三、增强红色文化与教材的结合度
通过上文的对红色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的具体问题的分析,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教育者和引导者,其要立足于具体问题,从自身做起,全面丰富和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开展对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和内容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之中,广泛调查分析学生对于新教材的态度和新教学方法所取得成效。建立从新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学生——教师——教学方法的多重新教材分析体系,为地域文化的切入奠定基础。其次,在课程的内部,教师要在课前进行红色文化的融合点设计,通过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行内容上的连接,以点扩散到面,形成全覆盖的教学模式。每个地域的红色文化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与教材的以及教学内容的结合上要遵从适宜性和多样性的原则。第三,在具体的红色文化融合过程中,教材的指导性地位保持不变,立足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的指导精神为依据,大胆地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方式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将低于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大胆整合,结合教材,制定爱国主主题活动、革命精神角色话剧、红色文化知识竞赛、作文创作等形式展现,全面建立地域文化与教材的有机结合的心常态。
结论
综上所述,在党的十九大以后以及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等总体策略布局逐渐形成,对于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在此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小学新课改要求深度契合,与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相适应,同时也与多元化的教学发展趋势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一致。紧紧围绕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学校的支持度以及红色文化与教材的结合度,才能将红色文化资源更加充分地、有效地运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才能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的引领作用,为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黄雪晴. 守正创新: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回顾与展望[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0):5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