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重视结构性思维培育,构建作文框架之美

重视结构性思维培育,构建作文框架之美

作 者:徐宗发 (福建晋江市第二中学,福建 晋江 362212)

 

 
摘   要:学生的思维和作文结构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从写作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写作经常忽视写作结构,导致其作文前后无法呼应,缺乏结构之美,影响作文质量。因此,在开展写作教学时,有必要从结构性思维方面下手,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意识,使学生的作文富有框架之美,以符合高考写作的高阶思维要求。
关键词:结构性思维;作文框架;高中语文;高考写作高阶思维
一、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一)写作教学缺乏评价,学生缺乏作文框架意识
教学评价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整体的写作学习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就当前状况来说,严重缺乏写作评价,缺少教师的指导和适当的鼓励,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无法得到提升,且部分学生往往只能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积累欠缺而造成的写作语言匮乏问题,无法意识自身作文存在的框架与结构问题[1]。
(二)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作文框架问题得不到解决
教学模式单一乏味是目前高中阶段语文写作教学中普遍的教学现状之一。从现阶段的语文课堂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发现,教师在课堂中开展的写作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两种:其一,教师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在课上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自由发挥,再由教师统一批改;其二,教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好词好句的摘抄作业和日记记录作业形式,这种枯燥的作业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且只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并没有顾及学生书写整篇文章的结构问题,致使学生的摘抄和日记记录作业流于表面、格式化明显,同时学生写作前后不呼应的问题依旧无法解决。
(三)课堂教学平淡乏味,学生缺乏构思积极性
对现阶段高中生对语文课堂的评价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缺乏语文写作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教学课堂枯燥乏味,教师所布置的写作题目难以下笔。大部分语文写作课堂以讲授为主,教师处于课堂开展教育环节的主导地位。受到应试教育影响,许多教师在课堂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讲台前“自说自话”,学生在台下机械地听课和记忆,课堂缺乏有效互动,不能有效聚焦于作文思维品质的培养,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面对写作任务时,无法调动自身积极性构思写作框架。令人印象深刻的课堂通常是充满趣味的,这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下足功夫,针对学生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其感兴趣的写作题材,只有带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情绪才能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进行写作,才能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构建逻辑清晰的语篇。
二、培养结构性思维的具体路径
(一)培养构思能力,促进写作有序化
结构性思维的形成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首先要鼓励学生并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构思。也可以说一篇文章的质量高低,取决于文章的整体构思。大部分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时常常缺乏构思,作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内容无法衔接,前后并不呼应,不少学生的作文字不成句、句不成段、段不成篇,这是导致学生当前写作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而新颖独特的构思可以为一篇作文增色。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写作时,可以为学生制定一个主题,当然同一个主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师需要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具有创新性和新鲜性的构思。如,以“时代变化”这一主题为例,传统的写作主题和构思,往往是学生直接通过赞扬和歌颂的方式进行写作,但这种方式较为传统,大部分教师在进行作文评分时已司空见惯,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另外的视角进行写作,比如有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描述当前时代的变化,并在写作过程中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构思的新颖且富有逻辑性。为帮助学生构建整篇文章的框架,教师必须让学生在开始写作前确定好写作思路,并在草稿纸上精心设计每一自然段或内容的开头与结尾,或在文章中融入一些贯穿全文的关键词,使得整篇文章逻辑清晰,框架明确[2]。
(二)培养选材能力,彰显写作意图化
当前写作教学主要以带领学生学习写作方法为主,但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带领学生掌握写作方法的过程而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更应该做的是发展学生的写作结构性思维。要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首先,应让学生在写作时面对众多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并及时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运用这些写作素材;其次教师需要学生在写作之前理性分析所运用素材的是否应该详写或略写,以此培养学生对于素材的选择和思考能力,使得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既要学会善于运用各种素材,又要学会控制素材在整篇文章中占据的篇幅大小,以此保证整篇作文的框架工整[3]。
例如,在写作环节,当学生学习到《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这一写作主题时,教师首先可以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分析两段人物描写的内容,并让学生对比分析这两段哪一段的人物描写更加突出了人物个性。接着教师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写作主题,并让学生根据这一主题进行写作,同时教师要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应善于融入各种素材。在课堂中教师要着重启发学生的结构性思维,即学生在写作时要条理清晰,在真正进行写作之前,要及时打好草稿,提前设计自己选择的素材,让其以合适的语言和篇幅占据在整篇作文的合适段落中,同时教师应强调让学生注重素材选取与整篇文章的风格保持一致,使得整篇文章的框架充满“美”和“齐”的特点。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结构性思维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而思维能力也是学生进行写作的核心能力。每个人由于生活环境、兴趣爱好、所接触的事物各有不同,所以不同的学生所看到的世界也各有不同,不同学生的思维也各种各样,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的同时,注重培育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角度分析写作框架,培养学生在写作之前形成善于思维、善于规划的良好习惯,以此发展学生写作的结构性思维,符合高考写作的高阶思维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满喜.结构性思维:洞察知识的全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尝试与思考[J].阅读.2021(71):35-38.
[2]朱金艳.优化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结构性思维[J].新课程导学.2021(07):47-48.
[3]孟彤.设计教学中的结构化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J].华中建筑.2016,34(07):169-172.